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顺水推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 ,学生常会产生一些疑问或需求 ,教师要充分认识这些“学情”的教学价值 ,顺着他们的思路 ,顺水推舟 ,让他们自由发挥 ,有时往往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 ,教师让学生表演小壁虎借尾巴的情景 ,学生非常踊跃。一位被选中演黄牛伯伯的学生天真地问老师 :“我可不可以去吃草?”老师亲切地回答说 :“可以 ,你就去吃吧。”学生就乐滋滋地去“吃草”了。他的生动表演 ,赢得了全班学生和听课教师的热烈掌声。在接下来的一组表演中 ,一位学生问老师 :“表演的时候 ,可不可以不照…  相似文献   

2.
笔者发现:一个时期以来,不管是语文课还是其他课,只要是公开课、评选课等,必然少不了讨论这一环节,不讨论不成课已蔚然成风。然而,在平时上课,却很难见学生讨论,教师根本不屑于让学生讨论。有鉴于此,应该对讨论这一学习方法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地位和应用作些调查与思考。一、为什么公开课就要让学生讨论原因很简单,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教师们领会了多少,尚不能妄加评论,但我们相信每个教师都知道“自主、合作、探究”这六个字。合作学习在课堂上的最好体现就是讨论。你…  相似文献   

3.
据《武汉晚报》报道 ,汉口一老汉为孙子聘请家教 ,以其孙数学卷子上的题目考应聘者。两天中 ,大学生、研究生应者甚众 ,无一做出 ,自称高级教师者 ,也没有做出来。附《武汉晚报》报道原文 :3日 ,汉口武胜路新华书店门前 ,找家教工作的大学生三五个一堆讨论一道数学题。旁边还有一位老汉看他们做题。老汉说他姓杨 ,来这里是想给读初二的孙子找位数学家庭教师。老汉对大学生们说 :“我不管你是华师的还是武大的 ,也不管你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 ,也不管是普通教师还是特级教师 ,只要你能做出我孙子数学卷子上的这道题 ,我就请你当家教。”据报道 …  相似文献   

4.
一、透视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镜头一: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学唱《畲家孩子多快乐》一歌时,组织合作学习,让学生讨论“歌曲有几个乐句?由几部分组成?”另一位教师在教唱《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歌中组织学生合作讨论“歌曲中有哪几种演唱形式?”学生表现出冷漠的态度,对合作讨论的不情愿、不积极溢于言表。  相似文献   

5.
现今推行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互相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扮演的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协助者、引导者,而教师的这一角色自始至终出现在教学过程中的整个环节之上。况且教师、学生这两个名词之中就体现了教与学;教学这个词也包括了教与学两个方面。还曾记得上大学时,有一位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只有不适当的教法,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因而,大学毕业后就牢记着这句话去工作、去探索作  相似文献   

6.
记得一位老师讲《燃烧和灭火》一课,在引导学生认识燃烧的三个条件之一“可燃物”时,学生七嘴八舌,很快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了几个自己认为比较得意的名称。“易燃物”、“可燃物”、“能燃物”……老师一听,及时给予了肯定:“大家说得都很好、都不错,但科学上,我们把这个条件叫做‘可燃物’。”学生谈的这些条件名称真的是“都很好、都不错”吗?其实不然。“易燃物”,顾名思义,就是容易燃烧的物体,只要是可以燃烧、能够燃烧就可以。“可燃物”固然正确,但“能燃物”就错误吗?教师一句“科学上叫‘可燃物’”,“能燃物”就不科学吗?科学在哪里?…  相似文献   

7.
笔者与多位教师交流后深有同感:在科学课上学生对实验操作颇有兴趣,有时甚至“人声鼎沸”,但让学生叙述实验过程、归纳结论时,却又面面相觑,语无伦次,或只言片语。总结原因有三:①学生不愿说;②学生不敢说;③学生不会说。以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可知,他们有强烈的表达欲望,愿意在小伙伴中展示自己;在实验中,他们都能够畅所欲言;故前两个原因不成立。那么就是第三个原因:学生不会说。笔者把小学《科学》与《自然》中的所有实验都逐一进行比较,发现大多数实验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  相似文献   

