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阐述生态翻译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在旅游翻译中的应用,以河南省历史文化景点的英译为案例,分析景点名称的英译不当之处,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对景点名称的英译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并给出建议性译名。  相似文献   

2.
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也从之前的吃得饱就变成了吃得好还要玩得好,于是旅游业就在这时悄然升起来了。旅游的意义不单单在于人们的精神娱乐与慰藉,最重要的方面还有深刻感受当地旅游地点的人文文化。对旅游当地而言,如何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最合适且贴切的展现旅游景点的文化特点与形象构建极为重要,但是从景物环境与景点名称之间的英译之中却出现了各种翻译错误现象的出现,本文主要从对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旅游经典英译和构建形象的意义、存在问题以及解决措施进行表述。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角度探析中国特色文化词汇的英译.以生态范式构筑的文本移植性、生态平衡性及适应选择性特征,结合中国特色文化词汇翻译的完全空缺和部分空缺现象,深入剖析具体的翻译策略研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法律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地方性法规翻译成为法律翻译的热点。本文拟从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出发,研究地方性法规翻译的特点,探索生态翻译理论的"三维转换"原则在法律文体翻译中的可应用性,从而建立法律文本与生态翻译学之间的联系,期待对法律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生态翻译学中文本重生与文本生态循环的运用,实现了对多种不同语言内容与语言概念的置换。文章将基于生态翻译学中的文本重生、文本生态循环特点,探究翻译载体、翻译作用及翻译需求,并结合生态学理论概念,针对语言文本翻译的内在依托与科学策略进行探究,以期提升生态翻译学应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丽江作为享誉中外的国际休闲旅游目的地,拥有"三项世界遗产"①,以独具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资源和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吸引着世界各地游客.在游客全球化的背景下,对景区公示语进行准确的英文翻译,成为了提升游客体验、提升旅游环境的重要一环.通过收集整理丽江主要景区公示语英译样本,借用生态翻译学理论,尝试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译学研究中译论脱离实践的倾向及对策进行了探讨。通过对一流翻译理论家的实际翻译能力的观察 ,探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涉及逻辑性、模糊性、衔接、重复与重叠、平衡、文体等领域。笔者认为 ,对翻译微技巧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揭示出比较富于规律性的翻译原理。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英译是“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文化“走出去”等重大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河南省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参考(试行)》收录的河南非遗英译名录为研究对象,分析采用的翻译方法和实现的翻译效果。认为音译加直译、直译、直译加注、音译加注和音译为使用频率最高的翻译方法,旨在保留非遗文化的异质性,为非遗名称英译统一术语、争取非遗名录英译规范化奠定了基础。最后,基于《试行》的翻译经验,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提出非遗名录英译应遵循的三原则:重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促进生态系统整体平衡以及维护中华传统文化生态系统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9.
《论读书》是弗朗西斯.培根《论说文集》中的不朽之作,王佐良之译文更可谓是经典译作,堪与培根的原文媲美。本文对培根原文和王佐良译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排比、省略、重复和语言节奏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探讨英文修辞的翻译。  相似文献   

10.
生态学作为一门覆盖面大、容纳度高的科学,应用在翻译领域中产生了更具特色和适用范围的独立理论体系,即生态翻译学。在公示语的翻译过程中,生态翻译学发挥了良好的导向性作用,立足于公示语作为公共设施语言的特殊性,在公示语的翻译过程中作为抛砖引玉和创新选择的角色,使公示语的翻译效果更贴近人民群众的需要,发挥了公示语翻译工作的生态性特点。基于此,本文站在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下,围绕公示语的翻译工作展开研究,使公示语翻译更加契合老百姓的需求,更加和谐地融入在生态环境之中。  相似文献   

11.
新词新语的翻译和新词新语一样也具有时代性。将生态翻译理论中的译评标准、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应用到新词新语的翻译研究与实践中是可取的,这样既可以从全新的理论视角审视当前新词新语翻译研究现状,将其提高到另一个新的高度,又能为以后新词新语翻译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学已逐步走向世界。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出版于2006年,2008年葛浩文翻译出版的英译本获首届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对于这部巨著,其中文版和英文版都值得关注和研究。然而,译界较少有人对其英译本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葛浩文英译《生死疲劳》的成功,从翻译角度讲,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葛浩文对基于生态翻译学"译者中心"理论的良好适应和选择。为此,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以葛浩文译作《生死疲劳》为例,对揭示"译者中心"对于翻译的重要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力,其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离不开优秀的翻译版本。当前学界最具认可度的两个英译版本分别为英国汉学家霍克斯和闵福德的翻译版本以及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翻译版本。以霍译和杨译两个译本中的回目英译作为蓝本,引入生态翻译学理论,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不同维度对《红楼梦》回目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解读并对比,以期为中国传统典籍的英译研究工作略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4.
被誉为我国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无论是在其诞生国,还是在世界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尤其是向国外传播的过程中,基于生态翻译学的译文模式开始被学界极为关注。本文研究的重点就是基于选择和适应相结合的翻译模式,也就是典型的生态翻译模式来为核心,分别从交际、语言和文化这三个维度对知名的杨译本以及霍译本的反应情况进行解读,从而获取这种翻译模式的核心特性,从而为这些特殊的语言现象的精准翻译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刘重德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作为把英国女作家奥斯汀《爱玛》译成中文的第一人,他根据前人理论原则提出的"信""达""切"翻译原则,对我国的文学翻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重德认为"信"和"达"仍可以沿用,而"雅"可以改用为"切"字,即,在译入语中用最自然贴切的语言再现原文的风格,语言的表达和风格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文学翻译也必须是一个整体。本文主要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来分析解读刘重德翻译思想。  相似文献   

16.
17.
18.
生态翻译学是基于生态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强调将翻译活动纳入“翻译生态环境”之中以及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中心地位,从“适应”与“选择”的视角解读翻译过程。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结合生态翻译学对翻译课堂的教学启示,尝试将生态翻译学的基本理念和翻译课堂相结合,研究生态翻译学对翻译课堂的指导作用以及与课堂的互相融合适应性,改变翻译课堂的传统模式。  相似文献   

19.
笔者课题组通过调研台州市公共标识语翻译现状,发现台州市公共标识语存在一些问题和错误。笔者尝试从生态翻译学角度解读公共标识语翻译,希望从更科学的角度来解读台州市公共标识语,并在英语课堂中使用台州公共标识语翻译第一手语料希望可以在英语翻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翻译思维。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