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双元性对后发企业追赶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后发企业如何通过次序双元实现技术追赶的过程机制仍不清楚。慈星1988~2018年的纵向案例研究发现,后发企业在技术追赶过程中可根据行业技术变革性质开展不同的组织学习,技术范式发生转变的根本性变革期以探索性学习为主导,可由独立的自治机构负责,技术范式趋于稳定的收敛性变革期则以利用性为主导,可在主流机构内完成,同时随着追赶技术难度的增加,企业研发团队由轻量级升级为重量级。技术变革性质、组织学习类型与企业内部要素三者之间的动态匹配,使后发企业有节奏地在探索与利用之间进行转换,形成了次序双元,进而实现了对国际领先企业的技术追赶。本文研究结论对技术追赶和双元学习研究都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2.
This paper develops a history-friendly model of the process of catch-up by Chinese firms in the mobile communications industry. It aims to explain how the sectoral environment in terms of segmented markets and generational technological change facilitated the catch-up of domestic firms with respect to foreign multinationals. Segmented markets provided a nurturing environment in peripheral markets for the survival of domestic firms starting with low level capabilities in their infant stage. Generational technological change opened windows of opportunities for domestic firms to catch-up with foreign multinationals in new product segments. Segmented markets and generational technological change allowed domestic firms to leverage their initial advantages in peripheral markets to catch-up in core markets. Counterfactual simulations highlight that the process of catch-up was facilitated by relatedness across technological generations. This paper contributes to the literature on catch-up and industry evolution by illustrating the role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market regimes in the process of catching-up.  相似文献   

3.
邢文凤 《科学学研究》2017,35(1):101-109
面对范式转换开启的机会窗口和随之而来的高不确定性,后发者选择何种追赶路径更有可能赶超领先者?为回答这一问题,以新能源汽车发展引发的范式转换为背景,选取了我国市场上典型的汽车企业案例;然后,以比较企业优势观为理论基础,将新、旧范式下的技术和产品以及领先企业和后发企业纳入模型,经过研究辨识出三类追赶路径:渐进式、突进式和混合式。这些路径在实施方式、对企业具有比较企业优势和竞争优势的要求以及影响追赶成败的关键因素等方面均不相同。目前,我国企业实施的主要是渐进式和突进式追赶,然而,混合式追赶路径也应该成为我国企业,特别是大型国企的一个未来选择。  相似文献   

4.
《Research Policy》2022,51(5):104495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effects of standard-essential patents (SEPs) to identify strategic differences between firms in advanced countries and those in latecomer countries. By comparing the SEP data-sets of incumbent and catch-up groups of the top 10 SEP firms, this paper has discovered the following four main findings. First, SEP strategic manoeuvres work as an effective way of expanding the sphere of catch-up firms’ influence. Particularly after passing a certain threshold, catch-up firms’ technological influence increases in an exponential manner. Second, for incumbent firms, SEP strategic manoeuvres serve as a catalyst to deepen the development of self-reliant trajectories embodied in the history and future of standards. Third, catch-up firms have specialised in short cycle technologies for self-reinforcing capability. Fourth, the effects of SEP strategic manoeuvres and international protection size on the likelihood of SEP litigation are greater for catch-up firms than for incumbent firms. These findings highlight the dual role of standards-setting organisations (SSOs) for catch-up firms (i.e., knowledge-learning and knowledge-diffusion spaces). For incumbent firms, these findings stress the importance of establishing reinforcing mechanisms to align long-standing self-reliant knowledge paths with the direction of anticipatory standardisation. This discovery provides strategic insights within the context of post catch-up strategy.  相似文献   

5.
杜健  丁飒飒  吴晓波 《科研管理》2019,40(6):130-143
当前后发企业的技术寻求型的跨国并购发展迅速,然而并后成功实现整合并获得技术升级的企业并不多见,一直以来是困扰后发跨国企业的一大难题。本研究在二次创新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全球化进程中的动态演化模型,试图通过组织学习与组织合法性两个维度,解释后发跨国企业如何在跨国并购过程中实现技术能力的积累与提升。通过追踪研究中国民营车企吉利集团十余年内多次跨国并购行为,我们发现:吉利集团凭借三次螺旋上升的互补资产寻求型跨国并购,利用组织内外部合法性的杠杆效应,确保了并购后组织学习的有效性,正是通过这种全球二次创新的动态演进模式,吉利集团成功实现了后发者的追赶。  相似文献   

