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小学语文》2009,(3):64-64
《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11期发表了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夏正江副教授的《试论隐性化的因材施教》一文。文章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把“交往、对话、协作”等因素引入常规课堂,并且创建一种课堂学习共同体,那么,即使对学生不采用同质分组,也同样能达到通常意义下的因材施教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话教学理论的课堂学习共同体研究与设计应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关于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日益丰富。如何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构建学习共同体逐步引发教育改革者的思考。对话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以课堂为基础,在对话精神的指导下,以培养"学习共同体"为目的,随其发展逐渐成为新课改教学的主流。文章以对话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切入点,将学习共同体的研究目光聚焦在课堂,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基于对话教学的课堂学习共同体,以期为一线教师创建课堂学习共同体提供有益的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3.
高芳 《职教论坛》2012,(17):24-26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习共同体已成为教育领域中一种新的倡导"以学为主"的学习方式,而高职课堂是构建学习共同体的重要场所。有效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建构,依赖于合理的分组方式和科学的分组交流模式的形成。探讨了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分组方法及在此基础上的分组交流学习模式。  相似文献   

4.
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为学生创建平等、互动、对话的课堂,是素质教育背景下,满足"学生本位"要求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我国教育改革推进过程中,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相对较为滞后,有效课堂建设仍旧存在不足。本文以学习共同体理论为基础,探讨大学英语课堂学习共同体构建路径,通过积极转变教师角色,建立"共享"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式,将学习权赋予每一位学生;创设具体学习情境,促进学生语言实践;培育"学生本位"课堂文化,创建课堂学习共同体;构建有利于师资发展的共同体等途径,有效解决当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课堂学习主体缺失、忽视课堂语言学习社会性、课堂教学脱离真实语言情境、师资保障力度不足等问题,有效拓展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5.
分组—协作教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结构 ,它是以组间学生同质、组内学生异质为基础的个别化教学形式 ,其目的是让各类学生发挥出自己的特长 ,并通过学生之间的直接交往 ,师生之间的间接交往 ,从而改善课堂的空间结构 ,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责任感 ,以达到预期教学目的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现代教学论认为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仅仅通过教师的传授及学生个体的主动学习是不够的 ,教学任务需要更多地依赖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互作用以及群体协商与对话等教学情境来实现。分组—协作教学正是针对这一目标所设定的课堂…  相似文献   

6.
"学习共同体"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倡导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师生关系。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构建一种合作学习的伙伴关系,师生平等对话,互动交往,互教互学,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课堂,作为学习共同体,实质上是把教师和学生从一种"客位"的生活状态转向一种"主位"的生活状态.课堂作为学习共同体应该具有: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学习系统的开放性、学习过程的有序性、成员行为的主体性、师生关系的和谐融洽等特点.课堂,就是教学主体通过交往和对话构成的一个学习共同体,是开展教学活动的舞台,是教师和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  相似文献   

8.
一、教学的交往性 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在这种双边的活动中,教学的交往性就显得尤为突出,而课堂正是师生交往的主渠道.一个和睦的班集体会让学生学会团结合作;一个友爱的环境会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如果课常生活是民主的,那么学生就会过民主的生活.师生在课堂这个场境中,通过交往形成"学习共同体",在这种共同体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彼此相互尊重而民主的对话,由此而构建出一个充满情感,洋溢自由的生活课堂.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初中"无活力"课堂的分析,提出在课堂中进行互动交往对话的必要性,并探索三个实践途径:与教科书对话,构建"活动性"课堂;与他人对话,构建"合作性"学习;与自己对话,构建"反思性"学习;以此来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  相似文献   

10.
课堂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场域,规约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质量。对话学习以平等对话为前提,以文化智力为依据,以工具性学习为必要构成,以创造意义为目标。课堂教学须秉承对话建构认知观念,倡导生成性思维,营造学习共同体,谋求对话理解的师生关系,以重建课堂文化,使课堂成为倾听学生声音的场域,促使学生智慧生成的场域,学会对话与交往的场域,关照学生生命养成的场域。  相似文献   

