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女性形象在现代广告中占有极高的比例,这种现象恰恰表明了社会处于男性文化的象征秩序,以男性话语作为尺度和标准,偏执地体现着男性话语的霸权地位,反映出男人对女性形象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女性的现实社会和文化状况的某些侧面。  相似文献   

2.
徐訏的成名作《风萧萧》集“浪漫与现实”于一身,描写了上海在沦为“孤岛”时期的一场波涛暗涌的谍报之战。对小说中塑造的三位女性形象以及作者在细节描写处的用笔聚散细作研究,可以发现遮蔽在宏大的民族叙事中的女性困境问题。这一方面关涉到作者的文学思想和性别话语的表述问题,另一方面又与男性想象、民族国家想象存在密切联系。因此,很有必要从性别视域出发探究民族话语与男权话语是如何对女性困境进行遮蔽的,进而可以为女性主体身份的建构提出一些合理设想。  相似文献   

3.
本文借鉴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以及后现代小说叙事理论,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小说中运用的“重写”和“戏仿”叙事策略.从而揭示了这种策略对解构传统男性中心叙事话语和建构女性主体性话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在人类漫长的文学史中,男性文学一直处于主流地位,女性文学被定义为"边缘"文学。女人在社会中被看做男人的附属和随从,无论在文学界还是社会生活中都处在"他者"的位置上。男性笔下的女性形象完全是按照男权思想定义的"天使"女性形象,而女性作家在作品中展现了女性生存的现实,表达了渴求男女平等与独立的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5.
女性主义传播理论认为女性所生活的文化条件会产生一种特殊的与男性不同的经验和伦理,从而导致一种迥然不同的叙事传播模式。论文以李少红电视剧为例,分别从主体"言说"与"双声话语";"关怀伦理"与情感化叙事;女性立场与"邀请式传播"三个方面论述了女性电视剧基于平等、理解、包容、注重情感、关系、沟通的传播叙事方式。而这种女性主义传播观对促进和推动性别平等、双性和谐、社会进步无疑将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橘子红了>叙事模式和女性人物言说倾向两方面入手,探讨了女导演李少红潜在的男性话语立场使剧本的反封建创作初衷和人道主义思考变了味.在对中国传统宗法制旧家庭的血缘伦常无情批判、嘲讽的同时,是男权中心意识的无意识显现.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躯体化”文本叙事范式的审美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女性文学所描摹的女性形象切实不再是以柔弱无力、羞羞答答、半遮半掩的身份忸怩呈现而是洋溢着对权贵、金钱、性欲的强烈希冀并演进为“颇能折腾”的一代精英群体而充满了野性、生机和魅力。可以说,“身体写作”、“欲望话语”、“裸奔叙事”、“隐私窥探”等女性躯体文本叙事范式正渐趋演绎为众多女性作家的创作性灵、叙写姿态、生命意趣和审美趋向。  相似文献   

8.
该文以女性翻译为背景提出了女性身份认同的社会问题。女性一直生活在父权社会的梏桎中,长期受到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歧视。女性以翻译为途径,宣告她们自身的社会价值,体现她们的思想理念,在译作中阐明她们的独立主观意识、独立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并把女权主义的思想理论融入译作中,通过语言表述提升她们的社会地位,改变她们的社会形象,实现女性的自我意识、自我觉醒和身份认同。该论文最后指出,女性翻译中的身份认同是妇女争取解放,追求女性的自我疆界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9.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女性一直处于社会的底层。但聊斋女性在家庭中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家庭有着无与伦比的贡献。她们是男性的精神浪归,总管日常事务,教育子女,危难时拯救家庭,复兴家业。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媒介体育的宣传文化如何在性别、体育迷以及消费者身份这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上定义我们。文中引用了最近一系列研究,这些研究展示了如何运用叙事伦理的一个新"脏言理论"来揭露在描述男性、女性以及他们作为体育迷和消费者的角色时所涉及的固定模式和限制。并重点讨论了在支撑消费者文化中体育叙事的叙事霸权动态和社会变化在伦理学中的前景和限制。  相似文献   

11.
艾丽斯·门罗的短篇小说创作多以平凡女性的日常生活为描写对象,强调对细节的刻画,平淡中见真齐。门罗在小说中对女性生活的关注与阐释,展现出后女性主义区别于激进女权主义的小人物式超越男权中心,以实际行动和担当代替消极反抗。通过塑造各种平凡女性的形象,实现了女性作为他者话语的无意识存在,以及社会独立个体的身份认同。后女性主义小说的无意识叙事,将历史文本化,以集体寓言的形式重新阐释了"女性主义"。  相似文献   

