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年前.我有幸参加“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活动为期四天.每天大概有七、八节观摩课程。所谓“千课万人”,按照我的理解就是千课荟萃、万人共享。众多教学名师云集此次活动.其场景用“一师一堂课、一课一人生”来形容毫不为过。在四天的学习中.我充分感受到每位名师的教学魅力.享受着他们或大气、或诗意、或激情、或朴实的教学盛宴。  相似文献   

2.
在美丽的杭州。在“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智慧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的现场。我有幸聆听了支玉恒老师执教的《最珍贵的东西》,感受到了他的“以读代讲”式教法,深深折服于他闲庭信步于课堂的那份举重若轻、收放自如。大道至简,整整两个课时,在支老师的课堂上没有眩目的课件、煽情的语言和刻意的表演,甚至于不提问题、不板书,但“读”却贯穿教学始终,  相似文献   

3.
学慧 《江西教育》2002,(23):17-18
个人简介:黄健如,1944年2月生,江西临川人,南昌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教学研究员,特级教师。曾荣获首届全国外语园丁奖、首届全国高中英语优质课决赛一等奖教师指导奖、陈香梅奖等30余种奖项。他提出并主持开展的《外语三维目标评价教学》课题研究实验项目,被定为国家教育部“两省一市”高中课改江西省外语学科主题课、南昌市教育科研“九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研究论文获全国首届外语教育科研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并由当时全国教育核心期刊《课程·教材·教法》刊登。  相似文献   

4.
方友波 《学周刊C版》2011,(7):111-111
今天,我讲《小英雄于连》一课,说句心里话,自己真的是连课都觉得没备好,只是心中有了一个大体的思路而已。在这节课的最后,我安排了小导游这样一个教学环节,依据我的设想,也就是找一个孩子当小导游,介绍一下于连铜像的来历就行了。谁知上课时却出现了另一种情况,进行完其他的环节,就要进入小导游这一环节了,我让孩子们自己准备准备,我就边观察孩子们边思考,这时,我想到了教师应参与学生当中,还应让学生多数参与。于是,我马上改变了自己的教学设想,自己也参与到其中,再找几个同学和自己一起当游客。孩子们准备好了,我对孩子们说:“谁愿意当小游客,一起与老师去布鲁塞尔旅游?”没想到,孩子们的小手举得高高的,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我选了几个小同学和我一起去游览,又选了一名小导游。表演开始了,我说了一句:“我们来到了美丽的布鲁塞尔。”一个小游客就指着于连的铜像课件对小导游说:“喂,他是谁?”这种情况可是我没想到的,这个孩子可真没礼貌。我对他说:“孩子,说话可要有礼貌呀。”可这孩子还是说:“喂,这是谁的塑像?”我正着急,小导游说话了:“你这个人这么没礼貌,我这里不欢迎你。”又一个小游客说了:“你好,小导游,这是谁的塑像?”小导游说:“他呀,叫于连。  相似文献   

5.
即将结束《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的教学时。我按照惯例让学生质疑问难。一只小手“欲举还体”。一脸的“矛盾”。表情极其困惑。我就请他起来,说说心中的疑问。他严肃地说:“老师,书上说‘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可我看了插图,这是一栋两层小楼,我数了数,大约有十几间房屋.而且房子周围环境优美。从外表看。比现在的别墅都漂亮、气派,我觉得那房子够大了,为什么说‘小了一点’呢?”  相似文献   

6.
编辑同志:小学语文第十册《冬晚》一课的结尾:“我坐上了车,一任他送我到任何地方去。”这句话里的“他”指代有点含糊。小车夫已“径自掉头去了”,为什么还会有“严酷而怀恨的眼光”?“冲到我面前”的那个车夫,于“我”并无爱憎,决不会有  相似文献   

