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古代,"道教"一词属于公共词汇,基本含义乃是"教化之道""道德教化""关于‘道’的教导、教义""‘道’之教说"等,"教派"含义并不明确,宗教性比较淡薄,词性为名词或动词,其具体的对象指谓存在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战国时期墨家用来指称儒家,元明时期又可以指称理学,东汉后期的汉译佛经中用以指称佛教自身、佛教教条、佛教所称外道。东汉后期的道书中开始出现"道教"用例,但是难以信据。南北朝时期在世俗文献及佛道论争的文献中开始出现"道教"与"佛教"对举的用例,但是"道教"一词并非宗教道教的专称。隋唐以后的道书及世俗文献、儒释文献中开始倾向于将"道教"一词作为宗教道教之称,但是亦非宗教道教专称,其他义项及用例并未废止。  相似文献   

2.
道家与道教     
笔者在带领学生依据《历史学习》“跟我学”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在讲到《春秋战国时期文化》遇到了“道家非道教”这句话,便设置了一道“道家与道教的区别”的问题进行了提问,结果未有一位同学能回答上来。而教材中的介绍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于是笔者就查阅资料,得知道家与道教的区别大致如下:一、道家与道教产生的时代不同道家学派是春秋末期至战国中期我国奴隶制崩溃和封建社会确立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学派。道家学派以谈“道”见称,“道”是其学派体系的最高范畴,后来人们就称这个学派为道家。道教的初创时期是在东汉明帝的时代。东汉末年,神…  相似文献   

3.
从历史角度看,以哲学、思想理论为主导的老庄道家创立于前(先秦),以宗教信仰为主旨的道教建立于后(东汉以降),随之而来的是道家与道教的融合、涵化、整合、熔铸,亦道家亦道教,亦道教亦道家。因此,从整体上说,作为思想学术的老庄道家与作为宗教信仰的道教的关系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章分析了老庄道家自然主义的生死观与道教“我命在我”的长生成仙说,说明了在生死观上道教对道家思想的援引和衍化。  相似文献   

4.
从战国一直到西汉,墨、道、神仙三家各自归属明确,彼此之间互不关联。而随着早期道教人物的出现与道教组织的兴起,墨、道、神仙三家界限分明的状况被逐步打破。东汉末年,道家首先与神仙家合流,二者渐次并为道教。此时,墨家学派的部分技术、思想与这一团体的组织形式亦被早期道教组织所借用,原彼此无涉的墨、道两家开始产生相应关联。到东晋时,墨子被葛洪神化为地仙,正式融入进道教,成为道教人物。墨家、道家、道教三者之间的总体关系以东汉末期为界点,呈现出由分离到逐渐融合的发展状态。三家融合最终于东晋葛洪之后完成,表现为道教兼收墨、道两家。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道家与道教有着亲密的源流关系,本文从“道”一字入手,浅析了“道”在古代汉语中的本义及在道家和道教中的具体运用,着重从老庄论“道”和道教信“道”中揭示“道”的深刻内涵,进而辨析了“道”在两种不同的环境中产生的差异性,以纠正世人对两者之间的偏颇之见。  相似文献   

6.
中国封建统治者与道教的关系史大体可划分为两个时期:南北朝以前为抑道时期,南北朝及以后为崇道时期。一东汉末期,战乱不息,黎民涂炭,经济、政治衰败,精神、道德瓦解,又值佛教初传,为道教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它以巫觋方术、鬼神迷信为母体,揉合阴阳五行、谶讳学说,吸收墨家的“尊天明鬼”和道家的“道、玄、一”“及清静无为的思想,抄袭儒家的伦理纲常,并以佛教为参照,形成  相似文献   

7.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诸子皆提出了不同的政治指导思想。道家以“道”为逻辑基点提出自己的政治建构。“道”是不可名的,由于“道”缺乏逻辑构成要素,作为一种政治哲学,道家思想未能取代儒家成为正统思想,最终道家学派分裂为老庄学派和黄老学派,因此从“道”形而上的逻辑角度探析其原因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8.
恒山与其它四岳一样,为我国最早的道教圣地之一,早在西汉就出现了道教活动。恒山的宗教活动,特别是道教活动,在我国宗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就连恒山本身亦被宗教化,被道家封为神,被历代王朝奉为帝,千古受尊,香火不绝。 为了加深对恒山宗教活动的了解,本文对恒山的道教和佛教的发展与兴衰予以简述。 恒山道教略谈 恒山及其它四岳,是我国锦绣河山的象征,是我国千山万岭的集中代表。中国,在没有出现道教活动之前,五岳已经形成。因此,五岳不光最有名气,在道教的眼里,认为五岳最有灵气,自古为道家修练之地,历代不少有名的仙人都是在五岳中修道的,即使是在其它处修道者,也要佩带“五岳真形图”。《抱朴子》中记;“凡修道之士,栖隐山谷须得五岳真形图佩之,则鬼魅虫虎一切妖毒皆莫能近。”道教产生于我国,渊源于古代的巫术和秦汉时的神仙术。元代以前,道教无统一章法,道派杂乱。战国时有黄老道;东汉顺帝(126—144)时,张陵倡五斗米道(即天师道);东汉灵帝时,张角倡太平道;北魏太平真君年间,嵩山道士寇谦之在魏太武帝支持下兴北天师道;南朝宋国庐山道  相似文献   