6.
郑刚  郭艳婷 《科研管理》2017,38(7):62-71
近年来,一些后发企业开始借助更高的资源平台、更广的学习方式和更丰富的能力基础挑战领导企业,而这些变化与起点更高、范围更广、速度更快的"新型技术追赶"密切相关。本文基于动态能力视角,尝试打开后发企业如何通过动态能力进行战略调整、进而从追赶到超越的黑箱。通过对比分析海尔、美的、格力3家家电企业,纵向归纳出新型技术追赶阶段与以往研究在追赶起点、范围和速度上的联系与区别,并通过横向对比三家企业,解释不同赶超路径的成因。通过构建"新型技术追赶"框架并揭示其背后的动态能力架构,以期对那些接近前沿的后发企业做出理论和实践贡献,从多方位、多路径挑战领先者地位,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后发国家对于领先国家的经济追赶最终体现为技术追赶,而大中型工程因其复杂性和动态性有别于一般的产品技术追赶。通过对中国水电工程成功实现技术追赶的理论总结,揭示了技术追赶的内在机制,也为其他大中型工程实现技术追赶提供借鉴。基于动态能力和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建立概念模型,实证分析了技术整合能力对技术追赶绩效的影响,并探究了商业生态系统健康程度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1)技术整合能力对技术追赶绩效具有正向影响,即技术整合能力越强大中型工程的技术追赶绩效越高;(2)商业生态系统健康程度在技术整合能力与技术追赶绩效的关系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即健康的商业生态系统能更加稳定地发挥技术整合能力从而提升追赶绩效。  相似文献   

8.
彭新敏  吴晓波  吴东 《科研管理》2022,43(7):135-143
核心技术与互补资产是后发追赶过程中两种不同的主导策略,后发企业往往面临两种策略如何选择与平衡的难题。本文通过海天塑机集团2001~2017年在全电动注塑机技术领域追赶的案例研究,发现后发企业由后二次创新向一次创新的超越追赶动态过程中,主导追赶策略经历了从核心技术到互补资产再到二者并重的演化;从组织双元视角看,在该过程中,企业经历了从探索与利用序列交替的间断型平衡模式向探索与利用共时进行的双元型平衡模式的转变。本文研究发现不仅揭示了后发企业从后二次创新向一次创新的超越追赶机制,同时深化了我们对后发追赶动态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后发国家技术追赶历程可以描述为追赶企业、领先企业及后发国家政府之间多主体、多阶段的博弈.具体过程包括"结对学习”与"结对竞争”、二次"深度学习”与"多重竞争”的两个承接阶段.本文通过构建博弈模型及我国大型风电设备制造产业的案例分析,揭示了追赶企业、领先企业如何依据二者技术势差、追赶企业的学习速度、市场机遇进行行动策略选择;也揭示了后发国家政府根据领先企业的转移意愿、领先企业之间达成技术保守联盟的情况,如何适时调整产业政策.  相似文献   

10.
吴晓波  房珂一  吴东 《科学学研究》2020,38(11):1944-1953
中国的后发企业在技术追赶时期积累了一定的创新基础,一些企业实现了从追赶到超越追赶的跨越。后发企业通过技术追赶,到达了相对成熟的技术水平,新的价值主张能够帮助后发企业继续提高市场份额。服务化不仅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而且帮助制造企业更加准确地把握客户需求,为后发企业在超越追赶阶段持续获取竞争优势提供了新的路径。本文通过杭氧2007~2019年服务化过程的纵向案例分析发现,后发企业所构建的服务化能力发生了从离散型到合作型再到融合型的动态演进,同时用企互动和技术能力共同影响了这一演进过程。研究结果加强了对后发企业服务化能力动态演化的理解,并为制造企业进行服务化实践提供了新的参考策略。  相似文献   

