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最后一个渔佬儿》和《沙灶遗风》中,李杭育重点塑造了福奎和耀鑫两个最后一个形象。但他在表现这两个落后者形象的同时,并未将阿七和阿苗等新人物简单地置于落后者的对立面。李杭育通过时代发展下的落后者和新人物来表现当时社会发展下复杂的新旧关系。这种新旧关系的书写与作者当时孤独的创作心态有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复杂的心理情结。这是《最后一个渔佬儿》和《沙灶遗风》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此后,李杭育的葛川江文化逐渐成形,进而推动了寻根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吴敏 《文教资料》2011,(9):26-27
《最后一个渔佬儿》是李杭育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品,小说中的主人公福奎是作者用来透视现实与再现现实的镜子。本文力图通过分析小说主人公福奎在现实社会发生巨大变化时复杂的心理冲突,探索李杭育寻根小说的独特魅力,即他沉重的精神探索背后所揭示给我们的——如何来坚守我们民族文化的"根"这一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3.
《南迁》与《一个世纪儿的忏悔》,一个描写了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一个反映了19世纪中期的法国,两者在时间上相隔近一个世纪,但是两者描写的内容却有诸多相似之处。本文将运用平行研究的方法,从人物与结构和艺术手法这两方面,对郁达夫的《南迁》与缪塞的《一个世纪儿的忏悔》进行比较,来论述他们之间的相同之处、相异之处以及为什么相异。  相似文献   

4.
托斯蒂是音乐史上为数不多的在声乐演唱和歌曲创作中有极高造诣的音乐家,一生写下了许多的艺术歌曲,而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当属《最后的歌》了。笔者将从三个章节来进行分析:创作背景以及歌曲价值进行初步的归纳总结;歌曲创作手法和创作特征进行归纳总结。最后,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对该曲的主要演唱技巧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5.
黑人传统文化对于美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而且在某些领域还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然而种族偏见,尤其是所谓种族“智力差异”的偏见却始终存在。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是对持种族“智力差异”偏见的人的有力的反驳。它展示了黑人悠久的传统文化的历史和艺术魅力,是一部了解美国黑人传统文化的教科书。  相似文献   

6.
花曼娟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12):108-109
钱钟书在《围城》中塑造的三闾大学的形象,让读者对现代大学知识分子的狡诈、倾轧、虚伪与荒谬有了深刻的印象.三闾大学虽然是作者虚构的,但与钱钟书曾教过一年书的西南联大有很深的渊源.同一时期描写西南联大的作品,鹿桥的《未央歌》却与三闾大学有着迥然不同的风貌.在《未央歌》中,西南联大是一个充满理想、欢乐、友爱的世外桃源般的大学.有意思的是两部作品几乎是同一时期完成,描写的对象又都处于同一时代,而两者的反差如此之大,颇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7.
《黑暗的心》与《最后一个莫希干人》同为19世纪描写殖民地与土著人的作品,但康拉德和库柏却写出截然不同的风格。透过后殖民主义视角,分析了作品在人物、自然环境和叙事风貌等维度的不同之处,及藏于作者身后的动因。  相似文献   

8.
高建群的长篇小说 《最后一个匈奴》,把陕北高原作为一块特殊的地域和文化景观加以关照,以匈奴民族的起源传说为开头,在家族叙事的视角下讲述了两个家族、 三代人的命运.在现代文明追求中呼唤原始生命力量,完成了中国启蒙思想两个向度的融合.无论是唤醒身体的野性力量,还是扎根于政治理性下的民族文化寻根,或者浪漫意识的凸显,都表现了...  相似文献   

9.
《老炮儿》围绕"六爷救子"的戏剧情节,通过老炮儿、新炮儿一系列的摩擦与较量,揭示了传统民间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与缠斗.这也构成了《老炮儿》的内在隐形结构,展现了一种文化和信仰的时代精神,大大拓展了民间文化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0.
山西作家孟元勋阅历丰富,文学底蕴厚实,积数年之力创作完成了《海南岛儿歌》,其诗作具有三方面的审美特点:一是诗集总体上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对海南做全景式描绘,体现了诗歌艺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与升华.二是儿歌集中的语言简洁生动,创造出了富有童趣的情境,契合儿童的审美心理.三是儿歌集具有宽阔的视野、宏大的胸怀,彰显了现代意识,能够增强儿童之智慧,振奋其精神.  相似文献   

