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民党元老叶楚伧先生,早年曾任复旦大学教授,学识渊博,深得学生的爱戴. 叶楚伦先生从政后,整饬吏治,力重清廉,他于1930年任江苏省政府主席时,正逢旧历新年将届,特嘱秘书向全省各县县长寄发"贺年片". 秘书问道:"上司何必向下属贺年?"答日:"我用的贺年词,与他人有所不同."说罢,即嘱秘书处印发他亲自拟写的四句贺年词:"尔俸尔禄,民脂民膏;小民易虐,上天难欺."  相似文献   

2.
抹布三用     
小学《自然》第九册教材第一课《蒸发》安排了一个观察演示实验———用湿布在黑板上擦出一片水迹,让学生仔细观察水迹的变化,从而知道什么是蒸发,达到教学目标之一。教材的这一编排让学生简、明、快地观察到了这一现象,“简”在实验器材容易得到,随便一块抹布沾点水就行了,“明”在现象清楚、直观,湿抹布擦在黑板上,水迹非常明显,随着蒸发水迹渐渐缩小直至消失,“快”在现象产生到消失时间很短、节省了授课时间,可谓独具匠心,然而抹布在这一节课中却可以用三次。第一次用在理解“蒸发”内涵中揭示课题。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  相似文献   

3.
五年级下册《手指》是丰子恺先生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将五指的特点刻画得活灵活现,引发读者联想到与之相似的生活中的人,暗含"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四年级下学期,学生就学过丰子恺先生写的《白鹅》,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当学生第二次接触到丰子恺先生的文章时,单元"语文要素...  相似文献   

4.
《劳动最有滋味》这篇课文节选自老舍先生的优秀散文《贺年》,是作者回忆小时候为筹备过年参加劳动以及在劳动中的亲身体验.内容真实感人,语言朴实,寄情深远.教学时,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体会文章蕴含的感情呢?一、抓住关键词语《劳动最有滋味》这篇课文的语言虽十分简洁.  相似文献   

5.
一、提示、设问阶段在学生自学课之前,一般说来,教师要作一点“提示”,即运用提示性的讲解,或交待学习本课的目的要求,或介绍文章的背景及作者的情况,或指点自学的方法,或来一点生动有趣的“课引子”等等.提示的目的主要是以下两点:①给学生独立阅读创造一定的条件;②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作了必要的提示之后,则采用设问的方法,即向学生提出一些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如教《最后一次讲演》,提出五道导读思考题:①闻一多先生这篇讲演是在什么情况下作的?为什么取名“最后一次讲演”?②为什么说杀害李公朴先生是“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作者在痛斥敌人和赞颂烈士时,用了哪些词语表达他那爱憎分明感情?③闻一多先生预言敌人“快完了”,人民一定胜利有什么根据?④闻一多先生对  相似文献   

6.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他的写作教学论著中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这番论述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作文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也是学生的一种创造.因此,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真实的感受,是一个人个性与人格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堂是学生经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学习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和生命成长,这属于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是本真的、本色的,因此,语文教学也应是本色的,应当追求简朴,正如崔峦先生所说: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内涵:简朴不是肤浅老师们也许会想,把语文教简单了,那还不容易?有个老师上课,无论什么课都提出四个问题:这篇课文讲了什么?你学懂了什么?不懂的是什么?你的体会是什么?然后放任学生交流讨论汇报。课堂上常常陷入无序状态,一片混乱。效率低下不说,学生常学得一头雾水,学习语文的兴趣越来越淡薄。…  相似文献   

8.
《繁星》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抒情散文.在重点段第三段中,作者以生动的语言抒写了海上星夜的景象及自己的感受,真挚地表达了他热爱星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这一段文字优美、意境深远、感情真挚.教好这一段是理解全篇的关键.怎样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感情呢? 首先,我打出灯片,指着躺在船舱上看星天的作者说:“作者远离祖国,飘洋过海,他的心情怎样?他所看到的星天是什么样儿,感受又如何呢?”用直观的画面、几个设问和朗读造成一种气氛.然后,扣住“半明半昧”这个词语,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半明半昧的星是‘挂'在天上吗?”学生回答道:“不是的,是‘悬'在空中.”“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  相似文献   

9.
一、让学生用心灵去感悟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让学生用心灵去感悟,目的是注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在体验中理解内涵,领会含义,最终让学生的道德修养得以全面的提高.下面是《爸爸、妈妈抚育我》的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拿出从出生到小学不同时期的一些生活照片,说说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什么变化?  相似文献   

