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陈斌 《中华武术》2006,(3):18-19
我的父亲——太极拳传人陈正雷先生,在他的著作里将练习陈式太极拳的先决条件归纳为“五心”“三要素”和“一认识”。五心即敬心、决心、恒心、耐心、信心;三要素则指的是师资、天资和自己的刻苦练习;一认识自然指的是对陈式太极拳的认识。对于前两项,非常好理解,并且在其著作里也有相关的一些解释和说明。惟独这个认识问题,大概是因为问题太大,不宜展开,父亲一笔带过了。我跟随家父习拳多年,且因环境之故,耳濡目染,颇受熏陶。近日有闲,  相似文献   

2.
昌沧 《武当》2014,(6):30-32
我与世勤先生交往已久,最初,我以为他是一位“老学究”,相知后,令我大为叹羡,原来他是一位研究宇航技术的专家,一位传承我国优秀文化遗产武术的大家。为纪念邓小平同志题写“太极拳好”20周年,中国武术协会在庄严肃穆的天安门广场,举行声势浩大的万人太极拳表演大会。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干出什么事来都不会让人感到惊异,他们的确很能干。可22日下午他们在北京亚运会的开幕式上都让我和周围的人惊异地张大了嘴。”中国人的表演所产生的震撼好像还没有从瑞士雷达表公司迪逊先生的脸上消失。雷达表是第11届亚运会的指定计时,雷达公司对此感到有一种压倒其他竞争对手后的满足。“我不能说这是我所看到的开幕式中最好的,但它却是使我最受感动的。当那些来自中国边远地区的农民那样自信地敲起鼓来时,我想起了我的父亲,他也是一位农民。”56岁的迪逊先生说,“我几乎流出了眼  相似文献   

4.
陈氏太极拳自陈王庭创拳以来,历时三百余年,遍传海内外。在陈氏太极拳的故乡陈家沟,历代名手辈出,出现了许多名耀古今的太极大师,如:陈长兴、陈鑫、陈发科等。如今的陈家沟更是英雄辈出,涌现出了被誉为“陈沟四杰”的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近几年,又出现了“名门七小龙”,表现了陈家沟后继有人。 在当代众多的陈氏太极拳大师中,陈庆洲和陈世通则是两位独具特色的太极大家。他们拳艺精湛,多次出访欧美,传播陈氏太极拳,享誉海内外。多才多艺的陈庆洲 陈庆洲不仅太极拳功夫精湛,而且还多才多艺。他爱好书法、绘画、摄…  相似文献   

5.
王继中  十三妹 《武当》2010,(2):15-16
“继中十八式通灵太极拳”,是“继中二十一式养生太极拳”的姊妹篇,由中国国学研究会名誉副会长、武当赵堡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天津市河东区体育局太极拳主教练王继中先生创编。先生出身于太极世家,在几十年太极拳的修炼中,不断探索,勇于创新,一直倾心于祖国的太极拳事业。他的心愿就是能让更多的人喜爱上太极拳,从习练太极拳中受益。他感受到许多上班一族正被亚健康所困扰,被疾病威胁,  相似文献   

6.
罗名花 《武当》2003,(1):29-31
前言陈式新架太极拳说,始于唐豪先生。1930年,他在陈氏族人陈子明的陪同下去陈家沟访问,撰写了“太极拳的发展及其源流”一文。其中讲:陈沟新架十三势的编者是陈氏十四世陈有本,他和陈长兴同辈。  相似文献   

7.
今年4月11日上午,我去郑州民族饭店参加省武协举办的河南省太极拳辅导员培训班,听了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之一陈正雷先生的一次讲课,主题是“太极拳健身讲座”。切入正题前,他  相似文献   

8.
太极拳发展的历史表明,清代道光年间,陈长兴和陈清平是精于太极拳技艺而承先启后的两位拳学大师。陈长兴和太极拳功架以杨露禅传播的杨式太极拳和陈发科传播的陈式太极拳而先后公诸于世,为世人所熟知。陈清平的太极拳功架,其面目如何,尚无著名门徒直述其拳势拳法的纪实。本文试就接触到的有关资料,分析陈清平太极拳架势名目及授受源流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华武术》2006,(1):T0001-T0001
1949年5月出生,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氏十九世,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现任河南省武协副主席,温县陈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河南陈正雷太极文化有限公司太极拳总教练。为国家武术高级教练,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之一。主要著作有《陈氏太极拳械汇宗》《陈氏太极拳养生功》《中国陈家沟陈氏太极拳术》等,其中许多著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发行到美国、日本、西班牙、韩国、法国等国家。  相似文献   

10.
习云泰  李传国 《武当》2014,(5):40-41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武术界对于谁创太极拳一直争论不休,特别是武术史学家唐豪等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考察,以明清部分史料为据,武断地做出错误结论,认为“明代张三丰不会太极拳,张三丰只是武当山炼丹的道士,太极拳创造与他无关,河南陈家沟陈王廷才是中国太极拳的创始人”。近年来,  相似文献   

11.
20年前,台湾歌手张明敏的一曲《我的中国心》红透大江南北,其中一句歌词“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仍然是中国心”更是脍炙人口。20年前,中国体操历史上第一个10分获得者李月久就是伴着这首歌只身来到加拿大的。20年后,当他返回中国时,身份已为美籍华人。但正如他所言不变的是我的中国心。2004年,中国体操队在雅典遭遇滑铁卢,备受指责。此时,李月久毅然抛弃在美国的舒适生活,回到祖国为中国体操队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尽心尽力。站在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的体操馆里,李月久常说:“我有了回家的感觉。”偌大的体操馆,身高1.54米的李月久“身陷”其中不显山水,但有一点显得特殊:哪里人员众多,哪里笑声不断,哪里就有李月久。他像一块磁石, 吸引着体操队的教练和队员们,他也被视作这个亲密大家庭的一员。这一氛围,李月久盼望了20年。  相似文献   

