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笔者有幸观摩了“浙江省第四届小语阅读教学评比活动”,觉得《鸬鹚》一文的教学设计独具匠心(此文由绍兴钱清镇小金明东老师执教,获第一名),尤其是对文中“一抹”的理解,更是让人听后难以从脑海中“抹去”。现将有关教学片段介绍如下:一、辨析“一抹”,体会内涵1.这些列队的士兵,这些灰褐色的鸬鹚在等待一个什么命令?(引出“一抹”,请一位学生板书“一抹”二字,其他学生在自备本子上写两次,老师特别提醒“抹”字右边两横上长下短。)2.“一抹”是什么意思?生:“一抹”就是一搞。生:“一抹”就是某样东西在某样东西上摩…  相似文献   

2.
余老师提出的“主问题”教学研究的主张既是突破传统阅读教学程式的一种有效措施。更是建构整体阅读教学格局的一种教学策略。 怎样设计好教学的“主问题”呢?余老师不仅在理论上进行阐释,而且用大量的课例进行了实践。余老师的教学设计给我们的启示是:注重“主问题”设计角度的多元化,使阅读教学进入深层阅读的境界。[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第一课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常被忽视,老师们往往不知道第一课时该干什么?能干什么?即使是观摩课、评优课,也很少有人执教“第一课时”。理由是“第一课时”难以出彩!因此,“第一课时”成了被遗忘的角落,甚至出现了一些令人寻味的“第一课时现象”。具体表现为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4.
研究性阅读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研究探索的方式自主读书 ,主动地获取知识、能力 ,从而整体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研读”的主要课堂教学形式是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研读专题 ,依据课文以及已学知识和生活经验 ,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然后进行课堂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 ,教师运用“片言只语”适时进行课堂点拨。笔者以为 ,一个好的研读专题必须富有探究性 ,能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 ,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研读专题在设计时有以下四忌 :一忌目标单一研读专题是指在阅读教学中专供学生研究的题目。它是研读课堂的核心内容 ,教师依据这一专…  相似文献   

5.
一、吃透课标,研读教材 2006年6月,安徽省历史教研员徐贵亮老师让我开设一节教学研讨课,时间定在7月1日,课题指定为人教版选修6第七单元第2课“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对这个课题,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是历史课吗?是不是更像地理课、旅游课?”因为当时安徽尚未进入新课改。3天后我才拿到教材,又是一愣!整整8页,按常理来讲至少是两节课的分量,而徐贵亮老师要求我一节课必须上完,如果按照传统教学方法来处理,根本不切实际.怎么办?  相似文献   

6.
一、研读教材“阅读教学”的价值要靠教学实践来实现.而教学实践的第一步是研读教材.研读教材的工作实质上就是把教材的“原生态”转化为“教学态”.这对有的学科可能不太适用,而对语文学科来讲还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7.
卢谦 《教学随笔》2007,(10):46-47
笔者多次听过于永正老师的阅读教学课,每一次听于老师讲课总有不同的感受。学生在于老师课堂中如沐春风,不仅在自主探究中进入豁然开朗的境地,而且在精神上也能产生愉悦的感受。研读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案例,发现于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有语感、有情感、有美感,“语文味浓”。现撷取于永正课堂教学的几个片断,与大家共赏。[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自从实行新课程改革,我在教学上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口语交际”,同学和老师一样,现在该怎样上课?怎样的课才是一节成功的课?新课程的变化使我们老师有些不适应教学。甚至会对教学理念产生误解,这节课该怎么上?我是这样设计的:  相似文献   

9.
时下,林林总总的观摩课、公开课、比武课都把阅读教学第一课时作为教学内容的首选。然而。凡执教过此类课的老师都会有这样的困惑: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何定位才合理?教学内容如何选择才适度?  相似文献   

10.
一、现状:阅读教学“假象”中的“真相” 课改十余年,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从理论到实践操作层面,呈现出“蓬勃兴旺的变革新气象”。各种形式、各类专题的公开观摩展示活动,营造出了阅读教学“繁花似锦的现实美景”。但据多地调查情况反馈,随堂课(常态课)乃至比赛课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语文教学理论比较趋同,具体教学设计有套用模式的习惯。  相似文献   

