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认为文学艺术中的“三国人物”与历史上的原型是存在着差异的,文章以史料和文艺作品中的“三国人物"进行了比较研究,具体地论及曹操、关羽、诸葛亮、周瑜、鲁肃,文章较为详尽地分析了文学艺术中的“三国人物”与其历史原型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对于鲁迅先生提出的“三国气”和“水浒气”,王学泰先生认为是“游民气”,本文从人物的社会定位入手,认为《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是英雄,《水浒传》人物是豪侠,二者有相同之处,但是不可一概而论。所谓的“三国气”和“水浒气”.实质上是“英雄气”和“豪侠气”。  相似文献   

3.
孙理 《河北教育》2003,(12):23-24
升入高年级后,有许多同学捧着《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描写古代英雄人物的小说看得津津有味。有些男同学,平时对学习不感兴趣,但是对三国人物、水浒108将却了如指掌,讲起来有声有色;有的同学为了收集这些人物的卡片,更是绞尽脑汁。如何把学生这一兴趣迁移到学习中来呢?六年级语文教材中正好有一篇课文《草船借箭》,讲的是三国重要人物诸葛亮足智多谋利用天气巧借曹操十万支箭的故事。网络中有关三国的信息相当丰富,有介绍《三国演义》全书的,有三国时的诗词,有三国群英谱,还有点评文章。于是我设计了《草船借箭》的拓展阅读——阅读“三国人物”。 一、广泛阅读  相似文献   

4.
理论家把小说里的人物分成不同的“形”和“态”.即“圆形人物”和“扁形人物”、“动态人物”和“静态人物”,这对于创作和欣赏很有启发意义.与此相关.爱·缪尔《小说结构》的第一章.把小说分为情节小说和人物小说。古今中外都有一些小说重在情节的编织,作家按照情节发展的需要来安排人物,人物对事件的反应不是从其内在秉性出发,而是根据情节变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掌握好人物刻划的“情理分寸”,是文学作品真切动人、令人信服的关键所在。《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就十分注意掌握人物刻划的“情理分寸”。在书中,对笔下人物情感的表露、人物关系的揭示、人物在突发事件中的反应以及人物命运的死亡结局等等,都准确掌握其“情理分寸”,做到合情入理,恰如其分,使之体现出炉火纯青的适度美与和谐美,产生出真切可信、追魂摄魄的艺术效应。  相似文献   

6.
鲁迅认为,中国国民的病结就是长期受封建社会专制政体长期奴役和毒害的“陋劣”思想弱点以及“不争”的卑怯的人格缺陷:因此,鲁迅通过塑造一系列文化背景、生存环境、学识修养、气质兴趣等等方面不尽相同的病态人物形象,表现了其作为社会医生也作为文学家思考社会人生的方式。他的小说文本通过对病态社会中‘i病态人物”及其病态心理的描写,述说了对人的尊严和理想人格的期待和追求。  相似文献   

7.
同为乱世时期的文学,“三国”和“五代”的文学有着殊异特质。三国时期,以魏为主的建安文学,造就一个诗歌高潮;汉大赋虽趋消沉,但抒情小赋再树一帜;散文则趋于自由通脱。五代文学不可望其项背,南唐、后蜀的词作作为五代文学的代表,透露着绮罗宛润和脂粉之气,且不免哀哀之吁,其所能首肯之处,在于对宋词崛起有直接贡献。造成这种差异的社会原因很多,但就文学本身来看,创作主体“志”的缺失、人文力量的弱化、品格缺乏自立,文化构型残损是“五代”文学差于“三国”文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是一部人类学的宝库,对其中登场的各色人物的评判和研究说不尽、道不完,无论如何广挖深挖,总有无穷无尽的资源值得探讨,这是《三国演义》的魅力源泉.中日学者都很重视对三国人物的研究,但由于两国的社会文化、学术传统、周边影响等方面的不同,必然产生差异,管窥异同间的变化,会对日本的三国人物研究有进一步的了解,探究差异性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陈煜 《现代语文》2006,(5):20-20
司马迁的《史记》以记述人物为主,通过描写人物去展现广阔的社会历史画卷,笔法精练,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中学语教材第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中选取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历来被人们广为传诵的名篇,篇中成功地刻画了蔺相如和廉颇两个历史人物。蔺相如的智勇双全、深明大义,廉颇的骁勇善战以及知错就改的可贵性格分别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件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司马迁着力从语言和行动两个方面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技艺高超,使人物鲜活生动,如在眼前。这篇章中还涉及到一些其他的人物,其中,“秦王”的形象尤其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0.
人物赏析是《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要把“心理性”和“功能性”的人物观结合起来,在梳理人物行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性格探究和功能诠释。以刘姥姥为例,行为梳理要注意区别分析对象和关联对象,分别提炼其关键事件和典型表现;性格探究要注重“果因推理”,设计由连续性问题构成的“探究主线”;功能诠释可从“人物互衬”“环境透视”“情节推动”等视角展开,并最终归结到作者对人物设定的整体思考上。  相似文献   

