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丛径  李莉 《现代传播》2004,(3):49-51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度"在舆论监督中具有重要地位.舆论监督的"度"应该与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的民主政治和公民的知情权相适应,要考虑国情民意.舆论监督是把"双刃剑".舆论监督的"度"存在三个主要问题.舆论监督应该从"平衡度"、"透明度"、"自律度"三个方面进行把控,真正发挥其职责和使命.  相似文献   

2.
党内法规首次明确舆论监督地位 舆论监督特别是通过批评报道进行的舆论监督,是无产阶级政党报刊与生俱来的一个重要功能.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很重视报刊的批评功能.他们不仅在他们的著作中反复强调批评报道的重要性,而且亲自在报刊上组织批评报道,留下了许多不朽的篇章.  相似文献   

3.
舆论监督就是运用新闻报道的形式,通过在新闻媒体上公开曝光的途径,对人们的不良言行进行监督,这就是新闻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4.
2010年3月,<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王克勤对山西"问题疫苗"的报道,可谓舆论监督的典范.然而,"问题疫苗"的系列报道所引起的疫苗"拒打潮",却让人始料未及.面对舆论监督的副作用,人们很容易进入"因噎废食"和"顾此失彼"的认识误区.这都是进行舆论监督时应该引以为戒的.  相似文献   

5.
舆论监督的最初形式是由批评和自我批评演变而来,主要针对党内的报刊批评,是党内的自我监督;报刊批评的主体和对象拓展到党外,成为群众批评、群众监督;在错误理论的指导下,报刊批评被误用和扭曲为报刊批判;中共十三大政治报告提出舆论监督的概念;十四大政治报告明确了舆论监督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十五大政治报告论述了舆论监督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十六大以后,舆论监督的制度逐步完善;十七大以后,中共将舆论监督作为公民的政治权利予以保障并提上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6.
如果说,批评的稿件,是舆论监督的前期工程的话,那么综合各方面的反映,继续报道被监督的人和事,则是舆论监督的“后期工程”。它的核心就是:真正贯彻引导的方针,指出问题的解决办法,显示党和政府克服消极现象的决心和力量,使报刊行使的舆论监督的武器,真正起到针砭时弊、鼓舞和教育人民的作用。这个命题,是根据党报的性质以及我们面临的问题提出来  相似文献   

7.
新闻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依法通过媒体将政府机构等公共权力部门和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反映出来,进行公正恰当有力的批评,以舆论的力量达到约束和监督的目的,具有时效性强、辐射面广、透明度高、震慑力大的特点.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舆论监督,从党的十三大到十七大,都要求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历代统治者在思想文化领域均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社会民众不具有任何的言论自由,更罔论以舆论监督政府的权利.随着近代报刊在华的产生、发展以及西方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传入,一部分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对报刊等大众传播工具及其舆论监督作用有了初步的认识,时人开始以报纸为舆论之机关.①《申报》对“杨乃武案”的报道正是诠释了早期报纸的舆论监督作用.在这宗案件中,《申报》作为外商在华创办的营利性民间报刊,充分发挥了报纸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并在政府施政过程中进行监督的功效,借助公众舆论的力量影响案件的发展和审判结果.《申报》对此案的报道开启了近代报刊舆论干预社会生活、监督政府施政行为之先河.  相似文献   

9.
2008年以来,"打酱油"、"俯卧撑"、"躲猫猫"等看似很平常的名词曾火热一时.这些名词火热的背后,不能不说与新闻舆论监督发挥作用有密切联系.那么,什么是新闻舆论监督呢?新闻舆论监督是公众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以及新兴的网络等新闻媒介依法表达和传导具有普遍性的意见、议论和看法,从而对社会权力(包括权力组织和个人),公共政策以及社会行为进行评价和监督,其重点对象是权力组织和决策人物.新闻舆论监督作为我们国家民主监督的主要形式之一,在消除和防止腐败行为、社会不良现象中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具有监督的广泛性、及时性、公开性的特点.可见,舆论监督在民主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龙强 《东南传播》2014,(1):20-23
舆论监督是对社会不良行为和权势人物的监督,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是舆论监督报道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在实际的舆论监督报道过程中,弱势群体的角色存在一定的偏差.他们常常作为“道德高地”,在与强势群体的二元矛盾中处于“天然正确”的一方,或作为“被揭黑者”,变成舆论监督对象、又或是作为“被消费者”,在监督强势的报道中充当“卖点”角色.因而在这类报道中,记者必须坚守专业主义和客观精神,将弱势群体“去天然正义化”;坚持舆论监督的人民性,强化弱势群体的主体角色;坚守新闻工作的人文情怀,强化弱势群体的受保护角色.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舆论监督报道更好地对弱势群体的利益进行维护.  相似文献   

