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徐静 《辅导员》2010,(13):29-29,39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这首诗想必同学们都耳熟能详了吧。可诗中"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疑",是什么意思?有人说是"怀疑"的意思,有人说是"好像"的意思,还有人说“怀疑”和“好像”都讲得通。究竟应该如何解释?  相似文献   

2.
奶粉中的三聚氰胺事件引起了全国消费者对食品监管的重视和关注,本文简介有关三聚氰胺的知识.并由此对奶粉安全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3.
贺年永 《语文知识》2000,(12):16-17
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这两首诗中的“疑是”至今无确解。多数人讲成“怀疑是”,另有一些人释“疑”为怀疑,疑心,疑惑,以为,未注“是”为何义。这两种解释都未落实“是”为“这”的指代义。在有的语言环境中,“疑是”是可以讲成“怀疑这”的。例如唐代张渭的《早梅》诗:  相似文献   

4.
5.
小学语文第四册中的古诗《静夜思》中“疑是地上霜”这句的“疑”字和“霜”字,在《教参》中分别解释为“疑,怀疑”。“霜,深秋后半夜的白霜,点出了时间。”我认为这种解释不妥。 首先,从一、二两句的联系看,这种解释不妥当、第一,“床前明月光”,说得很清楚——床前银白色的东西肯定了是明月光。既然前面得以肯定,那么在第二句中又怎么会  相似文献   

6.
李白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中的两个“疑”作何解?一般选本如清蘅塘退士编的《唐诗三百首》,现代朱东润先生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等都没有替它作注,似乎“疑”很容易理解,无须作注。正因如此,不少人认为“疑”就是“怀疑”的意思。《语文学习》(94年第2期)载文说:“诗人出外奔波已久,深感时序更替之快,思乡之情  相似文献   

7.
唐诗中“疑是……”属于典型的判断句式。“疑”不释以动词“怀疑”,而当训为副词“犹”、“似”,用作比喻。  相似文献   

8.
翻开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它是一部从蛮荒走向文明的历史!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火,就意味着人类文明的历史大幕已经徐徐拉开……  相似文献   

9.
我校创建于一九五八年九月,属沧州地区行署领导,原址在沧州市陵园路,学制为二年。学校分设中文、物理、化学、数学、俄语五个专业和两个预科班。同年,改名为天津市沧州师范学院,属天津市府领导。一九六二年,学校停止对外招生。  相似文献   

10.
《师说》的结句是:“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术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所载,《师说》的写作时间是在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时韩愈年三十五岁,在国子监任四门博士,算是个相当有地位也有声望的人物,而一个仅十七岁的还没有加冠的童子,能够得到这样的人为师,应是很不容易的事,他的前来从师为什么韩愈还特地赞许他“不拘于时”、  相似文献   

11.
12.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获,大疑则大获。"质疑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更能有的放矢,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  相似文献   

13.
<正>要解决目前语文课堂教学表面民主实质专制的现状,教师必须认识到课堂预设只是教学的起点而不是最高指示、最终目标,在预设中就首先要给以学生足够的质疑空间,把提问权多给学生,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的"质疑精神"。清人陈宪章曾说:"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因疑而进,才是学习"自我更新"的健康状态,更是学习提升的最佳状态。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在学生内心产生"愤"和  相似文献   

14.
“K”疑     
在《<呐喊>自序》中,鲁迅说:“我要到 N 进 K 学堂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中语教材选编此文时,曾注“N 指南京,K 学堂指江南水师学堂。鲁迅于一八九八年到南京进江南水师学堂读书,一八九九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据《鲁迅年谱》载鲁迅一八九八年五月离绍兴往南京求学,下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由于该校“乌烟瘴气”鲁迅故于同年退学回家。一八九九年一月鲁迅复抵南京,改入江南陆师  相似文献   

15.
“情商”疑     
一 申城吹动“情商”风,这是我在去年的最后两个月里感受到的。 先是看见一家小学的黑板上写着EQ(“情商”的英语缩写);后有一位副教授向我要“情商”的资料;再是和一组研究生讨论问题,他们也提到“情商”,其中的一人实际上是在委婉地反驳我;还有一位教授对我  相似文献   

16.
论“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今中外很多有识之士,他们从不同的领域对“疑”在科学认识、科学创造、科学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作出了精辟的论述。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提出了科学动力学模式:P_1→TT→EE→P_2……即问题→试验性理论→排除错误→新的问题……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同样重要;大数学家希尔伯特认为,一门科学分支有没有生命力就在于它能不能提出大量的问题;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认为,打开一切科  相似文献   

17.
释“疑”     
释“疑”李文甫,高振发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有一流传千古的佳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关于·‘疑”一词,历来解释不一。尤其是在中学语文课堂上,不少教师采取直译方法,根据现代汉语,把“疑”译成“怀疑”。这种译法似乎可以讲得通,...  相似文献   

18.
说“疑”     
在当前的教学当中,存在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就是学生不疑不问。而不疑不问,正说明大有疑问。 据了解,学生的这种不疑不问,愈是高年级,愈普遍;愈是毕业班,愈突出。然而,我们倒常常因此听到一些老师无端的抱怨,说什么学生“不动脑子”呀,“笨脑瓜”呀,似乎要把这一切过错都归咎于学生。但是,追本溯源,平心而论,“始作俑者”原来还是我们老师自己。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说过:“善教人者教人研究的方法”,这是很有见地的。课堂教学要实现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的转化过程,需要教师在启迪学生思维,交给学习方法上下功夫。教学《打碗碗花》一课时,我在设疑中释“疑”,使学生悟得透,学得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奔中心段,通过反复朗读“我”和“外婆”的对话,找出矛盾的焦点——打碗碗花为什么“不打碗”,“我”为什么会从“将信将疑”变为“自信不疑”。同时,让学生在文章中找出试验前后不同态度的关键词:“将信将疑”和“自信不疑”。然后,扣住这两个词设计一系列的提问: 1.“将信将疑”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说:“有点儿相信儿又有点儿怀疑。” 2.“自信不疑”是什么意思? 学生纷纷举手说:“自信不疑”就是坚定地相信自  相似文献   

20.
“学须有疑”,设疑,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巧妙、恰当地运用设疑,能促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维,主动探索。 然而,教师有时设了疑,却未能起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作用,原因何在?不妨看一看这样一个教例。一位老师教学“工程问题”:一项工程,由甲工程队修建,需要20天;由乙工程队修建,需要30天。两队合修需要多少天?他是这样设疑的:①这项工程可看作什么?②甲工程队需20天完成,每天可完成全工程的几分之几?③乙工程队需30天完成,每天可完成全工程的几分之几?④两队合修,每天可完成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⑤两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