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幼儿教育是没有固定格式的,我觉得,教师在每一课、每一项活动中都必须随机应变,灵活掌握,必要时也不妨搞点“即兴创作”。幼儿很喜欢听故事,教师可以针对幼儿中出现的某些现象,即兴编成故事,并加以发挥,讲给孩子们听,他们会非常感兴趣,而且容易接受,其教育效果甚至超过一些书本上的作品,因为故事里说的是孩子们最熟悉的、有过亲身体验的事。可以说,“即兴创作”的教育能捕捉  相似文献   

2.
有的文章空灵飘逸,文字机敏,读起来如饮琼浆,这当然好,不过这很需要功力。有的文章则很平实,没有跌宕的情节,也没有出人意料的包袱,平铺直叙,实实在在,却能抓住一个视点,同样让读者感动,这也是需要功力的。《冰淇淋的眼泪》这个题目,一开始就给人一种童话的感觉,因为作者是写教师和孩子。用孩子的感受来写教师,作者首先就抓住了这样一个视点。文章的主体是教师。教师不甘于县城学校平平淡淡的生活,教师渴望激情与精彩,于是申请到西部支教。而西部的条件很苦,工作也很累,教师又想知难而退。这么叙述很平,文字不多,却把这个教师的形象刻画得很…  相似文献   

3.
一节语文公开课上,教师要求一名学生表演童话故事中的小猪贪吃的样子。这名学生的座位在前排,他跟平时回答提问一样,面对讲台上的老师表演了一番。然后,老师说:“扮得真好。表扬他。”全体学生很有节奏地边拍掌边说:“棒。棒。你真棒。”这掌声如同队列训练时的脚步声,整齐划一,但不带一丝儿热情;这喝彩声如同小和尚念经,嗓门不小,却没有一丝儿色彩。孩子们脸上的笑容,生硬而不自然。为什么明明不知道那个同学扮演得如何,老师说“好”,学生还跟着喊“棒”?老师表扬,学生就跟着鼓掌?他们的小脸蛋上明明写满了异议,为什么没有人发问?孩子们心…  相似文献   

4.
每次和家长面谈 ,话题总离不开学生的学习、生活 ,从众多的家长那里 ,我了解到大多数的小学生 ,在家里每当做事情与家长主张不一致时 ,常常拿老师 ,拿从书本里学到的知识作为反驳的依据。如 :“书本上是这么写的。”“老师是这么说的。”“老师是这么做的。”一两句话把家长说得哑口无言。这也许是我们老师的为人师表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学生 ,也许是书本里的条条框框烙印在孩子们的脑海里 ,所以孩子们才如此地把书本上的知识视为“圣经” ;把老师的话奉为“金言” ;把教师的行为树为“榜样”。可是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完美的 ,无论…  相似文献   

5.
最近,读了鲁迅一些关于文艺创作的论述,很受启发,觉得它对于改进我们中小学的作文教学很有现实意义。一、“孩子们常常给我好教训,其一是学话”鲁迅几次提到“小儿学语”给自己的“教训”:“他们学话的时候,没有教师,没有语法教科书,没有字典,只是不断的听取,记住,分析,比较,终于懂得每个词的意  相似文献   

6.
廖银铃 《现代语文》2009,(2):126-127
一直以来,许多初中学生一提到写作文就头疼,一些家长对提高孩子的写作水平深感无能为力,部分语文教师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也有事倍功半的感觉。初中学生写作文最感头疼的是无内容可写,写出来的作文内容都是空洞的、干巴巴的。而没有说:“我不知道该怎么写?”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相似文献   

