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组“成长的故事”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作家肖复兴回忆叶圣陶老先生的一则回忆录,讲述了叶老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达了“我”对叶老无限的崇敬与怀念。  相似文献   

2.
当前,语文教学界普遍重视在阅读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我在指导学生阅读第九册语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时,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看、听而知形象。你们见过爬山虎吗?我问学生,并出示一棵爬山虎实物。接着播放叶圣陶和肖复兴在一起及两人亲切握手的彩色投影,叶圣陶那魁梧的身躯、慈祥的脸庞映入学生的眼前,他走到肖复兴跟前,则伸出大手紧紧握住肖复兴的手,一股暖流乐心怀。背景则是翠色欲流的爬山虎。再放范读课文的录音,学生既感受描写爬山虎的语言音律之美,又感受肖复兴和叶圣陶在一起的幸福情形。为了让学生…  相似文献   

3.
孙莹  康静涵 《小学语文》2008,(12):29-32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相似文献   

4.
<正>"这一篇"指的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组教材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中的第二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原文题目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怀念叶圣陶先生》。课文主要回忆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  相似文献   

5.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文主要讲了:中年作家肖复兴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修改他的一篇作文的事,体现了叶圣陶先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及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感激之情。笔者在与学生共同学习此文之后,在敬佩叶圣陶先生的同时,也深深打动了自己。因此,在指导学生写完此单元习作后,我运用叶圣陶先生修改作文的方法,花费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将全班所有的习作都进行了修改。在修改习作的过程中,把我认为学生习作中用得不准确的词改准确,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把长句断成短句;删去重复啰嗦的词句;增添一些词句;等等,甚至将有的习作从头到尾都加以修改。  相似文献   

6.
教材: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二册。设计理念:《向往奥运》本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肖复兴通过描述自己采访巴塞罗那奥运会  相似文献   

7.
编辑同志: 新编统一教材初一课文《古代英雄的石像》到底是寓言还是童话? 课文“学习重点”之二明确要求我们重点理解“寓言的寓意”,由此,不容置疑,本文应是一则寓言。但是,一读课文,它又符合童话的特点,根据课后练习第五题,编者的意图又是把它当作童话来处理的。课文注解注明本文“避自《叶圣陶童话选》,1929年作”。把课文当作童话来处理,不仅是有道理的,而且是有根据的。对于一篇课文,竟有两种自相矛盾的提法,引起了同学中的混乱。大家说:“难道寓言和童话是同一种体裁,一码事吗?不会的”。“这是一篇童话,在这里作为寓言来处理,很不科学”。“难道在提法上有错吗?我  相似文献   

8.
叶圣陶先生说:“教学生阅读,要把课文分段,无非要学生辨明这个先后次第。”这里的“先后次第”,显然是指文章本身所体现出来的作者的思路。这是读书方法的一条重要理论。文章的思路,就是作者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教师先出示两道思考题:(1)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2)将“叶老改文”的部分放到“叶老请肖复兴做客”的内容之后写可以吗?为什么?通过讨论,学生明确:文章记叙了叶老改文后请肖复兴做客的经过,因为帮肖复兴改文,叶老才了解肖复兴,“改文”是“请客”的原因,二者顺序不可调换。指导学生精读课文。教师着重在两处地方点拔:(1)文中几次写到爬山虎?作者为什么多次写到爬山虎?(2)“在我的眼前,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一句该如何朗读?通过读读、议议,学生明确:爬山虎象征着叶老的人品,体…  相似文献   

10.
一、理清线索 ,初悟情感  叶圣陶先生说 :“大凡读一篇文章 ,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 ,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 ,理解才透彻。”修订版大纲中明确指出 :“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 ,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揣摩文章的思路和表达方法。”《荔枝》一文以荔枝为线索写了母子间的几件事 ,字里行间渗透着殷殷亲情。要体会到这种情感 ,首先需要整体感知课文。但这种整体感知并不是教师的讲解或牵引 ,因为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读能力 ,教师只要敢于放手 ,学生就会在自读自悟中获得整体感受。可在自学要求中明确提…  相似文献   