7.
《二泉映月》一课中有这么一句:“小阿炳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懂事地点了点头。”课堂上有学生提问:“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学生中没有人做出反应,显然,他们对这个词不理解或一下子无法表达对这个词的理解。我是这样引领学生学习感悟“饱经风霜”一词的:师:你们觉得能用“饱经风霜”来形容我吗?  相似文献   

8.
“读”乃是语文学科最基本的,也是我国传统的教法和学法。 古往今来,多少人对于“读”作过肯定和推崇。我国历史上,对于求知求学,进私塾叫读书的,一读就是几年、十几年乃至终生读下去。古人诗圣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一千古名句几乎人所皆知。鲁迅先生更以切身经历来肯定,推崇“读”。他在谈到写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准备工作时说: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足见鲁迅先生对“读”的看重。今人,著名的作家叶文玲在一九八五年《中学生阅读》发表一篇散文《我的“长生果”》现已选登在中学课本第五册第九课。在写作上,强调“读”的重要。他说:“那是初中二年级时,我写了一篇800个字小小说《夫妻间的小风波》”。被刊登在县级报纸上,她深有体会地说:“假如不是读过几百部真正的小说,我决不可能写那800个字。”可见“读”的重要,可见“读”见成效。  相似文献   

9.
本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一年级上册。课是一首儿歌,语言简洁,生动形象,读起来朗朗上口,符合低年级小学生活泼的个性。通过“前、后、左、右”,描绘了影子与太阳光的关系;通过“小黑狗”、“好朋友”、“我走他也走”、“我拍手他也拍手”,描绘了影子和人形影不离的特点。生动的语言既让学生觉得学有兴趣,又形象地了解了有关影子的一些现象。识字与正确流利地朗读课、背诵课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有关影子的一些有趣现象,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是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中,教师先组织学生猜谜,激趣导人新课。然后学“子”字,教读“影子”及生活中带“子”字的词语,接下来揭示课题。在引导学生自己试读课,圈画、自学生字之后,展开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0.
起初我认为异步教学很难,毕竟我们接受传统教学已经有七年了,现在想要改变学习方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再说我们对异步教学很陌生,并没有接触过。可是经过几天的学习,我改变了自己原有的看法。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最主要的是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学。在课前、课上和课后,又有六个紧密相连的因素,分别是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改正错误——系统小结。这主要是让我们在课前自学时认真,课后及时复习。在课上自学时又有六个环环相扣的环节,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这六个环节是根据学生在课堂上…  相似文献   

11.
去年上学期的一天,我在一个班上生物课。当我正讲得起劲的时候,突然在听得津津有味的学生中,有一只高高举起的手,向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我们人有没有犬齿?”这突如其来的一问,让我方寸大乱,我只好黯然失色地望着全班学生。“没有。”随即我肯定地回答了他的问题。他怎么问这样一个问题?我暗自想。“老师,我们人是类人猿进化而来的,那么,人一定有犬齿。”他理直气壮地与我针锋相对。“对,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过。”突然,一个平时不大爱讲话的学生介入了我们的争论。“类人猿有犬齿,我们人一定有犬齿。”平时更文静的一女生红着脸从牙缝…  相似文献   

12.
一、变指责为呵护传统教学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权威” ,这些观念很大程度上给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造成了阻碍。我曾听过一节课《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师在课上提出了一个口答题 :“谁能说出几个比 4/ 9小的分数”。当学生答出比4 9小的分数有 3 / 9、2 9、1/ 9,教师感到很满意 ,并给予表扬。就在这时 ,一位男孩举手说 :“还有 1/ 10。”教师听后 ,先是一楞 ,然后口气生硬地说 :“这不是我们这节课要讲的内容 ,请坐下。”这样的镜头 ,在我们的教学中并不罕见 ,岂不知看似客气的一声“请坐下” ,有可能将孩子的创新意识扼杀在萌芽之中。…  相似文献   

