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学前儿童绘画是儿童情感表达和个性表现的最本真的生命活动,在发展儿童的人格、智力、思维和情感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以学前儿童审美心理结构特点为理论基础,分别从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和审美情感三个角度对幼儿园绘画教学中教师示范的目的、类型和示范态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阐述了教师示范的指导策略。教师应该明确示范目的、运用多种示范、创设宽松的示范环境等对儿童绘画进行指导,更好地发挥示范的作用,以促进儿童想象力、审美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一幅画,不仅仅靠线条、色彩、透视来界定,它包含比单纯满足视觉更多的东西,它能创造我们未曾体验的情感,展示我们未曾见过的世界,丰富我们对形式的感觉。一个伟大的画家,会在我们面前展开一个感觉和视觉的新天地。一幅画,也不是随便瞥一眼便能轻易理解和感受的,理解绘画艺术、欣赏绘画需要时间和熟悉。  相似文献   

3.
王洁 《考试周刊》2009,(42):53-54
儿童在美术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任何行为都有其身心发展的依据,只有把握幼儿绘画心理,才能给予适时、适当的有效指导。儿童绘画。首先应注意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因材施教.掌握儿童在绘画活动中的心理变化,训练他们的认知能力,发挥他们的想象,培养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自觉自发性.才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4.
5.
张珏 《江苏教育》2022,(8):19-21
学科教师成功转型的途径之一是在团队中学习成长。总结从一名生物教师成为专家型心理健康教师的经历,可以得出这样的经验:温暖亲切的天性会缩短新手心理健康教师的适应期;名师工作室学习能增强专业自信;导师个性化指导则促使成熟期教师快速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相似文献   

6.
小彤(化名),女,15岁,初三学生,因烦恼、失眠而主动前来咨询室寻求帮助。进到咨询室却沉默不语,自带纸张(作业本的纸两张),将纸张撕成一条条,然后又一条一条地将它撕成碎片。我想她可能在整理思路,于是耐心等待。撕完后,小彤显得有点无所适从,然后又将纸片一张张地捡起来握在手里。见此,我鼓励她说:"什么样的事情都可以跟老师说,老师不会跟别人说的。你说说看,看老师能不能帮你。"  相似文献   

7.
研究儿童绘画的特点,首先要了解儿童绘画的心理。 不论是学前期还是小学阶段,不论对绘画进行过有意识的培养与否,儿童对绘画感兴趣具有共性,因为绘画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体,教师掌握了儿童的绘画心理,对发展儿童形象思维很有帮助。 一、低年级与高年级学生的绘画心理差异。 我们从日常生活中可以觉察到,当儿童处在四~六岁的年龄阶段时很喜观在纸上、墙壁上、地上画来画去,  相似文献   

8.
王佳圆 《教育》2024,(2):82-84
<正>老师们都知道“美丽的街心花园”是大班“有用的植物”分主题下的一个素材点,你的孩子有没有画过街心花园?你的孩子有没有合作画过街心花园?又或者不只是画?一个小小的街心花园,到底可以包含些什么?在一次次大胆的尝试后,我愿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的所思所想。  相似文献   

9.
在幼儿园中"六一"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个盛大的仪式。笔者认为幼儿园的"六一"庆祝活动正在发生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本文从"六一"庆祝活动形式的转变、活动主体的转变、活动意义的转变三个方面揭示了这场"革命"的发生,并指出庆祝活动正由一种"消费"儿童的仪式转向一种"生产"儿童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儿童阶段是培养绘画兴趣的重要阶段。儿童阶段是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在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天真、单纯,对周围世界的认知较之成年人有很多不同。当然就绘画本身来说,儿童绘画并不是一种成熟的绘画形式,具体表现为其信息含量少,思想性不强;但某些方面并不缺乏闪光之处。比如说儿童奇特的想象和近似于原生态的绘画表现形式,以及其表现物象的真诚态度,对于以后的绘画都是及其珍贵的,因此如何让孩子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丰富其理性认识的同时,保持住孩子们这些对于绘画艺术本身来说都是最为珍贵的品质,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要使学生保持对绘画的兴趣和着手表现物象的冲动,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研究对于他们可行实用的教学方法是尤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从"不会"到"会",是当前美术课堂教学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探寻解决问题的出路:鼓励,保持"会"的兴趣;观察,开凿"会"的路径;引导,教给"会"的方略;互动,搭建"会"的平台。  相似文献   

