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刊讯10月16日,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会见了保加利亚驻沪总领事伊凡·迪米特罗夫,双方就高等教育合作交流等方面进行了友好沟通。伊凡·迪米特罗夫说,保加利亚加入欧盟后,  相似文献   

2.
喂?对,是我。没错。不过我现在正忙着呢。尊敬的先生,我已经跟您说过了,我正忙着呢。请您明天再打电话给我吧。您是谁?侦察员?哪儿的侦察员?调查重大事件的侦察员?那您找我有什么事啊?您要问我什么问题?问我认识不认识西多罗夫?哪个西多罗夫?我的副手西多罗夫?您问这个干什么?  相似文献   

3.
资讯     
张益唐获瑞典皇家科学院罗夫·肖克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2月13日宣布,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教授、华人科学家张益唐获得2014年度罗夫·肖克奖的数学奖项,以奖励他在无穷多对孪生素数研究上取得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4.
公共新闻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美国新闻界,是美国新闻界对自身危机的反思结果,旨在通过发动公众参与、共同探讨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报道方法,对社会公共事件与问题进行报道。后来,公共新闻被借鉴到世界各地,民生新闻可以看做是我国本土化的公共新闻。  相似文献   

5.
许雯 《初中生必读》2013,(Z1):20-21
在纽约有一所穷人学校,是贝纳特牧师在经济大萧条时期创办的。1983年,一位名叫普热罗夫的捷克籍法学博士在做毕业论文时发现,50年来,该校出来的学生在纽约警察局的犯罪记录最低。普热罗夫于是展开了漫长的调查活动。从80岁的老人到7  相似文献   

6.
国际     
正张益唐获瑞典皇家科学院罗夫·肖克奖瑞典皇家科学院2月13日宣布,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教授、华人科学家张益唐获得2014年度罗夫·肖克奖的数学奖项,以奖励他在无穷多对孪生素数研究上取得的重大突破。2013年,张益唐向数学刊物《数学年刊》投稿,发表证明存在无穷多对素数相差都小于7000万的论文,引起数学界轰动。2013年年底,他获得数学领域最高奖项之一的美国数学学会柯尔数论奖。罗夫·肖克奖设立于1993年,每三  相似文献   

7.
纽约里士满区有一所穷人学校,它是贝纳特牧师在经济大萧条时期创办的。1983年,一位名叫普热罗夫的捷克籍法学博士,在做毕业论文时发现,50年来,该校出来的学生在纽约警察局的犯罪记录最低。为延长在美国的居住期,他突发奇想,上书纽约市市长布隆伯格,要求得到一笔市长基金,以便就这一课题开展深入调查。当时布隆伯格正因纽约的犯罪率居高不下受到选民的责备,于是很快就同意了普热罗夫的请求,给他提供了1.5万美元的经费。普热罗夫凭借这笔钱,展开了漫长的调查活动。从80岁的老人到7岁的学童,从贝纳特牧师的亲属到在校的老师,总之,凡是在该校学…  相似文献   

8.
去年暑假,我跟着爸爸妈妈去了瑞典的哥特纳小镇,探望罗夫伯伯,那美丽的乡村风情让人难忘。  相似文献   

9.
19世纪后期,由民粹派制造的恐怖主义事件在俄国接连发生。民粹派的恐怖主义活动是错误理论指导下的错误行动。其错误理论是拉甫罗夫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巴枯宁的无政府主义思想和特卡乔夫关于进行恐怖斗争的策略思想。恐怖主义活动不仅是注定要失败的.而且带来了极其有害的结果:首先,它消耗了本应属于革命运动的力量;其次,它造成了很多无辜者的牺牲及大量财产的损失;最后.它阻滞了俄国社会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0.
新闻策划是组合新闻事件的主体、客体,使之收到最优化效果的过程。因此,努力提高策划人员的整体素质,使新闻策划出水平、出效益,是当前新闻界应该重视和关注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1.
科学的圣殿中,群星璀灿。在地学领域里有一颗耀眼的明星——斯潘迪亚罗夫奖,它熠熠生辉,吸引着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地质学家去摘取它。斯潘迪亚罗夫是十九世纪俄罗斯地质学家,在探寻高加索地质旅行路线时意外身亡。一八九七年的第七届国际地质大会上,为了纪念他,俄罗斯科学院设立了以他命名的这个奖项,以后按惯例每届授予大会主办国的一名有杰出成就  相似文献   