12.
路迪民 《武当》2014,(10):40-40
众所周知,杨式太极拳的祖师杨禄禅,当年三下陈家沟,向陈长兴学习太极拳。但杨家的传统说法是,太极拳创自武当张三丰,后经数代传至王宗岳,王传蒋发,蒋传陈长兴。因此,杨式太极拳不是由陈王廷发明的“陈式老架”改革简化而来,是正脉承传的武当派武术。此外还有一说,即杨禄禅另得高人传授。上世纪持此说者,有宋志坚、贺洪明两位先生。  相似文献   

13.
戚建海 《武当》2006,(4):14-16
武当赵堡太极拳第七代宗师陈清平是一位精通易理、才智超群,较为开明的太极拳明师,他对赵堡太极拳有继承,更有创新和发展。在传授赵堡太极拳时,他能因材施教并且鼓励创新,在他的精心调教下,仅在温县和沁阳一带,  相似文献   

14.
一个婴儿在法国的一位农场主家里呱呱坠地。“多大的手哇!”父亲叫了起来,“也许将来他会象他祖父那样。”“你曾同我讲过你的父亲是—位巨人,”夫人笑着说,“身高2米多,体重250公斤!”“我确实是巨人的儿子,”父亲回答说,“那么,我也可能成为巨人的父亲。”  相似文献   

15.
顾青 《精武》2009,(5):73-73
虽然这一次中国武术申奥没能成功,但中国武术中的太极拳却“升空”成功,并被摆上了神坛。这全拜中国的一批嘴把式“大师”所赐。中国的武术已经不需要苦练了,动动嘴就行了。吹一吹。太极拳就像“神七”般升空了。当然“神七”升空靠的是科学实力。而太极拳“升空”成功靠的却是嘴把式“大师”的嘴皮子力。  相似文献   

16.
于志钧  于敏 《武当》2003,(5):30-32
中华武术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功夫,它给人的观感是“神”而“玄”,俗话说,就是“神乎”,“玄乎”。我们曾看到过一些武术表演,一掌把人打地跳起来,飞出十来米远,打地真漂亮。可是,当人们冷静下来,又觉得“太玄了!”于是就怀疑“这是真的吗?!”西方人大概也是出于这种心境。一位中国医生到美国教授过太极拳。他说:太极拳的健身养生价值,美国人是接受的,然而他们不相信太极拳能对付  相似文献   

17.
流行全国的太极拳,虽同出一源,但在不同的条件下却形成了不同特点的诸多派系,现就陈氏太极拳,概述其沿革,简单介绍其内容和特点。 (一)陈式太极拳的沿革现在研究的是人民体育出版社1963年出版的《陈氏太极拳》所介绍的那一体系。远在明朝末年河南温县陈家沟有一陈王庭,陈氏家谱中在陈王庭的名侧记有“拳手”二字。陈氏后人在康熙58年(1719年)为陈王庭树有墓碑,而无碑文。在家谱中还记有陈王庭是“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甲申年(1644年),明王朝覆灭后陈王庭写了一首词:“叹当年,披星执锐,扫荡  相似文献   

18.
李逊之,名宝让,字逊之,是武式太极拳第二代宗师李亦畲先生次子。自幼读书习字,并从父亲亦畲先生学习武式太极拳,李亦畲太极拳著作遗稿多存其手。 逊之先生性情和蔼,虽太极造诣非凡,却怀艺不矜。1928年永年县国术馆成立,先生常赴馆谈坐,笑语移日,终不谈拳,乡人几无知其为一位深得家传的太极大帅。但其挚友赵俊臣先生深知他拳技精湛。赵俊臣先生曾问赵蕴园(赵俊臣之子)、刘梦笔、魏佩林、姚继祖四人是否想跟逊之先生学太极拳,四人回答愿学,赵先生说:“那你们要听我安排。”一日,赵先生见逊之先生高兴,就命四人藏于墙后,他问逊之先生:“老哥有一事相求,  相似文献   

19.
宁开阳  刘云萍 《武当》2010,(2):17-18
练太极拳贵在心静,这是太极拳习练者的共识,也是太极拳习练者追求的目标。在这方面,先师们教诲很多,诸如“动中求静”,“以静御动”,“身虽动,心贵静”,“先在心,后在身”,“神舒体静,刻刻在心”等等,都说明心静对练好太极拳是何等重要。但不少初学者在练拳时往往找不到心静的感觉,因而进步不快。笔者认为,解决如何心静和如何放松的问题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魏坤梁 《武当》2005,(11):29-32
上世纪三十年代,唐豪先生断然否定传统太极拳源流观,破天荒提出太极拳是二、三百年前十七世纪明末清初时温县陈家沟一隐退老人陈王廷所创造的观点,其几乎唯一的证据是《陈氏家乘》所载陈王廷一首词中“闷来时造拳”这句词语。唐豪自言“予十余龄失学,考据一道,初未敢望”(见唐豪、顾留馨著《太极拳研究》140页),由于他古文基础低,看不懂全首词的整体意思,误将“造拳”理解为“创造拳术”,从而一口认定“太极拳为陈王廷所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