11.
文化缺省意指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对与其读者具有的共同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文化缺省是一种常见的但是易被忽略的现象,对于不具备与作者共同文化背景的读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因此文学作品的翻译不可避免地要通过翻译补偿处理文化缺省.本文从文化缺省的现象出发,分别讨论其概念与功能,并以《天堂蒜薹之歌》为例研究相应的补偿策略.  相似文献   

12.
张昕婧 《文教资料》2011,(14):25-27
作为白桦派理论指导者的武者小路实笃,是日本文坛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这是无可非议的事实。可见,对其作品的研究,成为对白桦文学整体性研究所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本文从武者小路实笃最负盛名的小说《天真的人》入手,以小说内容为蓝本,深入研究其人物的塑造方法、作品构造,通过与中国小说《边城》的对比,凸显小说与众不同的特色及高度的思想性,与此同时探求小说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言说自然是张炜一直以来的审美追求,童年有关自然、"野地"的记忆总在都市繁忙和压抑的生活之外带给他一缕缕清幽的芳香。因此,"融入野地"便成为其自然而然的精神归宿,野地的抒写显现的是作者融情于自然的山水浪漫,也昭示了齐鲁大地所弥散的不同而旨归一致的文化气韵。而创作中对现实的介入却在字里行间蔓延着无处逃遁的文明焦虑。  相似文献   

15.
片段一:聆听自然之音,拨动心灵之弦,激发无限想象教师板书课题之后:师:(配乐班得瑞《翩翩起舞》)现在,竖起你们灵敏的耳朵,睁大你们明亮的眼睛,放飞你们想象的翅膀,听——《草叶上的歌》。(教师在美妙、动听的乐曲声中深情地范读课文,学生被教师深情的范读吸引,进入了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师:同学们,你们都听见了什么?看见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生1:我仿佛来到了一块草坪上,看见了绿油油的小草!  相似文献   

16.
李颖娟 《文教资料》2009,(25):20-21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觉醒>和中国"十七年"红色文学女作家杨沫的<青春之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女性追求自我解放和自由的思想.本文旨在以两位来自不同国度的女主人公艾得娜和林道静为切入点,从文本中女主人公的他者化和相同的生态意象两方面对两部作品进行女性主义解读.从而找出中美两国女性解放道路上的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17.
英国诗人布莱克称自己的<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代表了"人类心灵的两种对立状态".通过对<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的对比分析,揭示了布莱克的对立学说的发展以及布莱克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8.
中篇小说《梁夏》讲述了男主人公梁夏遭强奸反被诬告的曲折故事。梁夏不惜一切代价使真相公布于天下,结果却被悬置。这样一篇未果的小说不是作家不作为,不是作家笔下的人物不作为,而是在现实生存环境中存在着太多无法作为的隐性力量和阻挠因素。当整体文化血性陷入失语的状态时,勇敢者的作为就难免显现疲软的力量。  相似文献   

19.
刘晓明 《文教资料》2014,(21):29-31,35
托尼·莫里森的长篇小说《所罗门之歌》是一部十分具有文化价值的小说。对派拉特一家三口三重唱情形的描写是整篇小说作为一曲文化三重奏的缩影:派拉特浑厚古朴的女低音象征古老的非洲文化,丽巴高亢嘹亮的女高音象征强势的欧美文化,而哈格尔柔软甜美的童音则象征着新兴的美国黑人文化。三种文化在小说中的相互碰撞冲突、渗透融合,使得《所罗门之歌》成为一曲大气磅礴、荡气回肠的文化三重奏。  相似文献   

20.
托妮·莫里森被称作思想家和神秘的象征主义者,她借助融入《所罗门之歌》中文化、民俗和神话等元素,既反映了奴隶制度对非裔美国人自我认同的影响,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坚定而完整的自我是如何构筑而成的。同时,托妮·莫里森还通过这部小说证明了理解传统文化和祖先历史的重要意义。通过审视小说主人公奶娃从自私冷漠到认祖归宗的转变,最终发现文化、民俗与神话在作者刻画主人公完整而连贯的自我找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