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云南教育》2008,(14):19-21
为贯彻落实《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决定》(云高工[2008]44号),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学生中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以下简称“三生教育”),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相似文献   

2.
值得倡导与实践的生命教育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上篇文章中 ,只就生命教育的提出与发展、生命及其特点、生命教育的涵义等问题做了讨论。现再对生命教育的目的、内容、意义等问题作些探索。一、生命教育的目的(一 )生命教育目的的几种说法关于生命教育的目的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表述。现仅摘引几种说法如下 :1、生命教育的目标有三 ,即“深化学生人生价值观与理想” ,“培养学生尊重生命与关怀他人” ,“发展学生多元智慧潜能”。 ( [台湾 ]吴清基 )2、生命教育的目标有三个层次 :其最基础的目标是 ,“在培养学生珍爱生命” ;第二阶层目标是 ,“在增进发展生涯” ;最高目标是 ,“促…  相似文献   

3.
洪瑾 《上海教育》2007,(6A):54-55
“两纲”教育如何“润物细无声”般很好地融入信息科技的教学过程中,一直是我在思考的问题。而高中信息科技课程中的“算法和程序设计”一章,就是重在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于是我便想到可以尝试与生命教育相结合。[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关注生命——教育的应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涌动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关注生命,教育才能拨动生命的“情弦”;关注生命,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关注生命,我们的教育方可春意盎然。关注生命的需要[案例]教师节那天,我兴致勃勃地打开“知心信箱”,这是我和孩子们心灵对话的平台。我收到了很多孩子节日的祝福。我无比惬意地打开一张留言,清秀的字迹顿时进入我的视线:尊敬的曹老师,您是不是以为自己很成功?在您的规定下,我们课间静静地读书,轻轻地说话,悄悄地做事,每天还得做功课似的完成一份“知心留言”……可是您知道吗?我并…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名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师,每节课前,我都先要让学生品尝一碟精致的“小吃”——“昨日三分钟”。[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王雅娟 《教学随笔》2007,(11):36-37
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如何在小学高年级开展环境教育,使学生能深刻了解家乡生态环境的一些问题,从而产生持久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并主动参与到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中来,在教学中,我运用了开放式教学策略,使学生感受真实生活中的环境危机,在活动中形成绿色消费理念、获得绿色生产方式经验,从而共创绿色生活。[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如果把学校管理看作是一个系统,那么学生管理无疑是这个系统的核心子系统。有学者认为,“学生管理是学校对学生在校内外的学习和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总称。”[1]这个定义借用了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学的术语,把学生看作是被管理的对象,具有浓厚的管理学色彩。学生管理不同于一般的企业管理,学生在学校的生命成长具有无限多的可能性,所以是不能被“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学生进入学校是为了提升个体生命质量,是为了受到良好的教育,那么他们进入学校就是进入了一个与家庭生活大相径庭的“学校教育的生活”。学生管理是在校园生活中,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对学生个体生命成长的全方位的关照和负责,以使学生的生命呈现健康、有活力的状态,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生物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的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挖掘教材,联系生活,引导学生从“知我”“知人”“知物”“知天”四个层次上,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关注生命的教育。  相似文献   

9.
赵树存 《云南教育》2009,(14):33-34
“三生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知识、掌握生存技能、追求幸福生活的教育。教师如何联系实际有效地对小学生实施“三生教育”呢?我认为以活动为载体是落实“三生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一、对幼儿开展“三生教育”的内涵 “三生教育”以学生为本,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紧密联系融为一体的系统教育。对幼儿实施“三生教育”的目的是让幼儿认知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提高环境适应能力、生存能力、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1.
平泳佳 《上海教育》2007,(10B):21-23
在开展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最让广大教师感到困惑的是拿什么去教育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显然,在这个资讯爆炸的时代,单纯靠说教、靠书本、靠口号已经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会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有没有一种载体,能够在不经意间让他们领悟生命的价值,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们对生命的认识呢?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上海不少中小学积极探索为生命教育构建“活”的载体,初显成效。[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将“三生教育”融入医学基础课教学,加深学生对生命、生存、生活的理解.方法:将“三生教育”渗透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日常教学.结果:学生在认识生命的独特性、尊重生命、善待实验动物等方面有所提高.结论:当今的高等教育应将“三生教育”有机整合至日常教育中,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生命、生存和生活.  相似文献   

13.
小学德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回归活。学生的品德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能动地表。回归生活,关注生命在生活中的动态生成过程,这是德育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认可和对生命的尊重。关注生命,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拨动学生生命的“琴弦”;关注生命,教育方可绿意盎然,生机无限。一、造履适足,还是削足适履[案例]为了加强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每个学校往往都要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一步制订校本化的《小学生学校行为规范》《小学生家庭行为规范》《小学生社会行为规范》,围绕《小学生学校行为规范》,又分别制订《课堂常规》…  相似文献   

14.
教育人物     
[蔡兴蓉小档案] [生日]:1964年4月2日 [供职单位]:湖北省钟祥市实验中学 [教学专著]:《我不能沉默》 [人生哲学]:生活是思想造成的 [教育理念]:每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 [梦想]:让孩子他妈也喜欢读书 [蔡兴蓉管窥] 此公是众所周知的“另类”教师。2002年,湖北电视台曾以“另类教师蔡兴蓉”为题对他进行过专题报道。所以者何?迂也,怪也,犟也。迂:一次边读书边前往邮局,结果是把信投入了意见箱  相似文献   

15.
我们上海市长宁区辅读学校自1999年起开始进行《较严重弱智学生生活化教育课程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并提出了“为了生活、通过生活、学习生活、适应生活”的“生活教育”理念。课题要求将“生活教育”的理念贯穿于所有学科之中,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贯穿和实施“生活教育”的理念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在语文课上进行了实践探索,得到了一定的收获。[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正>【作文题目】请以“生命里那_____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2)600字左右。(3)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题目解析]题目“生命里那_____紧紧围绕学生生命成长历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首先,补充题目。注意题目中的“生命里”和“那”。写作对象的范围是“生命里”,  相似文献   

17.
[阅读烛光]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的方法;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是对我们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提出的一个重要要求,也是我们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目标。而其中“文从字顺、具体明确”的要求,很显然是对我们习作的要求。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其中很重要的是在习作中学会“锤炼语言”。  相似文献   

18.
【活动理念】《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指出,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每一个生命的独特性,尊重生命,提升生命价值。小学中高年级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知晓生命来之不易,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五六年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初期,即情绪发展的“疾风骤雨”时期,这个阶段他们的烦恼增多。由于敏感和冲动的特点,他们容易放大自己生活中的不如意,对生命产生消极态度。  相似文献   

19.
华东师范大学叶谰教授在上个世纪90年代提出新基础教育的三性:“未来性”、“生命性”、“社会性”,主张关注学生在教育生活中的生命质量,让课堂生活焕发生命活力,关注学生个体生命本身的生长生成。所以我们若把课堂当作师生生命交互的场域,教师把所要传授的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我想课堂将不会出现死气沉沉或乱成一片的局面。下面就地理课堂为例谈些个人感受和经验。一、建立生命活跃的具有公平秩序的对话课堂师生生命的迸发主要是通过对话的途径来实现的,所以教师不能象过去那样单独主宰话语的霸权优势。一…  相似文献   

20.
清扫、处理垃圾是学生在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生活处处是教育”,围绕“垃圾”也可以挖掘诸多的教育功能,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能受益颇多。 扫垃圾,示范与标准同行 每新接手一个班级,我都会让劳动委员给我安排一项值日工作,这样既可以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又可以增加与学生接触的机会。[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