11.
Qing Mu 《Research Policy》2005,34(6):759-783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growth of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in the telecommunication industry in China. We apply a modified version of Lee and Lim's [Lee, K., Lim, C., 2001. The technological regimes, catch-up and leapfrogging: findings from the Korean industries. Research Policy, vol. 30.] model of technological learning and catching-up. Using the three cases of the Shanghai Bell, the CIT-led R&D consortium, and indigenous companies such as Huawei, we analyze how the catching-up in the telecommunication industry occurred. We find that the important factors in the catch-up are the strategy of “trading market for technology,” the knowledge diffusion from Shanghai Bell both to the R&D consortium and to Huawei, and industrial promotion by the government. As a condition for successful catch-up,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technological regime of the telephone switches is featured by a more predictable technological trajectory and a lower cumulativeness. These conditions and strategies helped the Chinese firms to achieve a stage-skipping catch-up, namely, by skipping the stage of analogue electronic switches to jump to digital electronic switches.  相似文献   

12.
数字技术的迅速普及,给企业内外部环境带来巨大的变动性。现阶段,企业急需构建动态能力,以应对内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作为技术、管理以及市场都落后的后发企业,如何通过技术、管理与市场能力的协同演化来构建动态能力,成为现阶段后发企业应对数字化挑战的关键。基于此,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法,以中国华为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追踪华为公司追赶过程中的技术学习、管理学习以及市场扩张行动,探究其管理能力、技术能力、市场能力协同演化机制。研究发现,首先,“管理-技术-市场”能力协同演化推动后发企业形成应对环境震荡的动态能力,其中,管理能力为企业技术与市场能力积累提供管理基础,技术为市场能力的积累提供产品基础,市场能力对企业技术与管理能力具有资源反哺效应;其次,技术学习、管理学习、市场扩张是后发企业获取与改进技术、管理以及市场能力的重要渠道;最后,在不同追赶阶段,后发企业的能力积累依赖于差异化的技术学习、管理学习以及市场扩张战略。案例企业的追赶过程显示,案例企业通过技术学习、管理学习以及市场扩张的方式实现三维能力的协同演化以及可持续追赶,具体而言,其技术学习行动的阶段性演化特征为:产品仿制引发的技术学习,产品改进引发的技术学习,技术应用与推广引发的技术学习,全球创新网络引发的技术学习;其管理学习行动的阶段性演化特征为:产品质量改善导向的管理学习,组织(机构)建设导向的管理学习,流程改进导向的管理学习,流程融通导向的管理学习;其市场经验积累的阶段性演化特征为:来自于低端市场的经验积累-来自于中高端市场的经验积累-来自于国际中低端市场的经验积累-来自于国际高端市场的经验积累。对现阶段后发企业制定追赶战略而言,本研究主要管理启示为:首先,应对数字化下的环境动态性,后发企业应注重推进多维能力协同演化;其次,针对不同追赶阶段,后发企业应该根据其所处阶段特征制定相应的管理、技术、市场能力改善战略;最后,后发国家应该为国内企业提供有助于其多维能力协同演化的支持政策,推动后发企业实现管理能力、技术能力、市场能力的协同演化,进而全面推动后发企业实现可持续追赶。  相似文献   