12.
美术,是人类高级精神活动的产物.幼儿对于美术有一种自然的需要,喜欢涂涂画画、喜欢鲜艳的色彩,正是这种需要的表现.在儿童美术活动中,绘画是最主要、最常见的活动.  相似文献   

13.
(一) 我们曾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是《正确处理同学间的“告状”》(《山东教育》1992年第11期)。“正确处理”来源于“正确认识”,而正确认识包括对所告事件的全面了解和正确判断;对“告状”者心理状态的正确体察;对处理结果的正确预测;……。本文拟就学生“告状”心理,作一大略的分析,以就教于学界同仁,并供广大教师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一、美术教育现状分析近几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儿童教育事业发展很快,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师为儿童教育事业的发展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儿童绘画的创作成果累累,赢得了世界的赞誉。但是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其中最让人忧虑的是,不少从事儿童绘画教育者,不了解儿童的心理和儿童创作规律,不熟悉儿童绘画辅导的方法和特点,把儿童潜在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性引导到违背儿童创造心理和创作特点的歧路上,导致儿童的艺术潜力不能得到正常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好的艺术作品都会形成"景中之境",在"境"中体现无限的韵味和旨趣,然而从"景"到"境"的嬗变却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景"在这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风景,它可以被理解成创造者逼真描写的一切对象,包括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相似文献   

16.
儿童绘画学习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绘画是儿童表达情绪、情感和理解事物的一种方式,它反映着儿童对周围世界的认识程度,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绘画特点与他们的心理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对儿童绘画教学指导的实践经验和儿童美术教育理论的指导,分析儿童绘画与儿童的心理发展之间的关系,探索可以促进儿童绘画水平提高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7.
江苏海门市特级教师吴勇在上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写话课《调皮的故事》时,适应孩子的思维习惯和学习特点,让他们阅读同一主题的绘本故事《大卫,不可以》。瞧,“大卫”惹了一大堆麻烦:在浴缸里打水仗,站在椅子上够糖罐,在屋子里打棒球……吴老师一边带领孩子读画,一边启发孩子想想自己做过哪些类似的事。  相似文献   

18.
人的视觉具有两种先天能力 ,一是视觉认知 ,一是视觉感受。前者意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它指向概念、逻辑 ,其最高表现形式是科学 ;后者主要表现为主观视觉心理感受 ,以满足情绪、情感方面的心理需求 ,其最高表现形式是艺术。人类文明进程既是对五官的“人化”,也是对五官的“异化”。在科学界的人群中 ,视觉认知力虽然得到了空前开发 ,但视觉感受力日趋钝化 ;在艺术界的人群中 ,视觉感受力虽然丰富 ,但视觉认知力萎缩。其结果最终导致逻辑思维与艺术思维的割裂 ,造成人性缺憾。必须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在科学与艺术之间搭起一座人性回归的金桥  相似文献   

19.
假装、假扮看似儿童的游戏与胡闹,实际上是儿童学习的开始,是儿童戏剧天性的萌发。文章透过儿童的假装来思考儿童的戏剧天性。儿童早期的"动作(Acts)假装"是儿童戏剧天性的表现,同时假装游戏又为儿童实现角色扮演提供了载体。在假装游戏中,儿童的戏剧天性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0.
最近,一些幼教同行提倡用“随便站”来代替以前的“排排坐”,认为这是解放儿童的身体和精神,还他们真正的自由。“随便站”的儿童就一定比“排排坐”的儿童更自由吗?儿童的自由到底是什么?不是什么?什么样的自由才是儿童能享用的自由?教师如何做才是尊重儿童的自由?本文试对这些问题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