10.
在一次数学论文报告会上 ,一位教师讲了一段用骰子引入无理数的故事 ,令人耳目一新 ,很有意义 .现将这位老师的这一奇特的教学设计 ,介绍给读者 ,不知您以为如何 ?在上课之前 ,他先做了一个大骰子 ,作为教具 .下面请看这位教师在课堂上是怎样用这颗骰子来引入无理数的 .教师 :(把手中的大骰子举起来 ,对着全班同学大声说 )同学们 ,这是什么 ?你们知道吗 ?学生齐声回答道 :谁不知道 ,这是骰子 !教师 :它有什么用处 ?学生一片声地答道 :打麻将用 !教师 :是的 .打麻将要用它 .但是 ,除了打麻将以外 ,它还有什么用处呢 ?这一问 ,一下子把同学们…  相似文献   

11.
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总给人一种被教参牵着鼻子走的感觉,从字词教学到文章主旨的理解,再到写作手法的认识,几年下来,能让学生记住的恐怕只有一些零碎的东西,不成章法,老师都理还乱,估计学生也是混沌一片,教的模糊,学得茫然。不由想起叶圣陶先生的"何以为教?贵穷本然。化为践履,左右逢源",叶老提到了教学的"本然"问题,我们语文阅读教学的"本然"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2.
荒地生花     
云山寺门前有一片荒地,什么都不长,就那么年复一年地荒着。在心明大师之前,没有谁把这块荒地当一回事,没有谁想过它有什么用,更不相信它有朝一日会成为一片风景。双目失明的心明大师没有把荒地当荒地。剃度之后,在别人诵读经书、渴望做方丈时,他却摸着锄头下地垦荒。他一锄一锄整地,播下一粒粒花种。日复  相似文献   

13.
现行语文教学模式也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又在什么时候成形的——年月总不会太久吧,因为有新式教育至今不过百余年。此前中国人读书识字都进私塾——那是一种与今天很不相同的教育方式。就语文教学而言,采取反复朗读背诵而令其义自明,重的是经典灌输和让学生通过比较习染自己去体会理解,乃至深深地印在头脑中。先生也教字的读音和书写,但较少释义。  相似文献   

14.
马上就要元旦了,作为老师,每到新年来临的时候.总会收到学生写满祝福的贺年卡片,今年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5.
小学高年级课文《草船借箭》是一篇传统课文,其中第二自然段节选如下: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来商议军事。他对诸葛亮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的是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10万枝。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这篇课文,笔者先后执教过不止10次。奇怪的是,每次学生朗读到“想请先生负责赶造10万枝”时,总要情不自禁地加上一个“箭”字,变成“想请先生负责赶造10万枝箭”。为此,我采取过许多办法,有时在读前“打预防针”,有时用范读加以强调,…  相似文献   

16.
巴金先生在《鸟的天 堂》一文中,饱含激情地描 绘了大自然中的一幅美丽 景观。学生在学习这篇课 文时,往往因为阅历所限, 很难真正理解文字所表达的意境与内涵。如何使学生在作者所描绘的大自然美景中游览、玩味,并受到美的熏陶呢?备课时,我决定用画笔来创造意境,使学生去感受美。通过课堂实践,收到了奇妙的效果。 首先我引导学生理解课题中的“天堂”就是指南国的一株大榕树。接下来让学生自学课文,弄清作者几次到大榕树下,每次都是什么时间,看到的都是什么景象,这些景象给作者什么感受,课文中哪些句子  相似文献   

17.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怎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写作是怎么一回事?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大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这两件事,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经常需要的.他还指出:"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因此,不难看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既要让学生读书,又要教学生作文.  相似文献   

18.
有一次,郭沫若和同学们偷吃了庙里的桃子。和尚找先生,先生追问学生,却没人承认。于是,先生出了一句责骂、挖苦学生的对子:"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并说,谁若对上了,免罚。郭沫若思索了片  相似文献   

19.
寓言故事,顾名思义,小故事中有大道理.阅读寓言,就要剥开层层包裹着"理"的外衣,将深藏其中的"理"凸显出来,从而明白其精神内核.而寓言故事教学最难的环节,莫过于引导学生掘"理"了.很多老师习惯用成人理解寓言的方式要求学生,经常用"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这样的问题来揭示寓意,往往让学生一头雾水,无从说起,教师只能在一片沉默中选择简单告诉答案,草草收场了事.其实,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儿童的思维方式,形象直观地走进寓言,走进生活,就能避免生搬硬套、照本宣科,收到不着痕迹明寓意的效果.下面例举笔者在寓言教学中的尝试与思考,和大家共勉.  相似文献   

20.
读着经典老课文《荷塘月色》,再一次沉浸在朱自清先生所营造的朦胧迷人的意境之中。回想自己在学生时代读这篇文章时的印象,却已经是一片朦胧了。只依稀记得语文教师当时交给我们的(事实上也是教材编者的意思)十个字——"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而今,我的学生又会怎样认识这个作品呢?他们会喜欢这个作品吗?学生层面的问题暂且不考虑,我又该给学生什么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