12.
第19届中学生国际化学奥林匹竞赛,今年7月7日到7月14日在匈牙利维斯普雷姆市举行。这次竞赛有26个参赛国,103名代表。中国是第一次派代表参赛,参赛的4名代表都获了奖(一块金牌、二块银牌和一块铜牌)。江苏建湖县应庙毕业生,17岁的王忠同学以  相似文献   

13.
身份的比照本来是企图建立人物自己的权威身份,拒绝与对比参照对象的身份认同,强调差别性,但人物并没有讲述出适合建立其自我身份的故事,不能引起读者的认同,反而招致了怀疑与反感。作者在谨慎控制叙事进程中,把一些在人物自己看来很重要而在读者看来很可笑的事件详尽展示出来,使整个叙事充满了古怪的狡黠和荒诞的交流。  相似文献   

14.
伴着言论、出版自由在新闻领域的实施,滥用新闻自由而导致的新闻侵利侵权事件也随之而生。这就要求各国不仅应该在新闻界外部制定各种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约束(即他律),而且也应在新闻界内部制定各种工作准则和道德规范予以规制(即自律)。正如法国《人权宣言》所言:“公民在享有言论、出版自由的同时,必须在法律的限制内承担滥用自由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这篇论文以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就其与莫尼卡·莱温斯基的性丑闻事件所发表的公开演说“我犯了罪”为倒,分析了总统认同的复杂性。克林顿运用宗教和公共讲话文体把其身份与各种听众区分开来,从而保持其作为总统的身份。  相似文献   

16.
在小说《野草在歌唱》中,除了主人公玛丽的悲剧不容忽视以外,玛丽的丈夫迪克的悲剧也值得重视。迪克在经历了农场经营失败与婚姻宣告破灭等一系列事件之后,自我身份的认同与角色建构充满迷茫,自我身份也变得逐渐模糊,最终走向自我疯癫。迪克的悲剧映射了其在不断重塑自我身份的过程中迷失自我最终走向毁灭的命运。  相似文献   

17.
近期出现的几个文化事件,表征着当代中国语境下的文化身份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全球化背景下对消费文化的身份认同,以及消费文化语境下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危机。当代语境下的文化身份受到消费文化的破坏,同一性受到威胁,社会、阶级认同遭到弱化。  相似文献   

18.
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公布民国《暂行报律》,上海中国报界俱进会表示反对,孙中山随即令内务部取消《暂行报律》。民初《暂行报律》事件不只是一场新闻界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更是几派政治势力对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的一次攻击。  相似文献   

19.
浅析语言与身份转换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身份(identity)是语言文化学习的中心纲要。身份不是固定的,一程不变的,而是彻底随着语言的文化特定结构随时发生变化的。简言之,身份是当人们使用语言并选择各种各样的语言形式来描述自己时塑造出来的。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发生着各种对话,在每段对话中,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使用语言实现并确定了自己不同时刻的不同身份。因此,话语(discourse)是了解身份如何在口头交流中构建或表现出来的源泉。身份与话语在每一个社会举动,社会事件和社会群体中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20.
《穿越雨林之弧》作为山下凯伦的处女作,以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讲述了许多人由于种种原因遭受苦难并造成身体和心理上的创伤。山下凯伦以众人的身份命运为线索,以创伤事件的逐一发生为脉络,揭示了创伤事件发生的内在原因与结束的方式,这为从创伤理论切入小说进行分析提供了可行性。本文从创伤者的身份建构出发,以创伤症状的集合者石丸一正为例,借助心理学中的创伤理论分析小说中创伤事件的发生,探讨如何规避与治愈创伤,从而使读者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学会正确面对创伤、接受创伤和积极寻求应对创伤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