7.
我国著名作家碧野的《天山景物记》是散文中的上乘之作。其中“野花”一节写得尤为精彩。作者成功地运用了虚(侧面描写)实(正面描写)结合的手法,写得熠熠生辉。文似看山不喜平。平板、单调是作文之大忌。碧野先生是深谙为文三昧的。“野花”一节的构思回环曲折。作者开始并没有写野花如何如何,而是先用了一个假设复句(如果说进到天山这里还像是秋天,那么再往里走就像是春天了),不仅十分自然地承接了上文对雪峰、溪流、森林的描写,水到渠成地开启了下文,而且为写“野花”作好了铺垫,创造了氛围。接下来作者仍没有直接对野花进行描写,而是扣住“就像是春天了”一句,运用通感的修辞方法,写“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凝脂似的感  相似文献   

8.
西方心理学有所谓“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的理论。“求同”,即要求学生一切都照教师讲的和书本上写的去思考,去求知,不可违反背向。而“求异”,则指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发挥创见,朝着教师讲的和书本上写的不同方向,大胆提出疑问,去探索客观真理。现成的知识是前人经验的总结,智慧的结晶,学生作为受教育的对象,要获得知识,毫无疑问必须虚心听取教师的讲解,认真学习书本上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讲,应当要求学生同教师、同书本朝同一方向思考,要“求同”。但是,事事“求同”,处处“求同”,要求学生思想整齐划一,不准超越雷池一步,只许教师在知识的园地里“种瓜”,不许学生在知识的园地里“点豆”,势必造成学生头脑迟钝,思想僵化,只知以教师和书本之是为是,以教师和书本之非为非,没有教师不会讲话,离了书本不会思考。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独创精神,教师不应以学生做自己和书本的应声虫为满足,应该善于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小学生对作文普遍存在恐惧心理,一提到作文就脑子一片空白,那么而如何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让孩子们愿意写、喜欢写、乐于写,是新课程标准的重点,也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要变革传统的作文“难”,必须走出标准化的束缚,走向个性化的表达,以“立足自我,走向生活”为方向,让学生在不知不觉、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作文。为此,在作文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相似文献   

10.
作为政治教师,我很重视背书这个环节,书本上的知识点是学生解答题目的基础.但是背书不是漫无目的,不着边际地乱背.背书也是要讲究方式方法的,这样才能有效果.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背书既轻松又高效呢?笔者认为应实施四点主导策略. 一、在构建知识体系基础上记忆 考试时无论怎样千变万化,答案都是万变不离其宗的,都离不开教科书.只是有些学生没有灵活运用,现在的高考题目综合性强,需要对知识全方位理解和掌握,部分学生只知道硬搬照抄,不会归纳总结,导致原材料成了“废料”.答案出来后又发现无非就是书本上的知识,但是让自己写又写不出来.  相似文献   

11.
提到作文,如果班里有不少学生说“没什么内容可写”“不懂从何下手”,那么这就需要教师深刻反思了。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观察生活。当作文成为闭门造车的“应试作文”“教室作文”时,学生视野狭窄,自然写不好作文。只有让学生热爱生活,写“生活作文”,才能真正让他们爱上作文,写好作文。  相似文献   

12.
张维娜 《学子》2014,(9):13-13
一、五花八门的汉字书写 下午两点整,我走进教室,这是孩子们的“午写”时间,我在教室里来回踱步,静静观察着孩子们写字。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只要是带“口”字偏旁的字,大部分孩子写得都跟画圈似的,还有几位同学把字“反着写”。我们都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写,他正好相反,竟然也能成字。  相似文献   

13.
一、“读教师”不仅仅是无奈 最近,读了一位教师写的听课随记。在一节展示课上,教师用了10多分钟的时间进行拓展性训练。随记中写道:“孩子们写的,说的不过是一些口号式的话,跟课文的内容也没有什么关系。花了这么多的时间,孩子们的知识和能力拓展了什么呢?难道这就是新课程吗?这问题困扰着我……”  相似文献   