11.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变色花”一课中第一环节“动手做”(教材第36页),其任务是做好一朵花。先用毛笔在“花瓣”上抹白醋,在“叶子”上抹碱水,再往纸花上喷一些紫甘蓝水,观察:纸花变成了什么颜色?  相似文献   

12.
与国外的母语阅读教学相比,笔一直感到我国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语课上的“读法”与实际生活、工作和求学的读法严重脱节,在这个问题上,必须思考两个问题:第一,知识的价值是什么?第二,什么知识最有价值?通过借鉴国外的阅读教学资料,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阅读教学的实质,进行“直接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3.
文章素养在语文素养中居于什么位置?中学生和语文教师应具备哪些文章素养?如何强化语文教育中的文章教学理念,纠正“语文课=语言课+文学课”的偏见?如何运用文章科技来引领学生提高读写能力?下面两篇文章从文章学理论和文章阅读教学的角度进行了研讨,可供老师们参考。  相似文献   

14.
李劲 《湖北教育》2023,(2):56-57
<正>荆州市沙市区教科院以行动研究为重点,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构建出“一书三段四课”名著阅读教学课程化模式。“一书”指名著阅读教学着眼于整本书阅读;“三段”指读前、读中、读后三个阶段;“四课”依次为激趣导读课、助读推进课、研读探究课、交流分享课。  相似文献   

15.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笔者现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6.
“阅读教学第一课时”到底该怎么上?细细回味近年来我所教、所听过的阅读教学第一课时(包括展示课、研讨课、参赛课),总觉得当前的阅读教学第一课时存在着许多教学不到位与越位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谭亚明 《江苏教育》2006,(9B):38-38
曾听过一堂美术公开课《鱼》,深有感触。 这是一堂为低年级学生准备的美术课。课的开始,老师以简短的录像让学生感受了一下海底的风光。“在海洋的深处,有许许多多奇怪的鱼,有很多都是我们没见过的……下面,老师来做个实验。”老师拿出一张白纸,开始随意地撕开、撕碎。长方形的纸。一会儿就成了一堆奇形怪状的碎纸片。他随手从中拿出一片,用水彩笔添了简单的两笔(鳃和眼睛),就成了一条鱼。孩子们都瞪大眼睛充满兴趣地看着老师完成这一切。老师向孩子们展示这条奇形怪状的小鱼:“这是什么?”孩子们回答:“鱼!”“可是为什么没有老师刚才给大家看的录像上的鱼那么漂亮呢?”“用什么办法可以让它更漂亮呢?”学生回答:“可以给鱼增添花纹。”“可以把你会的花纹画到黑板上来吗?最好跟别人的都不一样!”老师邀请学生上讲台自由画各种花纹。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从四年级起,要求学生给课文划分段落和概括段意。当前,在阅读教学和考查中,划分段落和概括段意普遍受到了重视,这是很可喜的。但在考试的时候,同学们都感到分段、概括段意很难。因此,得满分的只有几个“尖子”,大多数学生得分很少,有的甚至得零分。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是:在阅读教学中,老师指导学生分段、概括段意时,走了过场,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最近,发现有些四年级老师指导学生分段、概括段意的做法很好。 (一)上专题指导课,讲划分段落、概括段意的方法。在专题指导课上,有的老师给学生讲划分段落有三种方法: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特别是糕村的语文教学存在的弊端很多,尤其是阅读教学“抱得太死”、“嚼得太细”、“满堂灌”等弊端更是突出。使得如今的学生觉得学语文是越来越苦了,尤其是课文的阅读,选择的内容、方法、以及思考的问题都是在老师的控制下进行的,学生是在为老师读书,哪来的快乐可吉呢?但究竟应该如何进行阅读教学?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关于阅读教学的技巧。  相似文献   

20.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一株紫丁香》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歌。全文5小节 ,讲的是小朋友们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 ,表现了小朋友赞美老师、热爱老师的一片真情。在整篇课文的教学中 ,我选择好一个个问题的训练点 ,创设下一系列的问题梯度 ,让学生在问中感知与理解。一“问”课前出示问题一 :“课文里的小朋友是怎样表达他们对老师的爱的呢?”学生带着问题饶有兴趣地默读全文。修订版“大纲”指出 :“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里说的整体感知即是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感知课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