13.
赵春 《师道》2007,(4):12-12
一位供职于某知名高校的教授,在教学之余兼任多家媒体的节目策划,并通过央视的某讲座类节目迅速走红,人气骤升。与其他走“影视路线”的同行一样,该教授走红之后,也开始奔赴全国各地“拉风”“走穴”,好不风光。平心而论,在电视上听这位教师的课,的确堪称一种视听享受,但看着这位教授的“业余生活”如此忙碌,我不由得替其担心起来。人的时间、精力是一个常数,如果教师把功夫都下在“诗外”,下在“兼职”“副业”上,那么他留给学生、留给课堂的时间和精力会有多少?  相似文献   

14.
王强 《师道》2011,(10):9-10
记得我上高中时,有位老师长得五大三粗。同学们望而生畏。新学期上第一节课进行自我介绍时,他说他姓“樊”,名“同军”,然后猛一转身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樊”字.提高嗓门特别强调说:不是吃饭的“饭”.同学们听后哈哈大笑。虽然长得“严肃”,但随后一年他上课时的风趣幽默,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很喜欢上他的课,教学成绩自然很好。  相似文献   

15.
播种诚信     
A老师执教《燕子》。课始,他对学生说:“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形象。今天课上谁渎得最棒、表现最好,我将选他到学校广播台当一回小播音员!”课上,学生发言争先恐后,朗读声情并茂,赢得了听课老师的“啧啧”称赞。  相似文献   

16.
周颖 《广西教育》2012,(17):37-38
在杭州举行的“‘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生态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来自江西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玲湘执教了四年级的古诗教学课《望天门山》,她在这节课中凸显出“字理为根,以读为本”的古诗教学特色。  相似文献   

17.
《100以内数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中第四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第一节课是“数数”。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一方面使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白“10个一是10,10个十是一百”,以便对计数单位“一(个)”、“十”、“百”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案例一:师:请同桌两人把你们的小棒混在一起,一人数出100根小棒,另一个看他嘴里数的与手中实际拿的小棒根数是否一致。开始。(同桌同学开始合作数数,我也开始了行间巡视,但却发现由于学生准…  相似文献   

18.
12月8—9日,浙江省第十二届“百课万人”(初中语文)创新教学观摩活动在杭州成功举办。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方展画教授在会议开幕式上介绍了“百课万人”活动的由来、理念与方式,特别强调了“百课万人”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颠覆,反映了“百课万人”在理念先行、突破陈规,引导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观、质量观方面所作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案例]教学“人教版”实验教材第3册的《小柳树和小枣树》。上课伊始,我一边写课题一边说:“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5课,读读课题,你发现了什么?”一位小男孩说:“小柳树的枝条绿绿的,老师用绿色的粉笔写。小枣树结出的枣子红红的,老师就用红色的粉笔写。”听了小男孩的回答,我表扬他不仅会观察还会思考,并趁机引导:“是呀,小柳树在春天里长出了绿绿的枝叶,小枣树在秋天里结出了红红的枣子。上节课小朋友们读了这个童话故事,你喜欢谁?喜欢他的哪些地方?”教室里一阵七嘴八舌之后,小手高高举起来了:生1:我喜欢小柳树细细的腰、绿绿的枝条,我觉得…  相似文献   

20.
孙伟 《小学自然教学》2012,(2):M0002-M0002
那天,我正满怀激情地讲述《动物·植物·人》一课,当讲到“许多生物正以每十分钟就灭绝一种的速度从地球上消失……然而人类却还在肆意捕杀动物”,并配合播放“被人类捕杀的海豹父母,小海豹眼睁睁地看着人类拖走它的父母的尸体,地上是长长的血迹延伸到远方”的幻灯片,也许是我讲得声情并茂,亦或是小海豹那种刺病人们心灵深处的哀求眼神,深深地触动了孩子们的心灵,学生沉浸在对人类“无耻”行径和小海豹命运的担忧中,哭声、叹息声、愤懑声交织在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