11.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中,作家肖复兴回忆了1963年他读初三时,叶圣陶先生给他修改作文并邀他去家中作客的事。该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学习叶圣陶先生为人真诚平和、为文一丝不苟的品德;学会修改文章的方法。针对本文篇幅较长、语言含蓄等特点,可作如下设计。一、速读树标,分类归纳本册前一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速读能力。本文篇幅较长,教学时不宜采取逐段讲解的方法。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让学生速读课文,提出问题,树立目标。如,为什么课文标题要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文中“我好…  相似文献   

12.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教语文,无非是引导学生练习看书作文的本领,须反复玩味课文,由字句章节而通观全篇。作者的思路、文章的脉落,都宜求之于本文,不宜舍本文而他求。”叶老这里说的“反复玩味课文”,就是要多读课文。但是,语文教学中常看到这样几种现象:  相似文献   

13.
据腾讯网消息,针对目前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主编的老开明国语课本深受中小学师生喜爱的现象,叶圣陶先生的孙女叶小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叶小沫称,这套《老开明国语读本》,让她想起了上个世纪30年代的开明书店,想起了开创开明书店的那些  相似文献   

14.
朱绍禹先生说:“给课文作注,要注得准确无误,就要求编者是造诣深厚的语文学家;注得适应教学需要,就要求是精通语文教学规律的语文教育家;课文内容涉及百科知识,又要求编者是个杂家。”应该说,我国语文教科书中的注释内容准确,安排严密,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综观我国以往语文教科书的注解,在“授知”方面内容不可谓不丰富,有题目解释、作者作品介绍、字词音义的注释,还有典故的介绍等等;在“助读”方面,主要采取两种形式,第一种也是较多的一种是在课文的“预习提示”或“单元导语”中给出,第二种是对课文采用加注加评的方法。这样的注释,离真正…  相似文献   

15.
叶圣陶老先生给肖复兴的《一幅画像》写下这样的评语:“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叶老的评语只有短短两句话,但内涵丰富。  相似文献   

16.
“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上面这段文字,是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所作的《一幅画像》(见小学语文课本第9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这篇文章写的评语。  相似文献   

17.
《内蒙访古》课文前“预习提示”有以下一段话:“预习时要抓住本文夹叙夹议的特点。文中记叙的成份多,议论的成分少……”根据这段话,可以理解编者对本文表达方式的两点基本看法:一是夹叙夹议;二是记叙为主,议论为次。然而,课文后面所编“思考和练习”第三题中又有这么一段话:“全文引用文献资料计十余次。引用的资料虽多但无堆积繁琐之感,反而觉得恰到好处,使作者阐发的感想、看法更有说服力,大大丰富了读者的历史知识。作者这些引用可分两大类:一类是用文献资料来佐证个人见解;一类是用考古资料来实证个人看法。”既然是“引用  相似文献   

18.
文从字顺     
课堂回放 师:同学们知道这两个人吗? (屏显图片) 生:叶圣陶是著名教育家、文学家.我们刚刚学过张中行写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我从这篇文章中进一步了解了叶圣陶先生.肖复兴是一位作家,我读过他写的几篇文章. 师:看来你很喜爱阅读.叶圣陶和肖复兴,年龄相差47岁,却因为一件事而结缘,你能猜到是什么事情吗?  相似文献   

19.
一篇文章的教读,既要体现编者的意图、作者的写作主旨及大纲对学生的要求,又要适合学生读解的心理。长期以来,作为教师,往往是将该篇课文的中心、作者的主旨介绍给学生。而学生呢,又洗耳恭听,接受老师的这种教诲,“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不敢从别的角度去考虑)。表面上看,学生掌握了该课文,理解了该课文的意思,但实际却很少有同学拿到另外一篇从未讲解过的课文阅读后,能够说出该文章的主旨。高考的阅读题,同学们需要自己去理解、分析该篇以前未见过的文章,往往得分率最低,就是这个原因。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  相似文献   

20.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版)中,编者用“语文教学二十韵”(7页)代作者自序。在“二十韵”里,叶圣陶先生以朴实、平易的语言,述说自己的情怀,阐明语文教学的真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