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CDMA系统中,由于多址干扰的存在,使系统性能受到严重影响。多用户检测(MUD)技术不但可以抗多址干扰,还可以抗远近效应和多径干扰。文章在讲述CDMA系统的传统多用户检测算法的基础上,分析了线性多用户检测中的解相关算法的原理,并借用MATLAB仿真平台对其性能进行仿真分析。  相似文献   

2.
多用户检测技术可以有效消除或减弱CDMA系统中的多址干扰、多径衰落干扰,减轻远近效应,简化CDMA系统中的功率控制,改善CDMA系统性能,提高系统一容量,扩大小区覆盖范围等。本文首先介绍多用户检测的基本原理,然后介绍传统的信号检测器,最后介绍线性多用户检测器。  相似文献   

3.
多用户检测技术可以有效消除或减弱CDMA系统中的多址干扰、多径衰落干扰,减轻远近效应,简化CDMA系统中的功率控制,改善CDMA系统性能,提高系统容量,扩大小区覆盖范围等。本文首先介绍多用户检测的基本原理,然后介绍传统的信号检测器,最后介绍线性多用户检测器。  相似文献   

4.
在目前可实现性的前提下,CDMA通信系统的容量受其本身的多址干扰的大小和多少决定,CDMA优越在于其是针对采用功率控制法抗多址干扰的CDMA系统.功率控制法抗多址干扰是一种原始的、简单的抗多址干扰的方法,若采用多用户检测技术抗多址干扰则CDMA系统的性能将进一步提高.多用户检测是综合考虑同时占用某个信道的所有用户或某些用户,消除或减弱其它用户对任一用户的影响,并同时检测出所有这些用户或某些用户的信息的一种信号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5.
多用户检测主要应用于CDMA接收机设计中以消除多址干扰(MAI)。盲自适应多用户检测不需要训练序列,只需要知道期望用户的特征波形。LSCMA是一种常用的恒模算法,具有收敛速度快的优点。论文将LSCMA应用于DS—CDMA系统中,对期望用户的信号进行检测,并通过仿真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刘顺兰  张鹏 《科技通报》2011,27(2):190-194
为了有效的抑制多址干扰,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子空间的次分量分析恒模盲多用户检测算法.该方法是将子空间方法与次分量分析恒模算法相结合,有效的消除来自噪声子空间分量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多址干扰情况下,本文建议方法的输出信干噪比比次分量分析恒模算法提高了11dB,比线性约束最小二乘恒模算法提高了17 dB;在不同的多...  相似文献   

7.
乔春  王安义 《科技广场》2007,(3):103-105
在码分多址(CDMA)系统中,功率控制技术被认为是所有关键技术的核心,可以有效地克服“远近”效应、“阴影”效应和多址干扰等的影响。文章首先介绍了CDMA中的功率控制技术,然后就3G中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中的功率控制技术与IS-95中的功率控制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8.
EM算法的吸引力之一在于完全似然函数的求导和最大化通常比不完全数据极大化似然函数的计算简单,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即使导出的完全似然函数的E步是直截了当的,M步也不易实现。因此提出了改进M步的ECM算法。相对于EM算法,ECM算法降低了M步的计算复杂度。多用户检测技术(MUD)是通过取消小区间干扰来改进性能,增加系统容量,多用户检测的作用就是去除多用户之间的相互干扰。在高斯噪声环境下,就误码性能及两种算法在高斯噪声下的迭代比较两个方面进行仿真,结果表明,EM算法相比较ECM算法的性能和收敛性几乎一样好。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多用户多中继环境下基于用户公平性的最优中继选择算法及低复杂度次优中继选择算法。算法利用跨层信息,最大化系统信息速率并保证各用户信息速率的比例公平性。次优算法在保证系统性能的前提下,降低算法复杂度。仿真结果表明,相较于盲选择算法,该文所提出的算法有效提高系统性能及用户公平性。  相似文献   

