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阅读的过程应该伴随着高度活跃的思维活动,这就是"思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思考渗透到学生的整个阅读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拓展"思读"的内容,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通过开展相关活动,迁移运用课堂内学习的阅读技能等方法促进学生进行"思读",提高他们阅读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张相宁 《甘肃教育》2008,(11):21-21
质疑就是提出问题。从阅读心理学角度来说,学生在阅读时能够提出问题,这对于理解阅读内容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善于读书的人,一边读下去,一边自会提出一些问题或题目来,作为阅读的标志,辨识的头绪,或者初读时候提出一些,重读时候又提出一些。”另一位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也说过:“学问,学问,作学生要会问。”“质疑”是这样重要,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如何使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地质疑,如何不断地提高他们的质疑能力.使他们在学习中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一定要研究质疑的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3.
阅读对帮助学生积淀深厚语言文化知识和提高语言表达综合运用能力具有一定的正面推动作用。围绕自主默读质疑、认知协作探读、深情朗读等学习策略运用,利于指导学生在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的过程中丰富认知眼界和思维。突出阅读的多样化方法指导,便于学生在主动调整策略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深刻体验,促进知识技能有效内化。  相似文献   

4.
正阅读应该是学生享受文本知识底蕴与多元对话的过程,快乐阅读、互动探知、深度感悟、个性解读则应是其中的主线。将阅读转变为学生的主动阅读与快乐探知,对活化教学方式和增强学生感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悦读",让学生喜欢上语文,使得他们的审美体验更有深度、温度,从而促进健康发展。一、引导主动"自读"学生主动自读,拨动了他们的内在思维琴弦,为产生共鸣奠定坚实基础。如在《致橡树》的阅读指导中,我通过播放轻缓的音乐作为背景,建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读有所获呢?读有所疑,方能读有所思;读有所思,方能读有所得。因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但要鼓励学生质疑,而且还要善于抓住课文中那些富有创意的地方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相似文献   

6.
<正>初中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接触最多的教学模式就是读一读、写一写、默一默、抄一抄,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方法能增加学生的词汇积累,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但这个过程最缺的就是想一想,教师往往会问学生一些问题,引导他们向深层思考。但传统教学却很少让学生主动去质疑,质疑就是由学生自己去提问,由以往的被动问答变成主动设问,使思维在自由绽放火花。课外阅读给学生一个通过英语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他们能在阅读中提升自己的精神觉悟,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拓展自己运用英语的能力,能力的重中之重就是质疑能力。学然后知不足,读然后会生疑。教师要通  相似文献   

7.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理性的、主动的、反思性的思维,是避免学生盲从轻信、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思维方式。文本细读是立足文本内部逻辑关系和深层次文化内涵,针对具体问题引领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质疑的阅读方法。该方法通过细析关键词句、细品留白、细读矛盾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文本细读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在引导学生明辨文体特征、关注文本独特价值、培养质疑与反思意识方面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8.
正学源于疑,质疑问难是思维的开始,多思善问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具体表现。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能够在阅读中质疑并自己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质疑教学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学习效果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肯定学生的质疑,让他们感受其中的乐趣。对于学生最初提出  相似文献   

9.
质疑是创新的起点,一切科学发现都是从疑问开始的。质疑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最有效的途径。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教师允许并鼓励学生产生好奇感,提出新问题,对司空见惯的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学生的好奇心就会得到促进和发展。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善于设疑,还要让学生会问、会质疑,这样使学生读有所思、思中生疑、疑中求解,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从而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极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课前自学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和认真阅读习惯的重要步骤,它可以调动学生知识储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自学一部分新知识,并产生较强的求知欲望,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提高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前自学以学生自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自得,发现问题主动质疑,把读的过程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导致了阅读水平的不同,从而产生了不同的阅读效果。因此,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充分地读,可以开启学生的思维。  相似文献   

11.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就要为学生创造条件,积极鼓励和引导,让学生的个性化在阅读中飞扬。一、通过鼓励质疑,激起个性化阅读兴趣通过质疑,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产生学习兴趣,无论是课始预习性质疑、课中深入学习质疑,还是课后回顾延伸性质疑,教师都要因势利导,激起他们阅读的欲望和兴趣。例如,《别饿坏了那匹马》一文中有这样的结尾:我点了点头,使劲忍着,没让眼泪掉下来。当学完课文时,班中有位同学站  相似文献   

12.
学贵有疑,质疑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阅读文本时,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正是其自主探究,参与课堂学习积极性的表现,教师以学生的质疑为契机引导释疑,让他们在探究答案过程中主动思考,加深问题认识,提高理解能力,学习自然会富有实效。  相似文献   

13.
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然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善于提出问题或发现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在质疑状态下,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强,他们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的兴趣高、效率也高。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这是值得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善于提出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与主动探求知识的生动表现。在质疑状态下的学生为取之所需,求知欲强,学习效率才会高。那么,如何训练学生的质疑能力呢?一、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教师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可通过设置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疑难,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悬念,使思维处于高度自觉和主动的地位。在教学《蚂蚁和蝈蝈》一文时,首先出现了冬天蚂蚁安  相似文献   

15.
质疑能力是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能力,"学而有疑、学而生疑"是获取真知的先决条件,因此,需要从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其能够主动探索和挖掘事物本质,不断充实和武装自己的头脑.特别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助于其创造创新思维的养成.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提炼出阅读文本中的核心思想与发展脉络,进而促进阅读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堂教学应以一个"读"字贯穿始终。我们应确立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读书的目标明确,掌握阅读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读中质疑,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促进学生读悟结合。这样就能使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7.
阅读是一种心智活动。在阅读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疑问,提出质疑是学生理解与内化的开始,从而促进阅读的深入进行。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学生正确质疑的基础上的。因此,质疑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石。本文围绕如何在阅读中提出质疑而展开论述,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8.
我们要在课堂教育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质疑创新精神,这样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升和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一、课前质疑,激发兴趣学生由疑而问,本身就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在进入师生课堂学习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所学的课文自主质疑,培养他们主动质疑的精神。我们不必要求学生提出多么切合文本主题的问题,只需要他们去发现、去思考,在读书中提出自己的疑惑,以激发他们研读文本的兴趣即可。例如:我了解作者吗?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  相似文献   

19.
阅读能力是中学生获取知识的最基本能力,它不仅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而且是学好其他各门功课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精神是阅读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环节与手段。"疑"是思维的发动机。学生质疑、解疑的过程其实就是主动、积极地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以读促写是发展学生写作思维的重要方式。阅读与写作有着密切联系,阅读文本为学生写作思维提供丰富资源。不同类型的文本思维侧重点不同,教师可以通过不同文体的教学训练发展学生的写作思维:在诗歌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感受描绘想象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在议论性文本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模仿文本逻辑、搭建质疑支架、挖掘辩证观念,从而促进学生逻辑思维、批判思维、辩证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