13.
吴晓波  朱培忠  吴东  姚明明 《科学学研究》2013,31(11):1726-1735
 中国的电子商务企业在过去10余年间,通过建立自主的技术研发与市场结构,成功实现了对发达国家领先企业的快速追赶。在中国独特的技术与市场情境下它们究竟是如何实现快速追赶的?本文选取阿里巴巴集团作为研究案例,提出了二次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共演模型,较好地展现了两者的共演机制与共演阶段。二次商业模式创新的演进始于后发企业对支撑技术的引进,通过“二次商业模式创新—市场结构—竞争战略—技术创新—二次商业模式创新”的循环路径形成与本地技术创新的共演机制,并经过“支撑技术引进—自主技术创新—新兴技术引领”三个共演阶段,推动本地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追赶。这一共演模型从二次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复合视角丰富了后发企业追赶理论,为后发企业创新实践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两家后发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创新追赶历程的探索性案例分析,得到以下研究发现。一是发现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的技术能力提升呈现“序贯性”特征,企业创新追赶过程中需要科学依循技术能力的序贯性。二是发现组织学习和资源治理作为技术能力提升的重要支撑行动,随着追赶过程的深入也呈现序贯性的演进。三是发现技术(工程)科学知识的掌控是复杂工程机械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向高端演进的关键因素,对其的关注应贯穿技术能力提升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化和开放式创新背景下,后发企业技术追赶正呈现出起点更高、范围更广、速度更快等"新型技术追赶"特征,而传统技术追赶理论并未很好地解释这一现象背后的创新能力演化过程与机理。本文依据动态能力理论,通过对中集集团罐箱业务的技术追赶与创新能力演化过程进行纵向案例分析,探讨了后发企业如何通过开放式创新实现新型技术追赶和推动创新能力演化。研究发现:(1)技术并购日益成为开放式创新条件下后发企业实现新型技术追赶、快速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2)企业动态能力在后发企业新型技术追赶和较快积累创新能力中起到重要作用,而动态能力本身也可以在运用中不断提升。本研究可以为后发企业实现快速技术追赶和提升创新能力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张冬梅  史雅楠  徐雨森 《科研管理》2019,40(11):123-133
通过对两家后发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创新追赶历程的探索性案例分析,得到以下研究发现。一是发现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的技术能力提升呈现“序贯性”特征,企业创新追赶过程中需要科学依循技术能力的序贯性。二是发现组织学习和资源治理作为技术能力提升的重要支撑行动,随着追赶过程的深入也呈现序贯性的演进。三是发现技术(工程)科学知识的掌控是复杂工程机械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向高端演进的关键因素,对其的关注应贯穿技术能力提升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17.
对外直接投资与后发企业技术追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外直接投资与后发企业技术追赶之间的作用机制是企业国际化及后发企业追赶领域的前沿问题。本文以跨国公司理论和后发企业追赶理论为基础,通过构建一个被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对对外直接投资、研发强度和制度质量影响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绩效的机制进行研究。本文选取2003-2013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理论假设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对外直接投资通过研发强度对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绩效产生积极影响,制度质量越高,对外直接投资对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绩效的提升作用更为明显,且对研发强度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代际传承与治理转型是困扰我国家族企业的重大现实难题,也是学术研究的热点。以控制权配置理论为基础,构建博弈模型揭示了法律制度、经理人市场和企业技术能力等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家族企业治理模式选择和动态演进的影响机理,并利用中国家族控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宏观层面的法律制度、经理人市场及微观层面的技术能力均对家族企业治理转型进程产生重要影响。具体来讲,家族企业所在地区的投资者保护越完善,经理人市场越发达,创始人家族越倾向将控制权让渡给职业经理人;反之,则更倾向选择子女接班。此外,企业技术生产率越高,家族企业治理转型对制度环境的依赖性越弱,越容易实现由家族治理向职业经理人治理转型。  相似文献   

19.
国际化是后发企业获取知识、能力积累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本文以联想与华为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案例研究法解析其国际化中能力积累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利用式学习与开发式学习是后发企业国际化中主要的学习策略,前者是企业在海外并购和海外子公司等国际化模式中采纳的主要学习策略,后者是企业在设立海外研发中心的国际化模式中采纳的主要学习策略;(2)基于利用与开发的双元学习机制是后发企业国际化中能力积累的关键机制;(3)后发企业国际化中能力积累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创新要素获取阶段和能力升级阶段。  相似文献   

20.
Latecomer firms from emerging economies upgrade their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by providing 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 (OEM) services to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from advanced countries and extend their role across the global value chains. Existing firm-level taxonomies of knowledge accumulation cannot explain why most latecomer firms fail to transit to advanced levels in high-tech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The proposed framework combines firm-level taxonomy of knowledge accumulation with catch-up trajectory to argue that, under the knowledge regime of a high-tech manufacturing industry, latecomers’ learning experience differs from those as posited by previous studies. Using the integrated circuit industry as the empirical anchor, this paper shows that firms undergo ‘critical transition’ in learning which involves sustainable innovative capacity and momentum-generation to reach the advanced level. It shows how OEMs build knowledge to leapfrog incumbents without competing with their branded customers. Throughout the process, inter-firm collaboration and open innovation are critical sources of knowled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