11.
"媒介审判"的机理与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平衡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冲突中,"媒介审判"具有极大的负面作用,它妨碍司法公正的实现."媒介审判"的实质是以新闻自由为由干预司法独立,以道德评判取代司法审判,以"话语强权"代替舆论监督."媒介审判"的产生归结于司法的缺位、新闻界的越位、媒体商业利益的驱动、公众人治情结的执着及制度建设的空白等多重因素.防治"媒介审判",新闻界重在明确媒介在舆论监督中的角色定位,规范监督行为,信守新闻的客观性原则;司法界则应在增大司法的透明度的基础上,建立起保护司法独立,限制过度的舆论压力的司法屏蔽机制.  相似文献   

12.
新闻舆论监督,是指公众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依法表达,传导具有普遍性的意见,议论和看法,从而对社会(包括权力组织和个人)、公共政策及社会行为进行评价和监督.党和政府历来强调新闻舆论监督的重要性.新闻舆论监督是把"双刃剑",搞好了,有利于改进工作,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搞不好,也会添乱,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新闻媒体在实施舆论监督时要讲究策略和艺术.  相似文献   

13.
在近几年发生的众多公共事件中,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表现出惊人的舆论监督力量,它们通过调查曝光或网络围观,使不少事件真相大白于天下,社会公平正义得以伸张。或许,正是基于媒体的舆论监督力量,"媒治"提法开始出现。所谓"媒治",是"媒体治理"的简称,意思是通过媒体来实现对社会的管理,或者是通过媒体的舆论监督来解决社会问题。诚然,媒体的舆论监督和环境监测,能够揭开黑幕,还原事实的真相;能够惩恶扬善,推动社会的正义和公平;能够激浊扬清,实现社会的和谐与民  相似文献   

14.
前一阵子不少人都谈舆论监督,然后就是报刊上纷纷揭出各类案件,一时间,人们的概念中舆论监督似乎就是揭露大案要案。舆论是什么?舆,众也。舆论者,众人之论也。舆论监督就是用众人之论来监督政府。舆论监督并没有人们想的那么复杂,那么难,简单地说,意即庶人议政。普天之下,凡舆论皆有监  相似文献   

15.
张利 《中国传媒科技》2012,(14):113-114
地方台舆论监督节目监督乏力,是目前一个普遍的现象.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之中,蕴藏强大监督力量的地方台舆论监督的力量应该被调动起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地方台舆论监督节目监督乏力,是目前一个普遍的现象.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之中,蕴藏强大监督力量的地方台舆论监督的力量应该被调动起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媒体诞生之日起,"媒介审判"作为舆论监督司法的一个副产品,便引起了新闻界和司法界的争论.媒体利用自己舆论监督的职能对司法案件进行先入为主的审判,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司法独立,影响了案件的正常审判,不利于社会的法治化进程.但是,造成"媒介审判"的责任不仅仅应该由媒体一方来承担,它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司法机关职责的缺位、司法机关本身的封闭性、法官独立人格的缺失、舆论的非理性以及舆论监督方面制度与法律的不健全等,都是导致"媒介审判"的原因.因此,要防止"媒介审判",需要司法部门、媒体、大众以及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7.
一、舆论监督"与生俱来",但必须"与时俱进" 汉语里有一个词:"口碑".就是众人之口,众人的评价很重要.自从近代报刊等传媒出现,这"众人之口"有了个公共载体,舆论监督随之成了传媒的一大功能.  相似文献   

18.
李辉 《青年记者》2008,(5):21-22
以前在一些领导干部眼里,"舆论监督"一是个闹心的词儿,或视为洪水,或看作添乱,但从近期报道来看,情况颇有改观:江西、广西的领导提出新闻也是生产力、软实力,广东省的领导欢迎网友"灌水""拍砖",云南省明确将媒体监督作为问责行政首长的依据之一……各地不约而同,高调力挺,表明舆论监督正在成为一些地方推动"善政"的工具.  相似文献   

19.
要实现舆论影响力的新突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好舆论监督,尤其是本地新闻的舆论监督,因为正确的舆论监督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和谐。记者暗访,通常是揭露黑幕,所以具有很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著名的普利策新闻奖,几乎就是揭黑奖。但用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李毅中的话讲,媒体不是中纪委,不是审计署,我们没有执法权,所以要做好与政府职能部门的协调,请他们助媒体一臂之力,要强于媒体单兵作战。两条腿走路,走得更稳、更有力量。  相似文献   

20.
每一份报刊都以自己的产品走向市场,教育报刊也是如此.走不到市场的报刊,是一个花架子,是一个废品.回顾过去,我们看到的部分教育报刊借助于一些外在的力量,依靠一些非市场的手段来开道,这不是真正的走向市场,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