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企业的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监督和自我约束的主要机制 ,在保证和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方面 ,内部审计应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试行办法》和《国有资产监管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及企业内部的财务 ,审计制度为标准 ,重点抓好如下五个方面的工作。1 认真开展效益审计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内部审计应在“开源”中大显身手。为此 ,首先要积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效益审计的领域宽广 ,内容丰富 ,内审要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 ,针对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和典型事例开展效益审计 ,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效益的建议和措施。其次 ,要强化销售管理审计 ,促进企业完善销售经济责任制。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生产的产品只有顺利售出 ,取得赢利 ,才能维持正常生产 ,资产保值增值才有可能。因此 ,研究市场开拓市场 ,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对企业生死攸关。2 实施“警示”审计按《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试行办法》规定 ,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一般以年度为考核期。为避免由监督机构期末评估造成的被动 ,内部审计应采用专项审计或专题调研方式主动出击。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重要项目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进行预审...  相似文献   

2.
郭军  赵息 《软科学》2015,(4):43-47
以2009~2012年深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董事会治理特征的三方面——董事会独立性、团队异质性和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设立时间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结果表明:董事会独立性对内部控制缺陷影响不显著;董事会团队异质性越高、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设立时间越长,内部控制缺陷存在的可能性越小。进一步地研究高管权力对董事会治理与内部控制缺陷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结果发现高管权力能减弱董事会治理对内部控制缺陷存在可能性的降低作用。  相似文献   

3.
略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今天,如何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处理起来又相当棘手,需要解决许多理论和实际问题,其中包括大量的财务会计问题。诸如:按照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如何划分资产及其保值增值;如何进行资产保值增值的会计确定和计量;资产保值增值成本补偿和收益计量有何关系;在物价变动的情况下,如何准确地提供有关资产保值增值的信息;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与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有何关系;财务工作在确保企业资产保值增值中如何发挥作用等等。本文是从财务会计角度就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问题作初步论述。1、资产的划分及其保值增值在经…  相似文献   

4.
通过一项针对全国范围内76家公司制资产评估机构内部治理方面的问卷调查研究,分析了资产评估机构的概况、股权结构、内部治理结构、激励与控制机制,指出我国资产评估机构在内部治理机制上存在严重缺陷,并提出要改变目前股权过度集中的状况,解决股东与项目经理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防止股东权力过大带来的执业风险,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在货币资本与人力资本之间合理地分配企业利润等。  相似文献   

5.
文章探讨了专项审计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相互关系及专项审计对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促进方式,论述了专项审计的内容,并针对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目的的专项审计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非实际控制人获取董事会席位后倾向于"因循守旧"还是"思变求新"尚未可知。为探究这一待检验的重要命题,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选取2007—2017年的沪深A股国有上市公司为考察对象,深入研究了非实际控制人董事会权力对国企战略变革的影响及其具体的作用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当非实际控制人获得董事会权力后,确实能够显著提升国企的战略变革程度;并且,非实际控制人董事会权力的治理效果通过其制衡效应而非协同效应发挥作用,说明制衡效应是非实际控制人影响战略行为的主要路径;进一步分析表明,仅当非实际控制人的性质为民营或国企受地方政府控制时,非实际控制人董事会权力对国企战略变革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另外,混合所有制改革政策推出后,在战略性行业的国企中非实际控制人董事会权力与战略变革显著正相关,产生了明显的政策效应。  相似文献   

7.
孙瀛  张士强  廖显春 《科研管理》2022,43(5):200-208
目前国内有关避税经济后果研究较少,对非投资效率的影响更少并且说法不一。由于2010年的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资源型企业税负加重,资源型企业避税是为企业节省累积现金流因而“积少成多”,还是企业因避税引发更多的代理问题“因小失大”?本文构建了“企业避税—代理成本—非效率投资”的中介效应模型,运用2010-2017年资源型企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资源型企业避税对非效率投资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资源型企业避税会导致企业非效率投资并增加第一类代理成本和第二类代理成本;第一类代理成本在企业避税与非效率投资之间有遮掩效应,第二类代理成本在企业避税与非效率投资之间起部分中介的作用。内部控制缺陷是企业避税影响非效率投资的调节变量,企业内部控制缺陷越大,企业避税对非效率投资的正向作用越大。内部控制缺陷越小,企业避税对非效率投资的正向作用越小。  相似文献   

