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过程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一旦学生的思维启动了,探究意识就强烈,会把问题引向深入。在导入新知时,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如学习“圆面积的计算”这一课时,教师可出示;用一根绳子把羊拴到草地中的木桩上,演示羊边吃草边走。然后问学生:“看着这幅图你想提什么问题?”学生争相提出:羊走了一圈用多长?羊最多能吃到多少草?羊能吃到草的最大面积是多少?等等,虽然这节课无法一一解决这些问题,但学生通过积极思维,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学习起来也就特别有趣,特别有劲。又如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  相似文献   

2.
设计教的活动,教师已驾轻就熟;设计学的活动,仍然是一个难点。而教学设计的至关紧要点是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本文想就这个问题与老师们商讨。问个没完,好吗?我们先来看一个典型课例。有位教师上《普罗米修斯》一课,一课时从头至尾提了37个问题①。起始阶段了解课文脉络,教师提了以下9问:1.课文都讲了哪些人物?  相似文献   

3.
日前,观摩践行"研究性学习"方式的阅读教学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敢问、敢说、敢辩,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整个教学过程大致分成了四个部分:一是自主阅读,提出问题;二是合作学习,讨论问题;三是班级交流,解决问题;四是再读课文,探究新问题。对这种研究性学习模式,听课教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它确实能较好地提  相似文献   

4.
所谓"问题式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进行知识建构和价值认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的基石。一个学生若能不断地提  相似文献   

5.
余耀清 《中国教师》2011,(17):38-39
<正>研究性学习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革命。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参与者至少应具备以下四种意识。一、问题意识我国传统的教育心态决定了"学会"比"会学"更受欢迎。"学会"的目的是考试,"会学"的目的是发展。以我国和以色列为例。我国的家长常常这样问孩子:"老师又向你提问了吗?"孩子说:"提了。"家长又问:"你的答案和书上写的完全一样吗?"孩子说:"完全  相似文献   

6.
正兴趣是学习的驱动力。在赞可夫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让学生获得更高的分数要重要得多。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来说,问与学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注重教学问题的设计,必须在如何提问上下工夫、动脑筋。如果教师所提问题恰当,前后联系,则会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的思维能力也会得以促进;相反,如果问题设计不合理,则会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甚至会使他们的思维变得懒惰。  相似文献   

7.
最近在课堂上与学生讨论学习问题,每每提到"兴趣"这个话题,我都会问学生一个问题:"你们做什么时感到最幸福?"我本以为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肯定会体验到幸福,但学生给的答案却是"没有作业,放假,不上课,睡觉……"好像只有不用学习才会感到很幸福.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强大动力在于学习兴趣,古今中外,凡有伟大成就的人无不对自己的事业满怀热爱.而目前绝大多数学生对学习都充满了厌倦,却又因为学习和自己的未来息息相关而不得不坚持学习.有学者调查发现,被调查的小学生中只有2%不喜欢学习;初中生中有45%不喜欢学习;高中生中有38%不喜欢学习,而在喜欢学习的高中生中,大部分原因是迫于责任.  相似文献   

8.
“一问”:什么时候,需要组织合作学习?一是当问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相互启发时。二是当意见相左且有争辩必要时。当学生对某个问题有不同看法时,教师可不加评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争议,最后这个问题往往会在学生的自我探索中迎刃而解。三是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举手如林时。这时教师不能满足每一位学生发言的需要,可以让学生相互说说,满足其倾诉的欲望。“二问”:小组讨论前,学生独立思考了吗?教师一出示思考题,就要求学生展开小组讨论。这样,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匆忙讨论,一方面使得讨论因学生思考不够成熟而流于肤浅;另一方面,那些思维…  相似文献   

9.
兴趣是学习的驱动力。在赞可夫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让学生获得更高的分数要重要得多。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来说.问与学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注重教学问题的设计.必须在如何提问上下工夫、动脑筋。如果教师所提问题恰当,前后联系,则会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的思维能力也会得以促进;相反,如果问题设计不合理.则会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甚至会使他们的思维变得懒惰。如在《老人与海》的教学中提出诸如文章是何种体裁、作者是谁等等.就属于无效提问.  相似文献   

10.
学生的主动提问能力是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表现为学生敢问、乐问、会问、善问和多问的良好学习习惯。它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自主性。表现为学生针对教材知识和社会实际,通过自学、讨论、思考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呈现出强烈的学习主体性特质。二是能动性。表现为学生能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习从  相似文献   