11.
“兴观群怨”是孔子论《诗》的名言 ,“群”是其中的核心 ,群者 ,君也。君子是孔子培养人才的标准 ,君子之道也是那个社会防范未然最根本性的措施。而作为君子也就有了一生也做不完的事情 ,通过完善自我并最终完善社会。孔子的弟子继承了这一传统。  相似文献   

12.
传统观点认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一首别物诗,主要意蕴是抒发诗人对母校康桥的眷恋之情。这种理解其实并不全面。如果联系康桥对诗人一生的影响、创作《再别康桥》时诗人的情感状态以及诗歌文本选景用物的特别用意,就会发现怀人才是《再别康桥》的主要意蕴。  相似文献   

13.
"My last Duchess" is not only Robert Browning's masterpiece, but also his most well-known famous article. The way his writing is a dramatic monologue, it is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characters that written in first person tone poems.There is a fictional speaker, one or more listener in such poetry. The most significant feature is the presence of three dramatic elements: the dramatic speaker, the silent listener, and the dramatic scenes. In the three, the most crucial element is the speaker. When the speaker is speaking, at the same time display poetry plot, characters and scenes through the hero's mouth.  相似文献   

14.
戠和烕,学术界传统的说解无论是本义还是字形的认定都有缺憾。本文通过“戠”字和以“戠”为声符的金文的字形结构分析,初步认定“戠”字字形像树于日光下的短橛,本义是测日影定方位的标竿。而“烕”字,从古文字形上看并不从火,而是从“大”,从戌。并据此推导出现今人们尚以为是徽号的作斧钺下一人张大四臂之状的字,就是烕的古文字。  相似文献   

15.
鲁迅论屈原     
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等论著中,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屈原及其作品作了科学的评论,一方面充分肯定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作品的主流价值,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屈原及其作品的局限性。鲁迅论作家作品,不仅顾及“全人”、顾及“全篇”,而且顾及作者“所处的社会状态”,为文艺评论树立了良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16.
《春秋》决狱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司法制度,是一种有重要影响的断案方式。它针对疑难案件适用独特的指导思想“原心论罪”,强调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相统一的司法审判方式,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司法公平和正义。  相似文献   

17.
<春秋>决狱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司法制度,是一种有重要影响的断案方式.它针对疑难案件适用独特的指导思想"原心论罪",强调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相统一的司法审判方式,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司法公平和正义.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小说创作一开始,就与以“娱乐,消闲”为主要目的和追求的通俗小说,大众文化区别开来。他指明,自己所写的是严肃的“为人生”的小说,这正是鲁迅所开创的“五四”新小说的最本质的特征。鲁迅所提倡并身体力行的“为人生的文学”,是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的,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真文学;是注关下层人民,着重揭示病态社会的人的精神病记的文学,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而它他最终指向的是绝望的反抗。作为一个无限丰富却又充满本体性的困惑的灵魂,鲁迅是在真实与说谎的矛盾的张力中来进行写作的。正是时时面对这样的写作的困境,就决定了鲁迅小说写作上的一系列的特点:本体性的隐喻性,“复调性”和音乐性。鲁迅在自评小说时,提出了一个审美标准:“从容”还是“逼促”。这是鲁迅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观。  相似文献   

19.
卢梭的创作植根于启蒙文学的土壤,对启蒙文学中着力描写的“自然人”形象,他予以浓墨重彩的书写,并以“新人”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自然人”的新的理解与诠释。其作品从“自然原则”出发,诗意地塑造了理想中的“新人”形象,勾画出他所期望的理想社会,并与文明时代的人与社会形成鲜明的对照,借此否定了现实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体系。卢梭的创作也是他的政治、哲学论文的诗性表达,尤其是他的几部代表作品,通过对“新人”形象的描写,充分抒写了他对人的个性化理解与阐释,亦可见其人文观念的概貌,丰富、深刻的人文意蕴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0.
潍坊教育学院是中共潍坊市委组织的第二批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单位。立足学院实际,以抓落实为着力点,以促提高为切入点,以求实效为落脚点,按照抓严“规定动作”、抓实“自选动作”、抓好“创新工作”的思路,以细化促深化,紧紧抓住关键环节,突出学习重点,保证学习质量,注重学习效果,认真扎实地开展了集中学习培训阶段的工作,整个教育活动开展得既扎扎实实,又轰轰烈烈,取得了明显成效,为顺利转入先进性教育分析评议阶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