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3年7月13日22时08分.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宣布2008年夏季奥运会主办城市为“BeiJing”的时候.全中国都沸腾了,“赢了.北京赢了.我们赢了!”此时此刻.有一群年轻人在彻夜狂欢.他们就是年轻的雅昌人.他们的心与奥运一起跳动着。位来自湖南的雅昌员工说:“申奥里有我们的一份功劳.这是我一生的荣耀!”  相似文献   

2.
康晓 《新闻世界》2013,(10):191-192
本文以2013年选秀大季中的电视栏目《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中国梦之声势和《快乐男声》为研究对象,从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视角分析此类音乐真人秀节目的特点,主要从评审、参赛者和歌曲三个方面剖析这些节目在制作和传播中呈现的狂欢化特色及这种狂欢化所折射出的社会心理,以及这种现象所带来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举国上下沉浸在一片红色的喜悦之中,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微信国旗头像拉开了微信朋友圈集体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序幕,紧接着朋友圈出现了怀旧照片打印以及少数民族服装个人秀。而随着十一国庆《我和我的祖国》电影的热映,用户在朋友圈陆续发布电影观后感,狂欢达到顶峰。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作为一种自由民主的文化策略在如今的微信朋友圈得到了体现。笔者通过观察法,以狂欢理论为支撑,发现微信朋友圈集体传递的参与者从被动沉浸转变为主动参与,寻求新颖、个性的爱国表白,以图像符号的形式直观流露,以个人为基点于朋友圈分享,圈圈相传,形成庆祝新中国70周年的媒介集体狂欢景象。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当代政治、经济、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巴赫金提出的狂欢节、狂欢式、狂欢化有了新的适用性,直播购物、表情包、双十一等都是新的狂欢形势,本文将从网络狂欢理论的相关概述、新媒体环境下狂欢理论的呈现、狂欢理论的影响、狂欢理论的反思与建议四方面入手对狂欢理论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5.
遭遇了“刘心武事件”的红学热.让养在深闺的“红学”.不期然间承载了一场包罗万象的公共狂欢。[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英雄”、“我最威风”成了湖南卫视2006年的一大特色。这种“英雄化”效应经过《谁是英雄》系列节目的一路推广.终于在2006年的“吉列威锋英雄会”上达到了一个高潮。《谁是英雄》缘何能异军突起,制造出新一轮的草根狂欢?笔者试从机构.文本与受众三个方面来进行剖析.力图阐释该电视文本流行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7.
2009年9月4日.随着“快乐女声”总冠军的诞生.持续了4个月的“快乐女声”华丽谢幕。这个湖南卫视搭建了5年的大众娱乐的狂欢舞台。践行着巴赫金的大众狂欢理论.却因为介质的不同,而带有越来越多的商业气息。市场化条件下的电视运作。要实现的目标是收视率的持续攀升,而收视率攀升的终极目标就是收益。对于大众来说。受众是一个更专业的新闻传播学术语,受众和受益是两个紧密联系的字跟。但是对于媒体来说.受众却和收益仅仅相连。  相似文献   

8.
谈交往     
《孤独的狂欢》说的是媒介的文化,是独立的个人在网络时代的“狂欢”,因为人既可以和电脑闲聊扯淡,也可以将之引为“知音”。吴伯凡对于“交往”的论述很精辟,闲聊与知音,灌输与传播,散见于书中各处的描述,让我对“交往”(Communication)的含义有了一些新鲜的体验。  相似文献   

9.
赵文婷 《传媒》2023,(13):35-37
中国喜剧电影的狂欢化叙事作为重要的艺术表征,不仅局限于狂欢行动、狂欢语境的建构上,更多还体现在人物形象、视觉表达和叙事结构的狂欢化呈现上,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质。但受种种因素的影响,许多喜剧电影狂欢化叙事流于表层甚至无用,出现了具有意义悖论的文本内容。因此,有必要对中国喜剧电影狂欢化叙事及其意义悖论进行系统审视,寻找症结所在,以明确未来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0.
陈小青 《东南传播》2011,(11):139-141
当前的娱乐节目中充满狂欢色彩,本文以台湾金牌电视娱乐节目《康熙来了》为范例,并以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为指导,探讨以《康熙来了》为代表的电视娱乐节目在语言、身体、形象这三方面表现出来的狂欢色彩,并提出《康熙来了》的狂欢对大陆同类娱乐节目的启示,同时指出,狂欢化本身具有的审美和人文意蕴。  相似文献   