11.
对话式教学交互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旨在通过交流合作促进知识的建构。人们早在上世纪中期就将其思想应用于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开发了基于对话式教学交互的智能授导系统。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深入和在线教育形态的发展.在线的对话式教学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通过阐述对话式教学交互的内涵与特点.分析网络环境下教师一学生、学生一学生、学生一内容之间的交互过程,列举可用于对话式教学交互的在线工具。并以Oppia平台为例,具体设计了对话式在线教学交互的具体活动。  相似文献   

12.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合作学习"与"对话教学"先进理念并没有在现实的语文课堂中全面实现.在阅读教学中,更多的还是传统语文学习方式:"诵读感悟".其实,仔细分析,"诵读感悟"与"合作对话"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二者都是促使学生的自我认同、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其最终目的都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学生"诵读感悟",也需要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合作对话".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是二者有机鬲蛤、灵活运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合作性学习的互动过程经由"对话"而实现,对话是洞察其过程特征的重要窗口。文章概览教育心理学领域新近合作性学习研究(包括团队学习、同伴互动、小组学习等),从着眼互动过程出发,归纳出有关对话类型的描述与界定;对话行为的具体指标及相关分析框架等。为更好地理解相互促进与高效互动的学习过程或诊断合作低效与阻滞原因以及启示,同时为推动微观视角的过程探索以及为建构通用性对话分析框架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网络学习绩效的个别化交互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学习的不断深入,网络学习的低绩效问题逐渐显现,研究发现造成网络学习低绩效的根本原因是对网络教学交互的研究缺失。通过分析网络教学交互的特点和分类,以个别化交互为研究对象,从提供个别化学习材料入手,设计了一种个别化交互模型,为学习者与网络课程之间实现个性化互动。  相似文献   

15.
冯娟丽 《成才之路》2021,(11):80-81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教师要不断优化、更新教学方法,为学生构建高效的数学生态课堂,开展对话式教学。在数学生态课堂开展“对话式教学”有利于凸显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实现师生、生生间的良性互动,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主动性。文章探究数学生态课堂“对话式教学”的教学价值及可行性策略。  相似文献   

16.
论对话教学的交往性特征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教学起源于社会交往活动,没有对话就没有交往也就没有教学.对话教学的交往有效性程度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效.对话教学的交往性特征主要体现在教学交往主体具有参与性、民主性、合作性和理解性,教学活动具有互动性、创造性、互悦性和互惠性,教学组织的主体性具有个体异性和群体性,教学效果具有整体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保罗·弗莱雷是20世纪著名的教育家,其主要代表作《被压迫者教育学》被称之为被压迫者的教育圣经。弗莱雷结合自身长期的教育实践,针对传统灌输式教学的弊端,提出了对话教学思想,即倡导批判性思维、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提倡提问式教学、对话要结合自身经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当前终身学习的背景下,对话式教学对成人合作教学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M ischel个性系统理论,认知—情感主导英语教学模式在特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达成教学目标,坚持英语教学的实践性、功能性、探究性、创造性、意义建构性、情感性和合作性原则。通过创设以认知情感合一为主导的,结合教学实际分解出各具特色多样化的子模式群的英语教学模式,以期实现Ausbel的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即以教师为主导的“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优化组合,在现有条件下达到教学的最大可能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9.
大学英语“对话式”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话式课堂教学提倡平等、自由、互动和交流。本文通过对话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及交际理论来探讨对话式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的对话、教师和文本的对话、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学生和学生的对话。旨在同过这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大学英语的能力,提高教师授课效率。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语境中,话轮是构成教学对话的基本单位,话轮转换的规则显示了教学对话的互动是有着规律性的结构。教学对话中的互动结构是以相邻对为基础进行驱动的,“T反馈+提问—S回答”结构是教学互动中的经典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