14.
一、现状与思考 记得一位知名教师曾讲过自己女儿的一件真实的事:教师布置孩子们写“春天”,她女儿说不会写,这位教师说,那我们出去看看吧。到了野外,看到的春天并不像我们在优秀作文中看到的描写,什么鸟语花香,什么花红柳绿,而是青中有黄,也没有什么人忙着春耕,而是一片闲适。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
  在一所幼儿园里,教师正在给孩子们布置任务:用游戏区里的积木搭建一座大桥。孩子们一边兴奋地谈论着昨日参观的大桥,一边开始用五彩缤纷的积木专心致志地搭建起心中的大桥来。到了该结束游戏的时候,孩子们纷纷展示了自己的成果:有的大桥线条流畅,有的大桥气势磅礴,有的大桥色彩和谐,但也有些大桥摇摇欲坠,有的大桥还在建设之中。完成任务的孩子每人得到一颗糖作为奖励。为了表示鼓励,在幼儿园参观的一位客人也特别地给了一个未完成任务的孩子一颗糖。可是,这个孩子接过糖以后,显得很伤心,以致没有参加接下来的户外活动。前苏联儿童心理学家列昂节夫观察到了这个孩子的表现,认为糖并未起到安慰孩子和鼓励孩子的作用,相反地,这一举动反而使孩子为自己没有完成任务而感到伤心,从而产生一种羞愧心理,仿佛手里拿着的是一颗“苦味”糖。  相似文献   

16.
谢媛芬 《福建教育》2014,(1):118-119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的教室就像雷夫老师书中提到的那样,大多数时候,被一种东西控制着,那就是“害个怕”。我害个自自己的课孩子们不听,害怕孩子们经常起冲突,害个白自己驾驭不了他们,害个自领导检查时孩子们“不配合”。太多的害怕迫使我在孩子们面前板起面孔,装作威严的样子,用各种“威胁”的话语来让他们就范,但是往往收效甚微。我一直很苦恼,不知道该如何进行整顿。  相似文献   

17.
孩子们的作文总是存在着“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怎样写才生动、具体”的问题,所谓“写什么”,就是写自己有深刻体验的事,所谓“写得生动、具体”就是要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这都是一些老生常谈的说法,但是孩子们如何才能写好作文,不是老师站在讲台上说这几句话就能写好的,通常我们看到的情形是: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孩子们也都回答得很响亮“要写出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但是老师讲完后,孩子们仍然皱着眉头,难以下笔。如何才能调动孩子们的写作欲望,指导孩子们学会把心贴近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并把这种对生活的…  相似文献   

18.
陈英 《教师》2010,(35):22-22
课堂作文教学是不少小学语文教师最头疼的事,他们总觉得教和不教没有多大差别:从三年级教到六年级,作文知识点就是那么几个,枯燥而又乏味,没有针对性,反反复复地讲了许多“正确”的废话;而写和不写也没有多大差距:三年级到六年级,花了两百多课时,作文课堂教学的收效依然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因此,“作文难教”“作文难写”成为小学作文的一个通病。  相似文献   

19.
美术VS语文     
美术老师有事,教务处通知我代课。我心里很是发愁,因为美术课已经有一个星期没有上了,孩子们都闹意见。果然,当我出现在教室门口时,孩子们的眼睛立刻就充满了失望与抗拒:“老师,怎么又上语文了?”“美术已经一个星期没有上了!”有些孩子还小声咕嘟:“不喜欢又上语文课,课程表上写的是美术课。”教室里乱哄哄的,我心里也不好受:看来学生要开始“咒骂”我了。  相似文献   

20.
对当下中学生作文写作语言困境的思索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文章的语言运用很重要,语言是文章的第一要素。学生作文没有丰富的词语,恰当的表达,就不可能达到课标中关于“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作文过程要求。在当今语文教学中,提到作文,教师头痛,学生难过。甚至不少学生以为,写作文是一个负担。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简单地说,首先,是学生对于作文的惧怕,因此,不敢写,或者不想写;其次,是学生想写,但没有生活素材,不知道写什么;再次,是学生想写,也有素材,但不会写,写不出来,常常感到语言贫乏,辞不达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