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争吵》是九年义务教材第八册新入选的一篇课文,课文赞颂了人与人之间宽容、友爱的良好品质。文中当“我”故意碰了克莱谛,使他的本子也弄脏时,“他说着举起手来”。他究竟想干什么呢?有些教师认为,从全文所表达的中心看,从下文对克莱谛人物形象的描写看,他是个善良、待人宽容、与人友爱的人,  相似文献   

2.
一、复习引入1 我们继续学习(生齐读课题 :争吵)。2 谁和谁争吵?(板书 :克莱谛、“我”)3 为什么争吵?能用一个简单的句子说说吗?(板书 :无心犯错、存心报复)4 争吵以后 ,“我”和克莱谛各有怎样的表现呢?请孩子们翻书自学5~13自然段 ,根据你的喜好选择其中一个人的表现 ,用笔把它勾画出来。有不清楚的 ,同桌可以商量一下。二、学习(一)(汇报)读读你勾出的句子。有没有补充或不同意见?(二)下面我们分组读读你们找出的这些句子?看看你读懂了什么?(学生根据刚才自己的选择进行跨组学习)(三)(汇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生自由发言 ,教师根据学生…  相似文献   

3.
《争吵》教学设计□凤城市城东小学宫国傲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记叙了“我(安利柯)”和克莱谛的争吵及其起因,并通过一系列心理描写,具体反映了发生争吵后“我”的后悔心情,最后克莱谛主动原谅“我”的过错以及父亲对“我”的严厉批评,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学会...  相似文献   

4.
《争吵》这篇课文选自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日记体小说《爱的教育》。课文围绕“找”和克莱谛之间因为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一事,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互相谅解、彼此宽容。因为课文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时应注意立足学生生活,以促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咬文嚼字     
"挨"当何解人教版三下《争吵》中有一句话:"终于挨到了放学。"其中"挨"是什么意思?《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解释为"拖延",我认为此解值得商榷。课文里讲,"我"与克莱谛吵架后,觉得不安、后悔,后悔自己骂了克莱谛,觉得不应该做对不起他的事,心里很想向克莱谛承认错误,又觉得太丢人,心里暗暗说向他认错,可嘴里又说不出请他原谅……因为心里有  相似文献   

6.
有些课文的题目,看起来似乎一般,但如果细细地加以品味的话,却可以领悟出深刻的旨意来。在总结《钻石》(小语八册)这篇课文时,我问学生:“为什么课文要取‘钻石’为题?”有的学生回答:“因为课文写的是这位姑娘把拾到的一  相似文献   

7.
理线索析重点明道理──《争吵》教学设想杨红雨一、理清线索,掌握主要内容课文篇幅较长,首先可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带着有利于抓住主要内容的问题自读课文:“我”和克莱谛为什么争吵?(1一4节)争吵后两人各有什么表现?(5一8节)争吵怎么解除的?(9一13节...  相似文献   

8.
正《争吵》这篇课文选自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日记体小说《爱的教育》。课文围绕"我"和克莱谛之间因为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一事,告诉我们朋  相似文献   

9.
《争吵》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了“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这件事,重点讲了“我”的心理变化,以及“我”对整个事件的感受,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彼此宽容。初读《争吵》,就觉得这是一篇很容易走进学生心里的文章,仿佛一位明白事理又爱面子的小男生在述说着所有孩子都经历过的,发生在身边的事。因此认为学生非常好理解,  相似文献   

10.
《争吵》是“九义”教材第八册新入选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写“我”和克莱谛发生争吵的事,说明了同学之间要多作自我批评,互相谅解,才能增进友谊.本文的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教学时既要引导学生理解内容,又要突出训练,使学文和做人统一起来,使语文训练扎扎实实地为提高民族素质服务.  相似文献   

11.
《争吵》一文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期的小说,课文讲“我”在上课时和好朋友克莱谛发生争吵后各自的表现的描述以及“我”的矛盾心理的刻画,反映了克莱谛得理让人和知错就改的优良品质。 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读懂课文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是本组教材训练的重点,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里父亲的话的意思,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品质的教育是教学本文的难点。  相似文献   

12.
教学实录[借题质疑,概括内容]师:(板书课题)读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生:谁和谁争吵?生:他们为什么争吵?生:争吵后的结果怎样?生:课文写了克莱谛不小心碰坏了我的本子,我想报复他,也碰坏了他的本子,这样我们俩就吵起来了,后来"我"和克莱谛和好厂。师:这种方法就叫按问题抓住课文主要内容。[讲读第一段]师:在学习第一段时,老师会教给你们一种读书方法,分三步学习,请注意是分哪三步学习的。(稍停顿)第一步:谁能说说第一段的段意是什么,然后用一个字概括?生:第一段主要写克莱谛不小心碰坏了'哦"的本子,"我"为了报复…  相似文献   

