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保全 《当代传播》2007,(6):114-116
用事实说话,这是中外新闻界公认的报道基本原则之一,是新闻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新闻靠事实影响受众,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工作者最主要的基本功就是要善于用事实说话.对此,中国记协原主席吴冷西曾指出:现在我们有的记者不会写新闻,特别是不会用事实写新闻.他以徐州酒厂女工吴继玲,在粉碎葡萄时一只手被机器轧断后,在各方大力协作下送到上海抢救的报道为例说,这件事本身就已十分感人,足以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了,但记者偏偏加上一笔:"真是社会主义好啊!"似乎不这样写,别人就不晓得.  相似文献   

2.
在一次新闻培训班上,我向听课的记者、通讯员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新闻采写中,处于第一位的是什么?有人回答是写作.其理由是:同样的新闻源,同样的新闻素材,有人能写出新闻佳作来,有人则不能,可见写作是第一位的.我的回答是:积我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多年的经历体验,结合我对"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研究分析,我个人认为,在新闻采写中,发现一则新闻比写作这一新闻更重要.怎样去发现新闻呢?从笔者对"中国新闻奖"作品的研究发现,可以从下述12个方面去寻找新闻.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闻竞争程度的加剧,报纸上的信息量增加了,但同质化问题却日趋严重.为了做到当日新闻资讯的完整,各家报社纷纷作出规定,对漏报新闻进行处罚,使得在有些地区,报纸上的新闻同质化更加严重.由于覆盖区域有限,新闻资源不足,常常是发生一个小小的交通事故,都会同时成为同区域报纸的新闻.由于供稿渠道类同,这些报纸的版面安排、稿件处理多是大同小异,在短兵相接的市场竞争中,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相似文献   

4.
何谓非事件性新闻?目前新闻界多数人的看法是:经过选择的、有普遍意义的典型事实,是构成非事件性新闻的基本条件.非事件性新闻,有人也称它为组织性新闻.它是反映某个地区或某个单位,一个阶段以来的形势或面貌变化、重大成果及意义、工作成绩与经验、存在的问题或教训等的新闻.  相似文献   

5.
在新闻采写中,有一些被称为老生常谈的主题即老主题,如经常性的工作报道、成就报道、厂矿企业的生产情况报道、农牧业生产的“四季歌”等,认真写好这些老主题,对人们的工作、生活无疑是具有指导性和服务性的。如果将这些老主题的新闻写成老面孔,“似曾相识”或“早已相识”,便会失去新鲜感,就不会受读者欢迎。那么,怎样把老主题的新闻写出与众不同的新意来,  相似文献   

6.
在新闻报道中,短通讯占有一定的比重。在历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每届都有短通讯入选。有人说短通讯有“三多”,即通讯员、记者写的多,报纸、广播、电视采用的多,受众中喜欢的人多。  相似文献   

7.
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新闻同质化,表象化、浅层化的情况比较严重。同质化,实践证明可以通过选取新闻角度来加以克服,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巧。角度选得好,可以以一当七角度雷同,就会浪费题材,影响传播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他所著的《史通》一书中写道:“盖饵巨鱼者,垂其千钓,而得之在于一筌;捕高鸟者,张其万置,而获之由于一目”。许多著名新闻记者之所以能逮住“高鸟”、“大鱼”,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主题提炼得好。  相似文献   

9.
在新闻竞争当中,历来就有所谓"抓准问题写新闻"之说.大量的新闻实践表明,抓住重大问题进行报道,是产生影响社会、震撼人心的好新闻之源.因此,在新闻精品生产的过程中,问题性新闻的写作,自然就受到了新闻从业人员的高度重视.关于这一点,在历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相似文献   

10.
在新闻采写中,有一些被称为老生常谈的主题即老主题,如经常性的工作报道、成就报道、厂矿企业的生产情况报道、农牧业生产的“四季歌”,关于老典型的报道,以及大量涉及民生的衣、食、住、行方面的报道。认真写好这些报道,对人们的工作、生活无疑是具有指导性和服务性的。如果将这些老主题的新闻写成老面孔,“似曾相识”或“早已相识”,便会失去新鲜感,就不会受读者欢迎。  相似文献   

11.
刘保全 《新闻三昧》2009,(1):103-105
"悬念"又叫"卖关子"、"系扣子",它是说书人使用的一种技巧,也是文学作品吸引读者的一个重要手段.有人把它比作从书中伸出来的魔手,它能紧紧地将读者抓住,使之欲罢不能.清代文人袁牧在<随园诗话>中说:"凡做人贵直,而作诗之贵曲.""文似看山不喜平."新闻写作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悬念"这一技法,实践表明,可以收到使文章有起伏,生波澜,绷紧读者心弦,富有吸引力的一个高招儿.……  相似文献   

12.
刘保全 《新闻三昧》2009,(2):103-105
"悬念"又叫"卖关子"、"系扣子",它是说书人使用的一种技巧,也是文学作品吸引读者的一个重要手段.有人把它比作从书中伸出来的魔手,它能紧紧地将读者抓住,使之欲罢不能.清代文人袁牧在<随园诗话>中说:"凡做人贵直,而作诗之贵曲.""文似看山不喜平."新闻写作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悬念"这一技法,实践表明,可以收到使文章有起伏,生波澜,绷紧读者心弦,富有吸引力的一个高招儿.……  相似文献   

13.
刘保全 《当代传播》2011,(1):114-116
一、社会新闻的起源与发展社会新闻是新闻的"鼻祖",自人类有原始的新闻活动以后,便有了原始的社会新闻。据考证,我国最早见诸文字的社会新闻,是唐代尉迟枢所撰写的《南楚新闻》。  相似文献   

14.
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面对铺天盖地涌来的海量信息,读者在筛选信息时,对那些无吸引力的信息便弃之不阅。为此,要使读者看报纸,报纸上的新闻就必须有自己的"抓手",这个"抓手"就是新闻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新闻作品的感染力从何而来?本文从分析"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归纳总结出五种写作技法供读者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刘安西 《新闻前哨》2009,(8):103-103
主题是新闻的灵魂和“统帅”。人无灵魂,无异于行尸走肉:新闻无灵魂,只能是一堆零散材料。清代学者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文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一篇稿子质量高低,价值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题是否正确,是否深刻。  相似文献   

16.
在新闻报道中,短通讯占有一定的比重。在历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每届都有短通讯入选。有人说短通讯有"三多",即通讯员、记者写的多,报纸、广播、电视采用的多,受众中喜欢的人多。  相似文献   

17.
刘保全 《当代传播》2007,(3):99-102
经济新闻是以报道人类社会最新经济活动和最新自然经济现象为内容的新闻.它是有关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一切经济领域新闻的总称.其题材、范围与生产力、生产关系有关,它同政治、军事、文教、体育、社会、法律等方面的新闻,构成新闻的总体.  相似文献   

18.
余晓林 《新闻世界》2009,(11):29-30
清代诗人袁枚说过:漂亮的词句犹如一堆铜钱,文章的主题就是穿钱的线。如果一篇文章没有明确的主题,就像散落一地的铜钱,显得杂乱无章。任何人说话、写文章都要表达一个主题,即中心思想,没有主题就会不知所云,新闻报道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9.
刘保全 《今传媒》2005,(12):26-27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点,在我国的经济建设和体制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战线上发生的新事件、新情况、新进展、新理论、新纪录、新成果等,通过一篇篇科技新闻迅速、及时地传播到广大受众之中,并有力地推动着我国的政治、精神、物质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0.
典型报道是我们党新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中国新闻报道的一个特色.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通常是由个别发展到一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