9.
道家是与儒家齐名的另一文化,其主要哲学主张是“依乎天理”即遵循客观规律。人要“依乎天理”、“顺其自然”.就必须做到“清净无为、与世无争”。太极拳既是道家的健身养生术,又体现了道教“清静为天下正”、“柔弱胜刚强”、“反者道之动”等教理教义思想,是道教理论思想在拳架形体上的充分反映。  相似文献   

10.
突厥语族群所信仰的佛教主要是由内地传入的。突厥语中用来指称佛教僧侣的toj(?)n一词,源于汉语的“道人”,借自“十六国”时期。该词的使用,正是汉传佛教西渐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
突厥语族群所信仰的佛教主要是由内地传入的。突厥语中用采指称佛教僧侣的tojin一词,源于汉语的“道人”.借自“十六国”时期。该词的使用,正是汉传佛教西渐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水浒传》中的“替天行道”打的虽是“道”的旗帜,行的却是儒家之道。尽管《水浒传》与道教的关系很密切,“替天行道”也很容易和道家、道教之道搅和在一起,但宋江实际上行的自始自终都是儒家的“道”。  相似文献   

13.
佛教里有六道,即天、神、人、地狱、畜牲、饿鬼。道教里也有六道,即知道、明道、悟道、修道、行道、传道。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功之道,当属道家之道,所以企业文化建设也应该有道家的六道。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西夏道家、道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版本、作者的考证,文字的校勘,通俗歌词的考察,西夏道教总体情况的初步探究等方面。相对于佛教文献而言,其研究较少且相对薄弱。有关文献宗教性、文学性、道佛关系、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尚有很大空间。  相似文献   

15.
儒、道和佛分别形成的自然生态观,恰好构成一种相异而互补的格局:就有机世界整体的具体关联方式而言,儒家依靠伦理学上的“亲亲仁民而爱物”,道家立足于宇宙论角度的“道通为一”,佛教则基于宗教学上的“缘起”理论和佛性观。就“人”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位置而言,人的地位在儒家思想中最高,相比于其他物种“最为天下贵”,在道家思想中则与其他物种完全平等,不具有任何优越性,在佛教思想中最为低下,人的肉身已不具现实价值。就具体的生态实践而言,儒家从“贵人贱物”的角度出发,主张有节制的利用自然,道家立足于“道法自然”的宗旨,要求完全无为的纯任自然,佛教则出于对彼岸世界的向往和对“业报轮回”的敬畏,主张积极的保护自然。  相似文献   

16.
与儒、佛相比,“道”对于道家、道教来说更有根本的、全面的、深刻的意义。道家、道教离不开“道”,名实相符,“道”也在道家、道教思想文化中得到充分的发展,由此而形成中国所特有的“道学”。道学的研究重点主要包括老庄学、黄老之学、道教经史等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17.
陈敏 《教育教学论坛》2011,(24):184-186
"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重要且含义广泛的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范畴。道家与道教以"道"作为最高概念。哲学史上最著名的经典著述《老子》以"道"为核心建构的哲学体系。道教则以"道"为最高追求与根本信仰。本文欲辨析道家之"道"与道教之"道"之异同,及三者彼此之间的因缘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一提到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人们往往想到儒家的理论贡献,而却忽略了道家在这方面的独特创造。其实,在道家的完整学说中,关于“和”的思想,也相当丰富、深刻,值得我们发掘总结。文章着重探讨了老子、稷下道家学派以度庄周学派围绕“和”所进行的理论思考。他们的深刻论述,揭示了“和”的重要功能,阐明了实现“和”的方法、途径。不但丰富、深化了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而且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亦有看不可低估的重大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黄老道家是道家的一个派别,产生于战国早中期而盛行于汉初。对于道家的这一学派,目前学界有新道家、杂家等称呼,但这两个概念都存在问题。问题在于两个概念体现的是某些研究者对黄老道家和整个先秦道家发展脉络的理解的偏差。通过对先秦道家文献的考察,可以看到,先秦道家的发展脉络并不是先老庄道家而后黄老道家这样单线地发展,黄老道家的产生时间并不晚于老庄道家,先秦道家是一个多线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玄学是道家哲学在魏晋时期的新形态。此后,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派,道家哲学没有再继续发展,但通过道教、儒学以及中国化的佛学,道家思想又得以不同程度的体现。道教哲学作为玄学之后道家哲学新的发展形态,从道家哲学的转型及其与道教思想的内在联系中能够得到说明;而道家思想在儒、佛中的体现,则不能视作道家哲学的发展。同时,有必要从道家与道教关系的角度,深入探究玄学之后道家哲学不再发展的原因;把道家和道教都装在"道学"框架里的观点也值得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