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华作品中涉及的生死问题,体现了他的生存哲学,即先有死,接着生死并存,最后生战胜超越死的历程。这些作品展现了余华对生死问题的独到认识,也暴露了余华的局限和不足。  相似文献   

2.
生的执著与死的解脱--庄子的生死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生于春秋战国这一大争之世的庄子生死哲学,以玄虚的道论为其逻辑起点,主要涵盖了贵生乐死、生死命定、生死气化、生死齐同和不死不生等系列理论.其中流贯着庄子对个体生命的理性执著和对死亡困境的精神解脱.庄子的这种生死哲学对现代人建立系统的生死哲学和科学的生死观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庄子把人的生死看成是一种自然的过程,强调对于生死应自然地对待;立足于生来领悟死的意义,并且借由死来体悟生的价值,从而超越生死来审视人生,体会生命本身的力量。文章从庄子直面生死的坦然、善待生死的豁达进而达到无谓生死的游与逍遥之境这三个方面来论述这一思想,最后强调应善待生命,旷达地面对死亡,并在生的过程中感悟生命。  相似文献   

4.
生亦何哀,死亦何苦——浅论庄子的生死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死问题是庄子生命伦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道”是其生死哲学的理论基础;“气化”是生死的本质,生死的变化其实是气的聚散;“善生善死”为庄子对待生死的态度,一方面要善待生命,使生命本性得以自然发挥,注重养生。另一方面,以旷达的心胸面对死亡,顺其自然。对生死的超脱为现实人生一切利害关系超脱的根本。  相似文献   

5.
<正>莫言《生死疲劳》一书,充满魔幻色彩,西门闹历经六道轮回,驴、牛、猪、狗、猴,最后转人,竟却是个"世纪大头婴儿",命运如此之惨。掩卷长叹:生——死——疲——劳。唉!生活在单亲家庭的我,不也有种"生死疲劳"之感吗?他们什么时候离婚的,我竟不知道,只是那一年懵懵懂懂、迷迷糊糊地知道他们"嗖"地就离了。  相似文献   

6.
论志贺直哉《在城崎》中的生死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志贺直哉的名作《在城崎》描写了三个象征性的小动物蜜蜂、老鼠蝾螈的死亡过程。通过小动物的死,让笔者领悟出了生死的真谛小说展示在人们面前的是已经死亡的蜜蜂、濒临死亡的老鼠和被“我”偶然杀死的蝾螈。蜜蜂的死让笔者对死有了亲近感;老鼠的死让笔者意识到死虽然不可怕,但是死亡前的挣扎却太残酷;蝾螈的死让笔者意识到生和死其实不是两个极端,生中孕育着死亡。  相似文献   

7.
庄子认为在人的一生中,生老病死,乃是自然规律,生不足喜,死不足忧,生死如一。庄子提醒我们应该在死亡面前保持平和的心境,正确对待人生的挫折痛苦,正确把握自己的命运,正确对待人生中的名与利。  相似文献   

8.
儒、道生死哲学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生贵生、生死必然和生死气化是儒、道两家生死哲学的共同观点。但在生死态度上,儒家重在乐生哀死,道家重在苦生乐死;在生死价值上,儒家重在伦理,道家重在自然;在生死超越上,儒家重在创造三不朽,道家重在体悟玄虚之道。  相似文献   

9.
境界与生死     
按照冯友兰先生的说法,生死的意义是与人的精神境界相关的,人的精神境界有高低之分,生死对于不同境界的人的意义也有大小之分。对于在自然境界中的人,生死是没有清楚的意义的;对于在功利境界中的人,生死是“我”的存、灭;对于在道德境界中的人,生是尽伦尽职的所以(所以使人能尽伦尽职),死是尽伦尽职的结束。对于天地境界中的人,生死是顺化。不同境界中的人对于生死的理解和态度是大不相同的。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消融于精神血脉中的文化因子,儒家的“重生轻死”、道家的“厌生乐死”、佛家的“生死轮回”观深深影响着第三代诗人的思想和创作。他们以对死亡的直面、认同,传达着强烈的对生的关注和思考;以对死亡的想象性体验,表达着对生命本质的观照和认识。“死亡”成了他们自我认知与个性传达的言说载体。  相似文献   