12.
凌淑华《绣枕》以“绣枕”串联整个故事,暗喻了女性的悲剧命运及所面临的困境,绣枕成为叙事的主体,作用于叙事进程,推动了叙事的发展。绣枕作为彰显女性女红能力的象征,寄寓了女性对美好婚姻的渴望,而绣枕的毁弃则暗喻了女性作为物被忽视的悲剧命运,其批判锋芒直指向以男性为中心话语的封建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13.
王安忆《长恨歌》的零聚焦叙事对叙事内容有选择的"偏爱",以及叙述者对话语和结构进行的"控制情绪"的干预,使文本获得一种对女性生活描写的客观化效果,由此也获得了女性作家作品在主流社会的话语权,同时也为女性小说创作提出了一种可供借鉴的形式。  相似文献   

14.
《非诚勿扰》自登陆江苏卫视以来,收视率一路飙升,火爆荧屏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他是一档综艺节目,而是一档从客观环境反应当今社会下中国女性的社会和经济地位的节目。节目中的第三类女性形象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她们并不刻意以"男人之悦"的标准来装扮自己,而是以真实的自己展现在大家面前。第三类女性在大众传媒中出现的频率并不高,在家庭生活中国她们力图追求家庭和工作的兼备状态。本文力图从第三类女性在综艺电视媒介中的角色地位,挖掘当今中国社会现实下,婚姻中第三类女性应如何进行的定位,并探讨这种话语权下第三类女性的出路。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笔下的世界是一个地道的女性世界。其女性形象丰富 ,主要分为家庭中的太太和家庭中的小姐两大类。家庭中的小姐又分为 :旧式小姐、从封建家庭里走出来的女性、受过新式教育仍落入旧苑的女性、真正追求独立的都市女性。各类女性形象均体现了女人的特质与天性、女人对男人的依赖和反抗、女人自食其力的艰辛、女人在婚恋生活中的遭际等等。其女性形象几乎都面临着生存与婚姻不幸的困窘与危机 ,她们骨子里仍然是男性的依附。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两次女性主义浪潮与女性报刊话语策略的转变进行归纳分析,据此得出:当女性主义浪潮冲击传统社会性别秩序,女性报刊的话语策略开始变迁;女性报刊以形塑“准男性”“女性主义者”来解构男性权威,但这些反男权话语并不是文本的终极意义,实际上女性报刊以更隐蔽的性别话语形式传播着父权制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着风俗文化、生活方式和人们的各种观念意识。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男人和女人在使用语言时往往会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由于性别的差异和角色的特殊性,女性语言往往具备与男性语言不同的特征。本文将从语音、词汇和语法三方面分析霍达小说《穆斯林的葬礼》中的人物话语,剖析男女语言特点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池莉在《生活秀》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个“阴盛阳衰”的时代 ,这不仅体现在社会生活中女性的如鱼得水 ,男人的处处受阻 ,而且在家庭生活中也能很好地说明 :这就是男人“一家之主”地位的旁落。这种男女的错位 ,阴阳的转变 ,在现实生活中也真实地存在着 ,而且在市井小市民阶层表现得更为突出。这种现象有其存在的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社会的变革 ,另一方面还更多地受男女双方的类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社会身份认同为切入点,选取广西龙胜县的龙脊梯田景区为调研区域,研究当地女性居民从事旅游经营前后社会身份认同的变化和提升对策。方法 :采用田野调查法,从经济、政治、社会、婚姻家庭、价值观念和教育等六个维度分析女性居民从事旅游经营后的生活状况、经济状况、社会认同呈现怎样的趋势、当地政府和社区能为女性居民发展提供的帮助与建议。结果 :从事旅游经营的女性居民在政治、社会、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社会身份认同不高。结论 :提出促进旅游经济长效发展、增加参与旅游决策机会、培养社会自信和自尊、创造和谐家庭氛围、树立正确价值观、把握受教育机会等一系列建议,促进少数民族旅游地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刘洁 《江汉学术》2023,(1):111-119
家庭生活的内容与实践镶嵌在特定的制度化语境中,是对时代话语的回应。夫妻冲突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它既具有破坏力,也能够充当安全阀,体现了女性的家庭地位、角色扮演和互动策略。以改革开放为时点来考察年长代女性与年轻代女性所经历的夫妻冲突,我们可以发现:通过政治社会化和情感社会化两种机制的形塑,在集体主义文化的熏陶下,年长代女性追求安全感,注重付出,强调家庭的秩序和完整,以承诺为关键词;在个体主义文化的渗透下,年轻代女性的夫妻冲突关注个人满足与自我权益,以亲密为关键词。年长代和年轻代女性既追求夫妻地位平等,也认同性别气质的传统期待,她们与子女的纽带正在从单维度的必然转变为个性化的可欲。两代女性在家庭生活中同时展现出自主性、能动性和一定程度的保守性。两代女性夫妻冲突的跨代差异反映出家庭生活轨迹和个体生命历程从集体化到个体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