11.
数字化时代的新剧营销,都会伴随着影响力巨大的网络狂欢,在自由、平等的网络环境中,快乐至上的网民心态造就了难以控制的狂欢盛世.本文从网络狂欢的内容、渠道、主体行为等方面对新剧营销网络狂欢模式进行分析,探究模式的环境、传受双方主客观意愿等条件,从而找到狂欢失度的原因,基于此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王学成  杨浩晨 《当代传播》2021,(6):87-89,96
本文以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为视角,对当前短视频文化现象进行分析认为,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短视频传播已经建构了新的狂欢广场,形成多元化、个性化和狂欢化色彩的媒介奇观.在具有"梗文化"、审丑文化特征的短视频狂欢中,全新的加冕范式随之产生.短视频创作者、丑角人物和影视作品中的角色,经由短视频作品加冕成为社会关注的中心.然而,这一系列新的加冕现象也折射出短视频狂欢奇观与巴赫金理想中狂欢世界的背离.  相似文献   

13.
过度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过度”成为横扫中国大小城市的最强势力.从东部到西部,从有产到无产:当所有的”过度”行径.最终都能够归结为一类:即全民性的物欲狂欢。一代人便身不由己地陷入过度的精神贫困.过度炫耀.过度疲劳.过度焦虑[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解读体育文化传播的大众狂欢景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体育的发展历史不过一个多世纪,但借助体育本身的魅力和大众传媒的力量,体育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恐怕没有一个行业能够像体育这样,能够让那么多的人参与其中,使其身心进入一种极度兴奋的状态.本文试图从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出发,对体育文化传播所形成的全球狂欢,激情狂欢,民族狂欢和集体狂欢等几个层面的问题进行初步的解读.  相似文献   

15.
2005年的“超级女声”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其收视率与参与人数.或是其影响力及号召力.都可以称得上是一桩媒介事件.正是在这场大众文化挑战精英文化的狂欢中.不少学者声称“超级女声”发动了一场关于女性审美观的革命.导致了中性美的流行,  相似文献   

16.
著名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巴赫金认为,狂欢文化是相对于日常生活而出现的一种文化状态,狂欢化生活是对平平淡淡的日常生活的创新化和陌生化。在平台支持、文化背景、商业利益等因素的助推下,直播答题赢奖金成为全民狂欢的节目,各大平台纷纷利用巨额奖金、明星助战等方式吸引受众,用户在直播答题狂欢中暂时释放了生活中的压力和负担,使直播答题具有了全民性、平等性和仪式性的狂欢特点,笔者对这场全民狂欢进行理性思考后,认为内容觉醒、社交困境和法规缺失的问题逐渐影响到了直播答题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王蕾 《今传媒》2013,(1):127-128
毕业季期间,大学校园频频出现另类毕业照,使沉重的毕业增添了不少轻松愉快的气氛。本文试从巴赫金的狂欢理论的角度入手,将狂欢理论和另类毕业照行为结合,从文学和传播学两个角度,解读当代大学生的狂欢行为,透析在web2.0网络媒介的时代下狂欢行为的实质,让更多的人理解大学生的内心和行为。  相似文献   

18.
作为巴赫金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狂欢理论的影响广泛而深远.耽美文化是以网络为传播载体的青年亚文化,其对主流文化的批判性与狂欢化的贬讽和嘲弄、互联网环境下同人女群体自由平等的虚拟线上交际与狂欢节广场随性亲昵的交往行为、狂欢节的民间乌托邦性与耽美文化提示的象征性现实、耽美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戏仿性解读与狂欢化的否定和再生不谋而合,狂欢理论同耽美文化无疑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以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一方面可以清楚的明晰耽美这一狂欢式文化现象的精神实质,另一方面能够理解同人女群体建构的拟态世界及其主观追求,并指出耽美文化的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及同人女群体的表层狂欢发展倾向.  相似文献   

19.
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有关"少年列席深圳政协会议事件"的相关"跟帖式"微博评论具有明显的狂欢化特征,但这种狂欢化并不具有全民性。对话状态下的"跟帖式"微博评论以非狂欢化的讨论为主,但对话的过程会对评论的走向产生影响。怀疑的立场和微博评论的狂欢化有着很大联系。微博评论狂欢化一方面起到了"社会安全阀"的作用;另一方面会对事件发展的走向产生未知的影响,甚至危害相关方和社会的安全。  相似文献   

20.
孔灵 《新闻世界》2013,(1):67-68
微博评论改变了传统新闻评论的话语模式,拓宽了新闻评论的表达形式,呈现出全民“狂欢”的倾向。本文以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为依据,分别从参与形式、言语表达和思想内容三个层面揭示微博评论的狂欢化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