11.
高校生死教育需求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自编的问卷,以对待生死的总态度、对待死的态度、对待生的态度、与死亡有关的特殊问题探讨、对生死教育的需求以及课程设置等6个方面为内容,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重生轻死”的历史文化传统深深地影响着国人,人们较少讨论甚至回避死亡话题;大部分人为死亡所困扰,对死亡普遍有一种恐惧心理;许多学生缺乏对自杀的正确认识;等等。高校学生对生死教育有着较大的需求,在高校开展生死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今后应加强对生死教育课程的研究,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逐步开展生死教育。  相似文献   

12.
当代大学生如何看待自己的“生”与“死”?面对大学生生命意义观现状,积极地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生死,对大学生进行生死观教育,不仅使大学生能够对生死有深度的理解,更在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生命信仰和生命责任感.  相似文献   

13.
死究竟是咋回事?咱们这个民族讲求实际,不喜欢在没有边际的事上去费脑筋。"未知生,焉知死"十分干脆。英国早期诗人约翰.邓恩曾说:"人之一生是从一种死亡过渡到另一种死亡。"这倒有点像庄子的"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都把生死看作连环套。文学作品中,死亡往往是同恐怖联系在一起的。它不是深  相似文献   

14.
生与死 ,自古以来都是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 ,怎样对待“生死” ,是任何人都不能回避的。喜生恶死 ,是人之常情 ,然而“道家”却反对此种“常情”。他们主张“万物齐一”、“生死等同”。道家的这种善待生死的态度 ,在“髑髅文”和“乞丐文”中均可以找到例证。认真查阅古代的“髑髅作品”和“乞丐作品” ,对加深认识道家思想将会帮助不小  相似文献   

15.
有一种鸟叫不死鸟,不管寒冬腊月、冰天雪日,每天都要在天空上飞翔。有一种草叫不死草,不论烈日炎炎、严寒霜雪,无时无刻不呈现出一派翠绿。有一天,一只不死鸟飞到一株不死草面前问道:"朋友,你难道真的不会死亡吗?"不死草回答道:"生死是自然的规律,我有生有死,生命衰老时也会死亡。"不死鸟问道:"人们为何叫你不死草呢?"不死草回答道:"我生时,时刻都呈现出一派翠绿,死时也表现出翠绿的形象,我的子子孙孙都永远保持着翠绿的形象,所以人们叫我不死草。"  相似文献   

16.
儒家生死智慧主要涵盖了重生贵生、乐生哀死、生死必然、生死气化、生死价值、死亡超越等系列理论。其中流贯着历代儒者对个体生命的理性执著和对死亡困境的精神解脱。这对现代人树立科学生死观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笑谈论生死     
于丹 《内蒙古教育》2007,(11X):18-18
真正的君子对生死的态度从来不是刻意的,不追问自己从哪来,也不担忧自己往哪去。因为生和死不过是一个生命的形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庄子立足于"道"的高度观生死,得出"生"由道出,"死"向道归,生死"道通为一"的结论,从而让人们面对生死现实之时,能够体认到不以生死为忧惧的超然,一任生死、放弃分别"而照之于天",最终找到人生终极之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生命教育”四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教育”发展概况“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生死问题一直是人类千百年来不断探索的谜,而对生死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却始于现代。  相似文献   

20.
西门庆是《金瓶梅》中的主要人物,他由流氓无赖而成为巨商官绅,生活上花天酒地,荒淫无度,中年即死于“阳脱”之疾。文章对西门庆疾病生死从社会学及医学角度作了深入探究,并阐明西门庆之死是孽由自作,他的生和死折射出封建社会后期的腐朽与没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