11.
凭学生的作业或考试成绩,能否来判断他们是否学会了?这样一来就太晚了,毕竟课已经教过了。而检查学生是否理解了所学的内容更重要,教师在课堂上要监督学生的学习。如何在课堂上及时地检查学生们是否理解了所教的内容呢?要通过提问题掌握学生上课时是否在学教师教的内容,要问具体的问题,不要问:你们  相似文献   

12.
思维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从问题开始,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的提出和知识的掌握是紧密联系的,如果没有了问题,学习过程也将停止。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同样的问题,这样问,学生会"一头雾水",而那样问,学生却会"柳暗花明";这样问,或许是"一潭死水,微波不现"。而那样问,就可能出现"一石激起千层浪"。既然"问"如此重要,教者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重"问"的艺术,  相似文献   

13.
论课堂学习情绪的微观调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人的情绪极性 (正或负 )、情绪水平 (强或弱 )以及情感体验的丰富性 ,对其认知操作活动具有调节作用。课堂学习情绪微观调控的涵义是 :教师通过操纵各种教学变量 ,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 ,引发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引导学生进入积极的思考 (学习 )状态。这里的“微观”调控 ,是相对于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等“宏观”措施而言的 ,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的调控措施。一、学习情绪微观调控的必要性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 ,当教师讲完一个问题之后问学生 :“刚才老师讲的是什么问题 ?”往往会有部分学生不知老师讲了什么 ;当…  相似文献   

14.
很多关心孩子学习成绩的家长给教师反映了很多问题,如作业速度慢、花费时间多;总是贪玩、对学习不感兴趣.要被逼着才会认真学习;总是出错,考试成绩没有提高等等。这些看似是学生的问题.其实也从侧面给我们教师提了醒.我们在教知识的同时是否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了呢?我认为,之所以学生出现各种各样的学习问题.导致学习效率低下.说明了学生学习活动有不妥的地方.或是教师的教学没有引领学生的学习。只有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语文学习的活动中.才能让学习状况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曾说过:"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让学生敢于提问题、学会提问题、善于提问题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都有益处.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谢琛一 《学语文》2009,(2):13-14
随着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全面实施,探究式学习方式与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一样,成了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而被称为“问题导向式”探究学习以其灵活性、发展性、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正焕发出勃勃生机。而对于现代中学生而言,能不能记住所学的知识已经不是衡量一个人学习能力的唯一标准了.能否发现问题是否会问问题。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的是否有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而且敢于问问题也是一个人进取精神的表现。对于学生做学问而言,如果“学”占了百分之五十的话,那么另外百分之五十就是“问”。陶行知说:“做学问就是要学要问。光学不问,只做到一半,光问不学,也只是一半。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俗话说:"学问学问,边学边问."可见"问"在求知中的重要性.刘开在《问说》中道:"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当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而且人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习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且牢固.而高中数学是逻辑性、抽象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再加上很多教师不够完善的教学活动,这使很多学生会感到数学是一门枯燥不易学  相似文献   

18.
正小林是我校高二年级一名学困生,在学校的"帮扶结对子"活动中,小林等5名学生成为我的帮扶对象。怎样才能让他们走出学困并且提高生物学成绩呢?我制订的帮扶计划是:寻找问题——分析原因——制订措施——实施帮扶——总结回顾。为了查清造成他们学习困难的原因。我与小林开始了这样的对话:师:请谈谈你目前的学习状态,好吗?生: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考试成绩常常最后,我已没了信心。……师:你主动跟老师问过问题么?你觉得你对提问题的能力怎样?生:我是差生,老师对我的关注很少,我也不敢问问题,怕自己问不好;也不想问,反正都不会;也不会问,不知自己  相似文献   

19.
薛纪备 《快乐阅读》2011,(12):66-67
让学生多问、善问,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引导、培养和不断训练。放手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比通过被动的回答问题,更能催发学生创造力的萌芽。只有让学生做提问的主人,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才会更浓厚,学习责任感也才会更强,思维潜能才能得以尽情释放。  相似文献   

20.
方经纶 《物理教师》2011,(10):35-36
质疑是探究学习的一种方式.学生有疑而问,由问而思,有利于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相反,如果提不出问题,说明学生的学习过程还不够深入,学习能力还不强.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通过新知识学习,带着更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