8.
最近,我听二年级语文教师教独立阅读的课文《丁丁和小飞机》。在讨论课文后面最后一道题“丁丁长大了会开飞机吗?为什么?”时,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说:“丁丁长大了会开飞机。”有的说:“丁丁长大了不会开飞机”。教师也表示:“丁丁长大了会开飞机”。从一年级起就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让他们各自抒发感情,发表自已的见解,这是很可贵的。但是教师不能就此为满足,应进一步启发学生阅读课文,找出丁丁长大了会或者不会开飞机的原因。实际上,课文一开始就说“丁  相似文献   

9.
一、看图联想。《李时珍》一课插图:李时珍在高山下遇到一位老农。教师让学生看图,要求加以联想:想想李时珍与农夫讲些什么?他俩心理活动各是怎样的?学生想象后说:李时珍问:“请你告诉我,山上有药草吗?”农夫迟疑地说:“有是有。可山高陡峭,你上不去。即使上去,也是很危险的!”李时珍坚定地回答:“只要山上有药草,有助于写药书和治病,山再高再陡,甚至是有危险,我也不怕,也要登上去,把药草采下来,制成药,为百姓解除病痛。”农夫听后称赞说:“你这种精神很好,令人敬佩,我来给你带路……”  相似文献   

10.
看到《人民教育》2005年第12期封面上的这句话,不禁使我想起上学期下到一所农村“名校”,与教师闲谈时有位教师对我说的话,他苦恼地说:“在这里教书,呆个3到5年还行,再长恐怕就吃不消了。”此话道出了一些教师的苦衷!在这所创造了连续十年中考成绩全县第一的名校,声誉和工作强度并驾齐驱,老师们一般早上5点多起床,晚上11点多才能入睡,其劳累可想而知。学生则更紧张,每天的学习时间接近12小时。令人不安的是:这种教学模式正在被效仿!在一些农村初中,不管早、中、晚,学生吃完饭就立刻进教室去,操场上一片空寂。他们都还是孩子,却被剥夺了户外…  相似文献   

11.
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在一次报告中曾经说过:“教师‘反思’的最大好处就是让你做一个教育的有心人。实际上成就和非成就、成功和非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有心和无心间,很多事情都是你们能做到的。”因此,课后我常常去思考自己上过的课。(一)在一次数学课上我提出了这样的一道题,让学生思考:“一张正方形纸片,剪去一个角后,还剩几个角?”问题出来后,许多学生不假思索就回答了。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剩五个角”的答案是正确的。但也有说是四个的,只有个别说剩三、四、五个角都对的。这时我没有马上回应,而是让学生讨论,引导他们通过作图,实际操…  相似文献   

12.
成都某大学一大四在校女生在校园举行婚礼,遭遇媒体围堵。该校青工部老师说,因为新的高校管理规定出台后,在校大学生只要符合《婚姻法》的规定条件,不必向学校申请就可以结婚。对于学生结婚问题,“作为管理者,我们学校的态度不提倡,同时也不反对”。(5月11日《华西都市报》)看到这里的“不提倡,同时也不反对”,让人想起模棱两可这个成语,此话说白点,学校对学生结婚的态度就是:你结婚与否我都不管。为什么会这样呢?无非是由于教育部今年3月取消了《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中的“擅自结婚作退学处理”这一条规定,使高校对学生结婚问题管无依据…  相似文献   

13.
教师是引导者,更是一位开路先锋,你自己得首先分清路该怎么走,你把路不管是黑暗之路,还是光明之路都让给学生去尝试,自己却从来不去思考,你就成了“逃避者”,怎能“为人师”?看看我们周围的  相似文献   

