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学本身不是宗教,先秦的儒学创始人和大师都不是宗教家。尽管在古代和现代出现了“儒教”和“孔教”的概念,但自始自终不是宗教。香港等地确实有人致力于把儒学演变为宗教,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的。为此我们提倡建立“实用儒学”的概念,以同应新儒家和孔教对儒学全面复兴的企图  相似文献   

2.
汉初儒学能够脱颖而出,最终登上独尊的地位,众多儒生的努力功不可没。汉初的儒生从礼仪制度、思想领域和儒家经典三个方面继承并改造了儒学,使之更能适应汉代社会思想文化建设的需要,从而为儒学的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亚洲开始崛起,特别是进入70—80年代,亚洲四小龙实现了经济腾飞,引起了东西方学者普遍关注,重新认识东方,重新认识东方文化,重新评估儒学的价值,使中国儒学面临新的发展转机。但是,儒学研究的复兴,不是儒学的复兴。“儒学研究的复兴”是指儒学研究在历史上中断后,现今又重新恢复了热烈研究的局面;“儒学复兴”是指恢复儒学在历史上的统治地位,恢复传统儒学的理论体系。儒学复兴不可能。对儒学的态度既不能采取固步自封的保守主义,也不能实行打倒一切的否定主义与无用主义,应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既继承又超越,在多元文化并茂的氛围中,走中西文化融通之路。  相似文献   

4.
从解读儒学中的礼仪意蕴入手,梳理了儒学视野下传统体育礼仪的表现形式与实施方式,剖析了当代中国体育礼仪文化的现状以及儒学对当代中国体育礼仪文化建设可能提供的帮助,探讨了儒学与中国当代体育礼仪文化融合的基本内容、方式和渠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儒学的中国当代体育礼仪文化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5.
从1898来华工作到1930年归国,庄士敦在华时间长达30余年,长期的在华生活使得庄士敦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浓厚兴趣,甚至按<论语>"士志于道"之意为自己取字"志道".1934年.庄士敦出版演讲集<儒学与近代中国>,在这部书中,庄士敦站在捍卫儒学的立场,系统论述了对儒学的认知,尤其对儒家教育思想、孝道、祖先崇拜进行了深刻剖析;同时,对儒学是否为宗教及儒学的特质等论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天人合一”作为儒学传统的价值观念,其基本要求是保持人与自然的平衡与和谐.从现代化的历史需要出发,超越传统,重新审视、改造与利用这一观念,对于当今合理地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汉唐时期的儒学是中国儒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占据了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正统地位,最大程度地适应了宗法社会这个当时最大的社会存在。汉唐儒学在哲学上综合诸家思想,并与佛道对立融合,促使天人感应的宇宙模式逐渐向本体论哲学转化,在与各家各派相斥相容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而在经学上采用重注经疏释的繁琐治经方式将儒学经学化又有其相对落后于社会发展要求的一面,这就对宋代儒学的发展与创新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8.
我国传统启蒙教育的鲜明特点之一是儒学思想的深刻影响。笔者在回顾、梳理各个历史时期传统启蒙教育发展的情形后 ,认为这种深深打上儒学烙印的启蒙教育有着不容抹煞的成功性 :第一 ,它以识字教育为先导 ,重视读写能力的培养 ;第二 ,它注意知识的综合运用 ,开阔了儿童智力发展的视野 ;第三 ,它注重诗教与形象化教育 ,培养了儿童以文学美为主的审美鉴赏能力。与此同时 ,传统启蒙教育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弊病 ,即蒙学读物中充斥了大量封建伦理道德的陈腐说教 ,不利于儿童正常人格的发展 ;其次是它只重视经学 ,轻视经世济用之学 ;只重视写文章 ,忽视科技教育 ,成为旧中国国力衰弱和人才创造力萎缩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儒佛轩轾、优劣之争已成历史陈迹 ,故今天我们评说之 ,应该可以避免主观性。儒佛矛盾中 ,相互包含、渗透、吸收是主要的 ,因为儒学要旨与佛法大义固多相通之处。于今我们亟需复兴儒学和佛学 ,而此“复兴”实有赖于我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被很好地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0.
商人与周人的降生故事都反映了生殖崇拜。儒学典籍或多或少、直接间接地保存着许多生殖崇拜的思想,民间风俗习惯则保存得最多、最丰富。李辛儒同志的《儒学思想与民俗美术》一书,以陕西西部各地的剪纸和服饰图案,证实了我的“儒家思想保存了生殖崇拜”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儒学人本思想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学中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本思想,其中“仁”为人本观念,“义”为人文理想,“礼”为操作程规。儒学人本思想在人文与天文、人性与兽性、人道与神道的对照中显现出来,理论上表现为抽象人本主义,目标上表现为理想人本主义,实践操作上被统治阶级歪曲利用,表现为异化的人本主义。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教育史上,是孔子进行了第一次教育大改革。此后,儒学垄断了教育,重学必崇儒,崇儒必尊孔,儒学与学校教育融为一体。儒家的教育思想是封建教育的指导思想。儒学以其忠君孝悌,凭借独占并世袭教育领地而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这既有积极的意义又有消极的影响,我们应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它。  相似文献   