13.
这样"钻"     
[案例]语文课上,我们正在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这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文章,学生学得兴趣盎然。突然,一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钻’写得好,因为它把小草写活了。”听了该生的发言,我习惯性地问了一句:为什么说一个‘钻’字就把小草写活了?钻’还可以用哪些字来代替?”话音刚落,学生纷纷发言:生1:长。生2:冒。生3:顶。……我又习惯性地问了一句“:作者为什么用‘钻’,而不用‘长‘’冒’‘顶’等其他的字?”(学生沉思片刻)生1:用上“钻”字,就是把小草当作人来写,把小草写活了。生2:可我觉得用上“冒“”顶”,也是…  相似文献   

14.
(一)“鲸”字妙解学习《鲸》这篇课文时(课前曾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我刚写上课题,孩子们就针对“鲸”的字形提出了自己的创见。一个孩子说:“老师,我认为‘鲸’实际上是一个错字,因为通过预习我们都知道鲸是一种哺乳动物,不是鱼,怎么能写成鱼字旁呢?”另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我想是因为以前科技不发达,人们对鲸有着错误认识,以为鲸是鱼,把‘鲸’写成了鱼字旁,现在科技发达了,人们知道了‘鲸’是哺乳动物,就应该把鱼字旁改写成反犬旁。”又有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我认为‘鲸’不是错字,不应该改。因为‘鲸’是形声字,右边的‘…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我听一位年轻教师讲授《香山红叶》,他在总结课文时说:“作者是以香山红叶来比喻老向导人老心红……”此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提出疑问:“既然用红叶来比喻老向导,为什么要写红叶是‘半黄半红’、‘伤了水,红得又不透’呢?”这位教师先是愣了一下,然后回答说:“比喻嘛,哪能样样相同呢?”听了这回答,那学生似乎不很满意。这倒引起我对那学生所提问题发生了兴趣。课后,我再读课文,细加揣摩,觉得那学生提的问题,确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今写出我之拙见,供大家商榷。《香山红叶》一文是否用“红叶”来比喻“老向导”的呢?是的。课文最后一段:  相似文献   

16.
在教学《小木船》这篇课文时,我布置学生自己预习,然后让学生们质疑。预习后,一个学生举手发问:“课文中‘小木船在地上,摔坏掉了’的‘摔’字和我在画书上看到的‘甩手榴弹的‘甩’字不同,是不是书上用错了?”另外一个学生说:“不是用错了,我看‘摔坏’的‘摔’与‘甩手  相似文献   

17.
通过质疑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质疑毕竟是手段 ,解疑才是目的。因此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 ,自己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自能解疑呢 ?一、引发争论 ,解决疑问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争论 ,在学辩中得出结论。如教《草船借箭》一文时 ,有一位学生提出 :“读了课文 ,我认为 10万支箭应该是诸葛亮用计骗来的 ,为什么题目偏用‘借’字 ?”这个问题挺有见地 ,我趁机引导 :“是啊 ,题目为什么要说‘借’呢 ?题目出错了吗 ?现在老师请同意‘…  相似文献   

18.
《苦抽》这篇讲读课文的训练目标是指导学生掌握边读边想的读书方法二我在教学中抓住重点句段让学生仔细品味,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分五步展开:第一步:检查自学情况,鼓励学生质疑。在认真自学的基础上,学生的提问十分踊跃,提出了一些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伯父’为什么要买下一筐苦抽,还要送给‘小姑娘’100元钱?”、“苦袖子为什么会变甜?”、“‘那一袋苦抽,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是什么意思?”等等。第二步:学习第一部分,作出精要的点拨。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讨论:“伯父”离开家乡多少年了?“思抽病…  相似文献   

19.
——“‘读~好书’与‘读好~书’有区别吗?” 学生愕然. ——“再听一遍——‘读~好书’与‘读好~书’有区别吗?” 学生静默.随即恍然大悟地、兴奋地回答: ——“有,有,当然有!” 进而开始七嘴八舌地说出自己的见解. 这是我在教学《忆读书》第二课时的一个导读设计,这是整个初中学习的第一篇课文,这是引领学生跨上语文学习新台阶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堂课.  相似文献   

20.
遭遇尴尬     
学习《少年闰土》一课时,在学生汇报课文主要讲了有关闰土的哪几件事时,随即板书,当“拣贝壳”的“拣”字出现在黑板上时,下面同时出现了几个声音:“老师,‘拣’字写错了!”当时我脸一红,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不小的错误。但我并没有因这几个学生给我带来尴尬而生气,也没有将错字简单地一改了之,而是问那几个同学:“能不能告诉老师这个字为什么用错了?”其中一个学生一脸得意的神情,站了起来,显得有些激动,说:“我们原先学过,‘拣’字有‘挑选’的意思,而‘捡’表示把东西捡起来,课文中说在海边‘捡贝壳’,所以应用‘捡’字。”我点头微笑,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