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话类节目不需要太多的技术含量,而在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像这样平易近人、不需矫揉造作和复杂的背景的谈话类节目更容易为观众所接受。如果说电视能够用画面抓住手中的眼球,那么比画面更深层次的东西——思想,能否用电视这种形式来表达呢?电视谈话类节目就是电视来表达思想的一种最好的方式。随着央视经济频道不断发展,以《对话》为代表的演播室谈话类节目逐渐有了“精英化”的定位。  相似文献   

2.
郭小平 《声屏世界》2003,(11):38-40
安徽卫视的《记者档案》定位独特、品位较高,展示了镜头背后的镜头,挖掘文字背后的新闻,展现声音之外的故事,凸现了视角之外的视角,在电视人物谈话类节目中展示了其生存逻辑和独特的内容处理模式。并以“借船出海”与“造船出海”的方式,实现节目主持人与栏目的良性互动,为栏目的品牌效应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对于平等和互动的追求,不仅是《记者档案》为克服该栏目对“旧闻”的重复、走出谈话类节目的窠臼的成功范例,也给其他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定位与栏目策划提供了可供研究的模本。  相似文献   

3.
电视谈话类节目作为一种公众谈话样式,最早出现在美国,英文名为“Talk Show”,通常不事先背稿,讲究脱口而出、临场发挥,也被说成是张口就来的随口聊聊。我国的电视“脱口秀”兴起的时间并不长,1996年央视的《实话实说》开播,我国电视媒体上才刮起强劲的谈话节目风暴。谈话节目因其尊重观众的参与意识,实现双向的心灵共振,强化电视的“贴近”属性而备受追捧。  相似文献   

4.
电视谈话类节目作为一种公众谈话样式,最早出现在美国,英文名为“Talk Show”,通常不事先背稿,讲究脱口而出、临场发挥,也被说成是张口就来的随口聊聊。峨国的电视“脱口秀”兴起的时间并不长,1996年央视的《实话实说》开播,我国电视媒体上才刮起强劲的谈话节目风暴。谈话节目因其尊重观众的参与意识,实现双向的心灵共振,强化电视的“贴近”属性而备受追捧。  相似文献   

5.
关注和论证"可凡倾听"的文化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央视的《实话实说》、《艺术人生》栏目一炮走红至今,电视谈话类节目在观众群中一直深受欢迎,荧屏掀起了一阵又一阵谈话节目热潮。关心电视栏目建设的人们早已发现,在众多的谈话类节目中,有一种以人物访谈形式出现的、表述的内容主要是历史事实但却有别于电视纪录片(用镜头记录历史)的、有人称之为“口述历史”的新型电视节目,这些年已在中国的荧屏悄然兴起并开始形成了一个实力雄厚的集团军。其中较为引人注目的、  相似文献   

6.
本篇文章介绍了当前语境下电视谈话类节目的互动意识。互动意识是一种为适应新环境和新挑战而产生的电视节目形态,建立了以沟通和交流为主的当前语境下的谈话类电视节目,电视节目制作互动意识对当前语境下的电视谈话类节目,起到了非常关键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好地研究中国电视谈话节目,本文在对中国电视谈话节目梳理现状的基础上,以央视大型谈话类节目《我们》为个案,试图从个案研究中发现中国电视谈话节目普遍的问题以及最新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8.
正谈话类节目是当今电视荧屏上出现频率较高的电视节目形态之一。1996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电视谈话类节目《实话实说》,成为迄今为止受众心目中最具影响力的谈话类节目之一。之后全国各家电视媒体对其纷纷效仿,同时也仿效国外谈话类节目的成功经验,不断推出各具特色的节目,如东方卫视制作的《波士堂》《幸福魔方》,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锵锵三人行》等。近年来,受众对电视谈话类节目逐渐显现出审美疲势,内容低俗、模式单一、制作粗  相似文献   

9.
以《艺术人生》为代表的谈话类节目发展状况概说 如果从1993年中央电视台开办《东方时空·东方之子》、东方电视台开办《东方直播室》算起,中国的电视谈话类节目自开办到现在已经十年有余了。而具有全国性影响的中央电视台电视谈话节目《实话实说》,也已经是1996年的事情了。1996年以后,电视谈话类节目一发不可收,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一阵“谈话旋风”。中央电视台有《实话实说》、《艺术人  相似文献   

10.
气韵生动话访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视谈话类节目,是国外电视节目中一种容量非常大的主流样式,港台通常称为“脱口秀”。在国内最早的谈话节目,大概是90年代初上海东方电视台采取直播方式的《东方直播车室》,1996年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正式开播,掀起了电视谈话类节目的热潮,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我国内地的电视谈话类节目已有170多个,如湖北卫视演绎智慧与财富故事的经济类谈话节目《财富时代》,北京电视台以关注普通人生活,讴歌普通人真情实感的名牌栏同《荧屏连着你和我》,还有中央电视台经济部在2000年7月推出的为中央电视台播出时间最长的《对活》栏目。  相似文献   