10.
周道 《西藏科技》2007,(12):67-69
多用户检测技术是信号处理学界所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了盲多用户检测技术的数学原理、系统模型和求解问题的思路;对一些经典的基于二阶统计量和高阶统计量的算法进行数学理论分析,介绍了现在的研究进展,指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针对单源单中继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下行系统,提出一种基于规则块对角化的收发处理设计.考虑源端无法获得第二跳的信道信息和用户无法获得第一跳的信道信息的场景,对源-中继链路和中继-用户链路进行独立的收发处理设计.在中继处采用传统的规则块对角化方法抑制用户间干扰和噪声,并基于最小均方误差准则联合接收矩阵设计改进的迭代优化算法.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收敛较快,且很好地降低了低信噪比区域的误码率.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空时CDMA信号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MMSE准则的空时CDMA多用户检测算法。并给出了该算法空时多用户检测接收机结构。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多用户检测算法在误码率性能上较传统的MMSE单用户检测算法和基于ML准则的空时CDMA多用户检测算法有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Linux虚拟服务器(LVS)是一个虚拟的服务器集群系统。在大功率干扰下,LVS集群的抗扰动性能不好,无法有效实现IP负载均衡和任务调度。提出一种基于功率自激的大功率干扰下LVS负载均衡集群抗扰动算法。采用自适应神经模糊系统网络动态干扰监测模型构建网络信息鲁棒性评价模型及Linux嵌入式用户信任感知网络信息信任度评价,计算MAC层两个模糊概念之间的相似度。得到大功率干扰监测数学模型,假设干扰信号表现为一种动态随机噪声信号,实现对大功率干扰下的LVS网络的扰动容错方案设计,对簇节点的接收信号强度(RSSI)信息没有合理开发应用,在簇头生成过程中形成的帧没能实现自适应均衡处理,分析节点之间发射和接收信号的耦合效应,需要实现算法上的改进。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有效实现IP负载均衡和任务调度,延迟了网络生命周期,提高Linux虚拟服务器的抗扰动性能。  相似文献   

14.
网络用户信任感知推荐的准确性设计是提高用户间的社交网络辅助信息信任度的重要依据。传统的网络用户信任感知推荐算法采用的是基于社交网络服务和用户评分的推荐系统,主观性较大,协同过滤效果不好。提出一种基于网络动态干扰监控的信任感知推荐算法设计新方法,设计自适应神经模糊系统网络动态干扰监测算法,构建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信任度评价指标体系结构,通过调整网络拓扑权重向量设置信任度周期响应加权变量自适应函数,有效降低迭代算法的运算成本,避免了自适应神经模糊系统网络动态干扰监测加权权重成固化状态,提高抗干扰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算法能使社交网络感知推荐模型的预测误差减少,推荐可靠性优于传统方法。  相似文献   

15.
4G标准技术的制定过程中OFDMA多址接入技术成了研究热点,正交频分多址(OFDMA)是在OFDM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指定每个用户可以使用这些子载波中的一个(或一组),我们就得到了一种新的多址方式即OFDMA。在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中,不同的子载波分配方案可以得到不同的信道增益和不同的链路性能。本文主要研究上行OFDMA多址技术下的一种新型子载波分配算法,并仿真比较在不同的子载波分配方案下的链路性能(丢包率PER)和子载波算法的优越性。仿真结果表明在拥有此子载波分配算法下的OFDMA性能优于随机子载波分配,并对于每个用户来说是公平的。  相似文献   

16.
伪卫星是一种现代化的导航定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克服远近干扰问题。本文在对远近效应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类似于连续干扰抑制的技术来对伪卫星接收机远近效应进行有效的抑制,并进行仿真,以深化抑制远近干扰卫星接收机的研究,仅供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了降低大规模多用户多输入单输出(MISO)下行系统的传输功率,提出了一种基于用户调度的低复杂度功率优化算法。首先分析用户选择与传输功率之间的相互影响,然后通过理论推导得到维度较低的功率表达式,再结合块矩阵求逆和Shur分解进一步设计出低复杂度用户选择算法。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的用户调度算法性能较优,且复杂度较低。  相似文献   

18.
针对多用户环境下的多天线正交频分复用下行系统,提出了2种有效的基于迫零波束成型的自适应资源分配算法.所提算法在保证每个用户的速率要求的情况下,通过自适应的功率、子载波和比特分配,最小化系统的发送功率.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2种次优的分配算法在满足用户的速率要求下能达到很好的系统性能.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介绍MIMO(多入多出)技术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并简单介绍MIMO系统的基本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信号检测算法对改善系统性能的重要意义,深入研究几种经典检测算法,主要是MMSE(最小均方误差算法),MMSE-SIC算法、MMSE-OSIC算法,并使用MATLAB软件来对算法进行仿真验证,通过BER(误码率)等曲线图来评估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SDM通信卡抗干扰算法,分析了经典SDM算法,该种算法在有噪情况以及严重噪声干扰系统的情况下,信号分离质量大大降低,无法准确恢复有价值信号,改进后的SDM算法采用双态信道模型获取通信卡的平均误码率,实现对通信卡干扰情况下信号传递的控制,是一种有效的抗干扰算法。仿真实验结果说明,改进SDM方法下通信卡的抗干扰性远远高于经典SDM方法,是一种稳健的通信卡抗干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