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直接与专业的生死存亡相关。当前校企供需矛盾主要体现在:就业课程目标、内容、师资和教学与企业需求失衡。其原因是:就业课程计划对企业需求应对乏力,就业课程资源开发不足,就业指导师资配备不齐,就业课程教学方式受传统和现实限制。因此,高校要在服务社会使命、适应市场需求等方面着力改革,以助推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2.
从我国当前实践来看,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的主要措施有:大力发展小型微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就业岗位;推行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鼓励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招录高校毕业生;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等,创造更多基层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引导灵活就业;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建立就业信息平台.  相似文献   

3.
从对高校就业率的过度关注到对毕业生个体的高度重视,再到对毕业生群体就业安全的忧心忡忡,我们的社会文明一步步在前行.本文通过分析高校毕业生择业过程中的就业陷阱、就业环境等因素,阐述由此引起的就业安全问题,从而提出由政府、学校、企业三管齐下的建议,对高校毕业生理性就业和高质量就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高校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且意义重大的系统工程。我国现行的就业统计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对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工作的研究也比较单薄。高校毕业生就业跟踪工作,不应对就业量的简单追加和就业率的愈日提高,而应是母校对毕业生给予关心和关怀的融融温情;不应是高校的自表自演,而应是高校、企业、毕业生和社会多方的积极互动和有效回应。因此,新形势下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就业跟踪体系,充分调动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和社会等主体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有助于提高就业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5.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一直以来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就业率的高低、就业质量的高低受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地区差异、政策导向、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和质量等外在因素影响,也与毕业生自身就业能力和就业观念等内在因素密切联系.本文分析了毕业生就业和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着力从社会、高校、企业以及毕业生等几个层面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传统的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各种矛盾更加突出,弱势群体的就业更加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面对日益增长的毕业生人数和日趋激烈的竞争,无论是毕业生自己还是高等学校、企业、政府等都应该积极寻求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使高校毕业生找准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7.
促进非正规就业:解决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在传统的正规就业之外非正规就业,是不失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促进毕业生就业模式多样化的另一条途径。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非正规就业方兴未艾,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必然趋势,并有很大潜力可挖。我们必须采取进一步提高对非正规就业认识,切实转变观念,积极引导扶持;全面保障非正规就业毕业生权益,实现非正规就业正规化;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创业教育,提高高校毕业生非正规就业能力等措施,促进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非正规就业。  相似文献   

8.
刘爱英 《广西教育》2009,(27):120-121
高校毕业生就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但目前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危机。对此,本文提出了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宏观策略和具体策略,并介绍了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积极主动走出校园、走出国门,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较好就业岗位等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成功经验,以为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成本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毕业生就业成本由毕业生求职成本、高校就业服务成本、企业招聘成本和政府投入等方面构成.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成本过高,且呈攀升趋势.文章在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成本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国家、高校、学生个人、用人单位等必须多方联动,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降低毕业生就业成本,促进社会公平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德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保障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为市场就业模式,注重政府,企业及高校的全方位合作,学生毕业即进入市场,尊重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体现市场机制的价值判断,使培养过程与就业需要相结合,形成了由政府依据法规进行宏观管理,学校提供服务及培训,企业等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  相似文献   

11.
在新形势下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任务。现阶段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很多,其中功利主义、诚信缺失、信心不足等心态因素不容忽视。因此,要从提升高校毕业生自我调控能力,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注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系统性和针对性,构建适合本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开展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工作等方面努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12.
正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国家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和推动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在这方面,国外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模式,深入学习、研究和借鉴其经验,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式特色高校主导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以美国等国家为典型代表,表现为以高校为主导,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社会组织等积极参与。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  相似文献   

13.
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达652万,与此同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企业用人需求总量减少,导致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极为严峻。当前,我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尽管已有一些有关促进就业、保障劳动者就业权益的法律制度可依,但也存在政策文件多、法律规定少、主体职责不清、规定过于原则等问题。我国应当通过系统和具体的立法健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法律体系,完善反就业歧视、高校毕业生的社会保障,以劳动合同为方向改革就业协议和完善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具体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4.
职业指导是高校毕业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校的毕业生作为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自身、学校、企业和社会等各方面原因,在就业过程中仍存在就业困难群体。通过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职业指导,充分发挥职业指导的作用,促进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对于就业公平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发展,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趋严峻,通过对河南省几所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毕业时的心理、就业压力的来源和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期待等,对大学生和高校方面提出建议,以使高校大学生毕业时减少压力尽快适应社会。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的实证分析基于32所教育部直属"985工程"高校2014年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数据。高校毕业生存在明显的就业方式偏好、就业地域偏好、就业单位性质偏好和就业单位行业偏好。从就业方式来看,高校本科毕业生明显偏好于"国内升学"和"国(境)外留学";从就业地域来看,高校毕业生明显偏好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和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从就业单位性质来看,高校毕业生主要偏好国有企业、"三资"企业、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等机构和单位;从就业单位所属行业来看,高校毕业生主要偏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制造业、金融业等行业。导致教育部直属"985工程"高校2014届本科毕业生在就业方式、就业地域、就业单位性质和就业单位行业等方面存在就业偏好的成因:一是"985工程"高校毕业生具有相对优越的人力和社会资本,二是"985工程"高校良好的社会和学术声誉,三是由于中国劳动力市场典型的二元分割。为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偏好,毕业生应不断增强自身的就业风险防范意识,高校要积极开展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政府要努力发挥其宏观调控的职能。  相似文献   

17.
为客观把握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状况,采用《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问卷》对某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进行考察,结果发现,部分毕业生存在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心理压力过大、就业技巧缺乏、就业信心不足等问题,高校应有针对性的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以促进其顺利就业、成功就业。  相似文献   

18.
通过近三年C校与Y省高校本科毕业生人数、就业率、就业去向、未就业情况等方面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可以看出近三年C校本科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均高于98%,整体就业状况良好;就业去向主要是国家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国家基层项目;根据2011—2013年C校与Y省高校本科毕业生未就业毕业生情况可知,与Y省相比,C校未就业毕业生类型单一,也从另一侧面说明其选择机会相对于Y省而言较少。提出C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三方面问题:初次就业率相对较低,毕业生规模较小,学生的就业质量不高,就业满意度低、就业意向实现率不高,并对此提出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面向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是帮助离校未就业毕业生高质量的落实就业工作的有效途径。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是学生本人及学生家长的切实需要,是高校人才供给和企业人才需求的需要,是缓解政府就业压力和维持社会稳定的需要,需要高校、社会及政府共同努力、统筹解决。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企业用人单位、高校教师和毕业生的调查显示:大多数用人单位近三年招聘录用过高校毕业生,重点高校的毕业生更受企业青睐.大学生就业难的长期深层次原因主要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相比有很大差距.高校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学脱离企业实际需求,致使大学生理论脱离实际.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及就业质量最有帮助的两大因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受家人与教师的影响较大,就业压力部分来自于周围人过高的社会期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