8.
白智奇  陈艳  王晰  于洪鉴 《科研管理》2018,39(2):100-107
从行为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基于风险因子理论,理论解释了公司业绩与国企高管隐性腐败行为之间的内在作用机理,并利用我国A股2010-2014年国有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二者关系。研究发现:公司业绩持续向好时,在参照点效应和过度乐观的双重作用下,国企高管舞弊个别风险因子上升,进而隐性腐败倾向增大;进一步,国有企业的内部治理机制以及所面临的外部制度环境会对二者关系产生影响,即八项规定的颁布与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对冲国企高管的舞弊一般风险因子,有效抑制隐性腐败行为。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内部审计一般尚未与公司治理相结合,成为公司治理的有机部分,对风险管理也不够关注。为此,要逐步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明确企业外部和内部的委托代理关系,培养管理者的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形成内部审计的需求市场,为内部审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笔者就风险管理下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整合方面等内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孙刚 《科学学研究》2018,36(2):249-263
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简称:“科技认定”)视为特定的政企创新联盟和科技资源分配机制,本文利用上市公司年度专利申请量反映其创新绩效,重点分析了在不同政府治理和公司治理环境下获得“科技认定”资质对上市公司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与国有企业相比,获得“科技认定”资质后,民营企业创新绩效显著提高;且随着预期政府代理成本或公司代理成本的减少,“科技认定”政策的创新治理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增强,改善外部政府治理和内部公司治理质量将显著优化“科技认定”政策的创新治理环境。总体上,较之“政治资源诅咒”效应,“科技认定”政策的创新“扶持之手”效应占主导。本研究指出,发挥“科技认定”政策的创新治理功能依赖社会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和企业内部创新资本有效利用。本文协调了产业政策与企业创新研究提供的不一致的经验证据,对厘清政府在构建普惠性创新治理环境体系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烽火通信内部治理特征的分析,指出市场竞争与企业家精神的发挥,可以对企业管理层提供相当的激励与约束,从而缓和两权分离下的代理成本,促进内部人控制下的企业治理绩效的提高。但从长远看,如何设计有效的人力资本激励机制和实现适度的股权结构多元化,是高科技企业治理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王旭 《科研管理》2015,36(11):184-192
动态变化的竞争格局为银行债权人从对企业技术创新厌恶到创新包容提供了充分的演化动力。本文在分析银行债权治理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基础上,探索了制度效应和资源效应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进而辨析了银行债权治理的创新效应的产生机理。实证研究表明:银行债权治理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具有显著促进作用,银行债权人已由创新厌恶向创新包容演化;银行债权治理能够通过降低代理成本,优化企业原始制度安排的方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即制度效应在二者关系中具有显著中介作用;银行债权治理并不能通过提升创新资源投入的方式促进企业创新,即资源效应的中介作用不显著。因此,"债权治理——制度效应——技术创新"的作用路径对创新包容效应更具理论解释力。研究结论能够从技术创新的角度对融资优序理论和银行代理监督理论进行回应和补充,并为企业创新和银行债权治理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制度,不仅可以满足国家治理需求,还有助于推动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进程.基于审计职能的有效发挥,我国审计工作得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由蒋燕辉编著、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的《国家审计的公共治理职能研究》一书,提出一套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市场治理三者既有联系、又能形成互动的协同公共治理机制,究其原因是国...  相似文献   

14.
目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在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促使国有企业在保值增值方面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虽然国有企业内审工作日益受到重视,但仍存在内审作用发挥不突出、审计结果未被充分利用等问题。文章为持续推进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创新的路径与目标进行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5.
内部控制所存在的问题,是导致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一个重要的因素。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完善公司治理,弥补制度缺陷,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系统,设置财务总监,加强内部审计,达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内部审计在组织治理中所扮演的角色日益受到关注,学术界和实务界都希望通过内部审计职能的优化来解决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领域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并以此来促进整个组织的改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本文阐明了内部审计在经济实体中必要性,同时对强化内部审计质量的重要意义进行了表述,对于有效发挥内部审计在经济主体中的作用,具有很强的建设性、指导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17.
分析提出了国家审计协同民间审计、内部审计、纪检委、监察委等实现协同效应的路径,以期实现在新常态下有效协同各方审计力量提高国家审计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选取2013—2018年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出发,研究内部控制缺陷、审计意见对于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并关注审计意见对于内部控制缺陷影响债务融资成本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企业与不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企业相比,前者具有更高的债务融资成本;审计意见对债务融资成本有一定影响,当审计师出具非标内部控制审计意见时,企业债务融资成本会更高.研究显示,当企业存在内部控制缺陷时,审计师出具非标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就更大.  相似文献   

19.
技术创新构建中部地区生态经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核心是技术资产的保值与增值,关键是以技术创新提高再生资源的生产力。优势技术资源开发是实现低代价高增长的最有效方式,技术创新对生态影响的良性循环将最终达到人口资源环境系统的整体和谐。  相似文献   

20.
庄莹  买生 《科研管理》2021,42(11):118-128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简称“国企混改”)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非国有资本参与对国企产生治理效应的同时,也一定程度影响政策性决策行为,那么国企“使命必然”的社会责任表现也会因此产生影响。本文从减负效应与治理效应双重视角出发探究国企混改股权结构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研究表明:国企混改动态股权结构变化,包括多样性、深入度、制衡度以及控制权转移均会降低企业社会责任水平。且机制检验发现,国企混改不仅可通过减负效应,即缓解国企承担的政策性义务从而对企业社会责任产生影响,还可通过治理效应监督约束管理层为获隐性福利而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水平行为。此外,基于控制层级与治理环境的视角进一步研究发现,与央企相比,地方国企混改对企业社会责任水平的抑制作用更明显;市场化进程较高、政府放权意愿较强地区,治理环境较好从而能够强化国企混改对企业社会责任水平的影响。最后,研究发现国企混改降低企业社会责任水平具体表现在员工、供应链以及环境责任,并最终有效缓解企业社会责任带来的负向价值效应,提升企业价值。研究认为国企混改应注重股权结构“量变与质变”相结合,充分发挥非国有资本的治理效能,明确国企社会责任本质,促使国企提升绩效的同时,有效发挥企业社会责任的榜样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