11.
王博 《新闻传播》2010,(7):19-21
谈话是人类交流中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表达方式.它随时随地发生。而谈话类节目则最早出现在广播节目单中。随着电子大众媒体的技术更新和进步,谈话类节目在电视和互联网领域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谈话类节目是传统沟通方式的现代大众媒体版。目前中国电视媒介的产业性日益突出.笔者结合这一现状,从市场营销学中借鉴“品牌”的概念.移用到谈话类节目研究领域中,思考国内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品牌化。  相似文献   

12.
赵尚 《声屏世界》2009,(2):23-24
以主要展现普通人的情感故事(或事件),借以吸引和感染观众为显著特点的电视情感类节目,如今在我国呈现遍地开花之势。当然,“情感类节目并不是一种特定的节目形态,而是对其表现内容、体裁、角度以及表现方式进行的一种概括性界定。”①如江苏卫视的《人间》、湖南卫视的《真情》、河北卫视的《真情旋律》、北京卫视的《真情互动》、湖北卫视的《往事》以及央视的《讲述》等。  相似文献   

13.
徐宏睿 《新闻传播》2009,(7):75-75,77
日前,一篇“痛批”国内电视谈话类节目已走入发展瓶颈的文章被多家网络媒体转载,其中不无调侃地将现今知名的谈话节目进行了“联姻”——“嘉宾说的无非还是那些重复过八百遍的话。假如把这些话录下来,配上钢琴伴奏就是《艺术人生》,加点VCR和画外音就是《鲁豫有约》,而撒上点油盐酱醋再配上一个话痨主持人,就成了《咏乐会》”。网友评论虽然尖刻,话语中却尽显出对电视谈话节目的关注与期待。其实.电视谈话节目作为一种重要的电视节目形态.在中国的发展只有不到20年的历史。从昔日强劲的“谈话风”抢滩登陆到如今内容雷同颇有“炒冷饭”之嫌.现实的发展问题要求电视谈话节目必须沉寂下来,  相似文献   

14.
胡水 《新闻窗》2008,(1):37-39
上世纪90年代初,电视谈话类节目开始登陆我国电视荧屏,从1996年崔永元的《实话实说》开始,到现在十几年的时间,谈话类节目越发的兴盛,从央视到各地方电视台,你方唱罢我登场,气势之大,数量之广,让人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央视打造的文化类节目成功突围,成为电视节目中的一股清流。其中,《经典咏流传》作为央视推出的首档大型音乐文化类节目,目前已播出第二季,深受观众好评。与第一季相比,第二季对节目进行了升级,形成“读+释+唱+评”相结合的模式;通过电视、图书一体化传播,延伸产品产业链;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打造H5互动平台,引导全民参与,扩大节目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全天候播出,给谈话类节目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面对面》、《新闻会客厅》、《央视论坛》等栏目一亮相,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它们以有声语言为主要传播符号,一改电视过分倚重画面的现状,从而也走上了电视节目生产“多快好省”之路。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电视谈话节目是从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从1996年央视第一档大型谈话节目《实话实说》的推出,继而我国各地电视台纷纷涌现出各种不同形式的谈话类节目,  相似文献   

18.
王珏 《新闻传播》2010,(8):51-51
目前.国内电视节目跟风现象屡见不鲜,央视学国外、省台学央视、地市台学省台,特别是读报类节目、谈话类节目和娱乐类节目,更是被竞相克隆的热点。近几个月来,以“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为爱向前冲”为代表的婚恋类节目再次将这个议题推入观众的视野,清一色的节目形式和低质量的节目内涵极大地考验了观众的耐心,也再次对电视节目发展模式提出了严肃的考量。  相似文献   

19.
《新闻世界》2005,(2):27-29
自1996年央视新闻评论部集合一大批新闻人智慧的结晶.把一个新颖、闪亮的《实话实说》打造出炉之后,各地迅疾刮起“谈话”、“对话”类节目的狂风,涌现出一大批类似“小崔”的谈话主持人和模仿《实话实说》的谈话节目,然而并不是每个节目既赢得了观众,又赚到了钱。目前不可避免的事实是:风起云涌之后的谈话栏目已经越来越不好做,  相似文献   

20.
杨卫华 《青年记者》2007,(10):71-72
电视谈话节目通常是指以面对面人际传播的方式,通过电视媒介再现或还原日常谈话状态的一种节目形态,通常由主持人、嘉宾(有时还有现场观众)在演播现场围绕话题或个案展开即兴、双向、平等的交流。1993年1月28日,上海东方电视台开播国内第一个谈话节目——《东方直播室》。1996年3月16日央视正式推出的《实话实说》栏目,成为我国影响最大的谈话类节目。[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