14.
“读”对于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朱瑜章老师在《也谈文言文的教学目的》中就提出:“要恢复传统语文教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诵读上下功夫。”①这一观点得到了很多语文教师的认同。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常看到有些教师以为“读”是灵丹妙药,能包医百病,他们在教授文言文时,不管学生是否了解文意,只让学生读,读后也不指导,不正音,有时甚至就干脆一节课让学生去读,还美其名曰“把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相似文献   

15.
现今,《新课程语文标准》确立“把学生当作学习主人”的思想,要积极调动学生的情趣和他们的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和创意表达。应该说这正是我们追求的教学境界。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偏颇。即课堂气氛活跃的表面化;课后知识掌握的生硬化,学生学后感到非常茫然。这就偏离了我们新课程教学的轨道。在过去传统教学中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可是现在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完全以学生为主体,忽视了老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组织作用。认为在教学中只要做到学生动就可以了,这其实是一种空泛的、低级的教学方式。现在课堂教学中的讨论法颇受人们的推崇,不管任何课,任何情况下都采用它,看似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都参与了,孰不知有些问题是需要独立思考的,应该说是个性的东西而非共性的东西。可硬让学生一起讨论,这是不合理的。所以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该突出“双主体”的作用,何谓双主体呢?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是主体。就是在教学的完整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交替成为整个过程的共同体。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我们的学生正处在心理成长阶段,求知阶段,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判断能力都不强,知识结构也不完善。完全放手、放任自流的学习方法,是不会让学生掌握真正的学习技能的。那么我们如何摆脱这一误区呢?我认为从下几方面去考虑。  相似文献   

16.
有位小学老师教《望着远方》一课,先让学生看彩色插图,然后问:“毛主席旁边的小朋友手里拿着望远镜望远方,他可能会看到什么?”课堂里顿时活跃起来。一位同学说看到商店,另一位同学说商店里的东西都被敌人抢光了,只有酒店。于是,“商店”还是“酒店”争个不休。由此,我联想到小学语文教学上的“放”和“收”的问题。“放”是指放手让学生提问,质疑,“收”是指及时引导,收拢问题,深入讨论。在教学中,“放”是必要的。现在有一种误解,以为“收”就是满堂灌的表现,至少是思想不够解放。试想,如果“商店”还是“酒店”这种与本课教学要求关系不大的问题,让学生一味争论下去,教师不及时收拢,怎能把握教学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路上遇到一位家长,他向我诉苦说:“不知孩子出什么事了,今天教师又要我到学校去。我简直成了学校的常客!”类似这样的话.我听过不只一次了。在一所小学里,曾听到一位教师对一个七、八岁的学生说:“去把你的家长找来,找不来,你就别来上学了。”据了解,一个电话到单位,一个通知到家里,或让学生回去找,动辄就把家长叫到学校的现象,确实不少见。  相似文献   

18.
一位教师在执教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4课《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一课时给学生出了一道题:“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试一试,把这个句子换个说法。顿时,课堂上鸦雀无声,教师鼓励学生讨论交流,也只有几个学生在说。此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改法:“  相似文献   

19.
王福明 《现代语文》2007,(5):102-102
当前语文教学的问题之一是对大问题的讨论、深究过多,而对最基础的字、词、句教学却有所忽视。有一位教师上《背影》,上课就欣赏歌曲《懂你》,接着让学生学唱、谈感受,下课前几分钟还让学生齐唱。围绕“唱歌”的时间达二十分钟之多,这是语文课吗?这是歌曲欣赏、歌曲学唱课。比如教《陈情表》,不去学习作者的“陈情”艺术,却带领学生来讨论“忠孝对今天的人来说有什么启发”。  相似文献   

20.
哈哈广场     
惩罚的后果两位老师在议论各自的学生,其中一位说:“昨天,有个学生不洗脸来上学,我把他撵回家去了。”另一位老师十分欣赏:“好办法,今天他是洗得干干净净来上学吧?”“哪里,今天全班学生都不洗脸了?”写作文老师对同学们说:“这次作文的题目是《记一次足球比赛》,大家要好好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