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清华附中高中学生卜大华,是红卫兵运动的—个重要人物。1986年第10期《中国青年》杂志刊登了他的《一个红卫兵发起者的自述》,在这篇自述中,他以自己的亲自经历。讲述了红卫兵运动从发起、兴盛到衰落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谢吉 《国际新闻界》2012,(6):119-122
关于谁最先提出"第四等级"的报刊观念,埃蒙德·伯克一直以来较为普遍接受,但2010年张妤玟发文力证托马斯·麦考莱。本文通过考察取证,证明在麦考莱之前,已有人明确使用过"第四等级"这一词。同时本文还从多个角度论证了伯克最先提出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中共九大以后.国内形势趋于和缓,有些工作开始恢复正常。这一年的工农业生产取得较快的恢复性增长,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6.9%。毛泽东曾表示.“文化大革命”该准备收尾了,并确定九大以后取消中央文革小组。但是,完全出乎他的预料.林彪集团正在急于攫取更高的地位和更大的权力。  相似文献   

4.
“语文”一词的历史并不长。1905年,在废除科举制度以后,我国开始开办新学堂。当时的课程以至教材,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只有语文一科,教授的仍是历代古文,称之为“国文”课。  相似文献   

5.
作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六县市之一的炎陵县,原来称酃县,面积2030平方公里。这里山高水陡,峰峦叠嶂。毛泽东在这里曾从事系列重大革命活动,其中“四个第一次”,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鹏 《今传媒》2005,(9S):71-73
王长田,这个1965年4月出生于辽宁大连的汉子,骨子里总是透着东北男人的大气与豪情。然而当他立志要把他的光线传媒打造成中国未来的时代华纳时,许多人都嘲笑他,说他是“癞蛤蟆打哈欠——好大口气”。  相似文献   

7.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入狂热时期,其标志性口号是“祖国山河一片红”。特点是大人、小孩出门都要怀揣红塑料皮封面的“毛主席语录”;遵循的是“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  相似文献   

8.
揭发者公报私仇 1966年8月,正是“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的日子。煤炭部党委也跟随大势,召开民主生活讨论会。张霖之主持会议。出乎他意料的是,他竞被一位发言者指责为攻击伟大领袖毛主席:  相似文献   

9.
1965年八一建军节前夕,毛泽东在接见我军高级将领时,赞扬时任农垦部部长的王震说:“你不但是屯兵边陲的大将军,也是一位最伟大的红娘。”这是怎么一回事昵?  相似文献   

10.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两千多年前提出的哲学命题,对今天的军事新闻工作者来说,多想一想大有裨益。其实,“三问”归根到底是一个问题,搞清了我是谁,何去何从也就不难了然于心。在反对“四风”的过程中,对这个问题多些思考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1.
1972年9月7日,王洪文坐飞机离开上海,前往北京。随行的只有他的秘书廖祖康。下了飞机,轿车直抵北京钓鱼台九号楼二楼。  相似文献   

12.
1965年八一建军节前夕,毛泽东在接见我军高级将领时,赞扬时任农垦部部长的王震说:"你不但是屯兵边陲的大将军,也是一位最伟大的红娘."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相似文献   

13.
1978年11月15日中午。北京京西宾馆。 正在参加中央工作会议的于光远回到房间,刚准备睡午觉,突然接到胡绩伟的电话。胡在电话中说,“有事要商量”,让他立刻上楼到杨西光的房间去。  相似文献   

14.
钟禾 《中国档案》2015,(9):16-16
1937年7月8日,卢沟桥的枪炮声传到延安。这是一次偶然地方事件,还是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发动全面军事进攻的开始?当时整个局势的走向并不十分明朗。但中共中央与毛泽东却立刻做出判断:中华民族已处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只有全民族团结抗战,才是中国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15.
张亚杰 《档案天地》2006,(4):26-27,17
1966年5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全面发动“文化大革命”.并印发了《五一六通知》。5月25日下午2点,北京大学哲学系党总支部书记聂元梓等7人.在饭厅墙上贴出了题为《宋硕、陆平、彭瑕云在文化大革命中究竟干些什么?》的大字报。这张大字报引起了中央高层的特别关注。6月2日,《人民日报》以《北京大学七同志一张大字报揭穿一个大阴谋》为标题。全文刊登了这张大字报。从而.一张大字报拉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铺天盖地的大字报成为“文革”中一道特殊的“风景”,“文革”十年.  相似文献   

16.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巨人.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一块丰碑.他以求实的精神为中国的文学增添了不朽的色彩,以至于他的名字曾一度成为一种"符号"、一种"象征"、一种"伟大"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曾拟南迁“两淮”。“两淮”为淮阴县(清江市)与淮安县,即今淮安市清河区、清浦区、淮阴区与楚州区。这个计划虽然最终没有实现,但对于了解当时全国形势的发展和中共中央的决策及其变化,对于了解苏皖解放区的地位、建设成就和重要作用,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8.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巨人,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一块丰碑。他以求实的精神为中国的文学增添了不朽的色彩,以至于他的名字曾一度成为一种“符号”、一种“象征”、一种“伟大”的代名词。毛泽东评价鲁迅为“现代的孔夫子”,可见鲁迅对于现代中国的影响。然而,究其一生,我们却不难发现,鲁迅有鲁迅的悲哀。他的一生有许多的挚友,也有许多的“怨敌”。因为要唤醒沉睡的中国国民,  相似文献   

19.
正近代以前,中国人基本上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民族观念。"中华民族"的概念最早是由谁提出的?它的内涵经历了哪些演变?这个概念的形成有何重大意义?严复传递出族群理念习惯上所说的"华夏"、"汉人"、"唐人"、"炎黄子孙",乃至外国人将中国称之为"大秦"、"震旦"、"支那"等,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称谓。所谓"华夷之辨"、"夷夏之防",集中反映的也是一种相对狭隘的朴素的种族意识。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尤其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救亡图存的热潮迫使先进的思想家去重新思考许多问题。在"保国、保种"的呼声中,严复的《天演论》传递出一种世界民族之间相互竞争的族群理念,从而使国人意识到"合群"  相似文献   

20.
不应仅仅限于对"文革"及其群众运动抱有一种价值上的评判或一种道德上的义愤,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着手探索和回答"文革"作为一场极为广泛的、曾经赢得亿万群众认可和积极投入的群众运动,为什么是可能的?为什么又是必然的?3月14日,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任期内最后一次"两会"记者见面会上强调: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社会上新产生的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