13.
玄学和佛学在魏晋隋唐时期大行其道,不仅儒家学者深陷这种疏离现实并纯粹的形而上学思辨中,所有知识分子皆醉心于此。儒家中的一些精英分子意识到这种追求与儒家为学成圣的德行追求背道而驰,怎样重新找回儒家精神以及如何使它新引领当下思潮,就成为宋代儒者所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并且必须成功解决的难题。无论是内在的精神活动还是外在的实践活动,都要主体作为承载进行个体活动才能实现,道德此时仍与知识保持一致并指导知识的前行。  相似文献   

14.
聚居于云南西双版纳和德宏两大地区的傣族,在文化上同时接受着佛教与儒家文化,它们共同对这一地区发生了重大影响.探索两种文化在这一地区交融并行的基本轨迹.  相似文献   

15.
儒学天命观与夏商以至西周、春秋时期的天命思想存在着因袭损益的关联。夏商时代,尊天奉神,“天命”概念具有超现实的神秘意义。西周承继前代传统,同时根据现实的需要赋予“天命”以人文的伦理性格。经过春秋的社会动荡,“人”的意义进一步弘扬,至孔子创立儒学,继承、发展西周以来重人道、道德的传统,形成了富有浓厚伦理色彩的儒学天命观。尔后历经孟、荀的阐发,以至汉、宋儒者的理论建构,儒学的天命思想中最终把社会道德伦理升华为本体与政治紧密相联,使儒学成为以伦理为本位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北朝文化发展的总趋势是各种文化及文化思潮的逐步融合。在这个时期,多种文化一直在激烈地互相碰撞着,并在碰撞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北周的统治者及其统治思想,自然也难以规避这个文化氛围,但儒家思想始终是统治者主要的政治教化和固国强民手段。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论断,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们党郑重地强调社会和谐,并把和谐社会问题提升到这样的高度,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不仅是对儒家“中庸”思想的继承,而且为也为包括儒学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和发挥作用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相似文献   

18.
吴康斋先生是明代的大教育家,其独立的人格、渊博的学问和无所不讲的教法开启明代心学,活跃15世纪的学风,为阳明心学的繁荣提供思想史背景。他刻苦自立,不求闻达,安贫乐道,严守师道,体现15世纪儒家敢于自立与创新的精神,他还创造了大量诗歌,继承孔子、邵雍以诗为教的传统,启迪陈白沙寓诗为教的先河。吴康斋主张的读书、研究与学习应“有益于身心”、“至理有契”的教育理念继承生命儒学身体观的教旨,保存淳朴的私塾教育传统。重温他的生命儒学工夫论有利于现代社会和谐人格的培育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儒学自孔子开创以来 ,由于它的普适性而得到各民族的认同 ,在它的发展中 ,各民族在吸收儒学思想的同时 ,也把各自民族中的优秀思想融入儒学中 ,从而更加丰富了儒学。  相似文献   

20.
儒学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的潜意识中。而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当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它与儒学本身有着相通的地方,两者有着内在关联。从理论的人文关怀、队伍建设、生活化等方面借鉴儒学普及的历史经验,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