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鼠""老虎"之"老"的词性词义及其变化过程,以及"老鼠""老虎"二词的出现,一向受到语言学界的关注。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老鼠""老虎"之"老"没有词汇意义的观点。近年来,研究"老"字虚化为词缀的学术论文和著作很多,但只是在全面研究词缀"老"字的时候,作为例证涉及到"老鼠""老虎"之"老"。我们认为,"老鼠""老虎"之"老"成为词缀,是形容词"老"字分别于名词"鼠""虎"结合以后,逐渐虚化而成的。本文正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从文献资料出发,浅探"老鼠""老虎"之"老"最初所表示的意义以及发展为词头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2.
<正>"高压锅"不是某人的外号,而是班级中易怒群体的代称,讲究些的叫做"情绪失控"。想一想,他们确实有些像高压锅:承受着方方面面的压力,特别是来自内心的,来自同伴、师长的舆论。所以,他们经常在团体生活中展示出暴烈的表象,容易发怒,发怒时喜欢找人或是借物撒气,似乎随时都有膨胀爆裂的危险,看上去确实有些可怕!相信每个班主任都会在自己的班级中遭遇到"高压锅",一个就够  相似文献   

3.
俗话说得好:"来者皆是客",古语又有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照此推断,我们理应待客犹如春天般温暖,可这世间的事物总有两个针锋相对的对立面,让人无法左右逢源:有美,即有丑;有善,即有恶;而这"客",也就还有那么一种叫做——不速之"客"。他们不请自来;他们"老虎不在家,猴子称霸王";他们比传说中的"熊孩子"更多了  相似文献   

4.
1..在一个茅草屋里住着一对老人。一个下雨的傍晚,他们家的母牛 生了个小牛犊,他们高兴极了。2夜里雨还没有停,老爷爷对老奶奶说:“我真怕老 虎吃了咱们的小牛犊。”3.老奶奶望望屋顶漏下的雨滴说:“我不怕老虎就怕‘漏’。”恰在这时一只老虎来到他们的窗前,听到了他们的对话。4.老虎心想:“那‘漏’是个什么样的家伙,竟比我还厉害?”就在这时,一个 贼来偷老奶奶家的豆子。贼见窗前有个黑黢黢的东西,以为是小牛犊,赶快骑 上去,打着“小牛犊”就走。6.那老虎刚听说有个厉害的 “漏”,这会儿还以为真是 “漏”来了,驮着贼飞快地奔跑。7.天 快…  相似文献   

5.
张志贤 《快乐阅读》2011,(18):152-154
随着普高热的升温,中考后半段考分的学生进入了职业学校。他们中大多数人来自乡镇和农村,来自单亲家庭的子女也比较多。在他们心理发展最为迅速而又未成熟的时期,就过早地经历了中考失利的挫折以及学习、生活、舆论等方面的压力,这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蒙上了阴影。由于家庭背景的不同,学生的个性和习惯千差万别,进入中等职业学校之后,中职生又往往会感到现实中的学习、生活条件与其心目中理想的"高中"相距甚远,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出现了失落、彷徨、抑郁、无所适从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师生冲突就是其中一个突出而又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捣蛋”班     
<正>故事梗概:故事发生在学校有名的"捣蛋"班,这个班的学生很有个性,他们精力旺盛、聪明伶俐,于是常把剩余精力转移到学习以外的事情上,因此被教师批评为不守课堂纪律。直到有一天,孙老师的一节课,让他们的内心发生了变化。第一幕班长王小婧正在教室里拖地。雷老虎:哟,大班长一个人做好事呢!李胖胖:是呀,在我们这个"捣蛋"班还藏  相似文献   

7.
潘石屹 《少年文摘》2012,(12):92-94
都知道潘石屹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潘让,一个叫潘少。父母都是公众人物,但这两个孩子却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我是我,他们是他们,别把我们搅和到一块儿!"听起来很是铁面无情,这也是潘石屹一贯的态度:不想让儿子因为父亲的成功就觉得自己也跟着镀了层金。名字里暗含的期许我常常感到现在的教育让人很紧张,说什么"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小的孩子,就教育他去争去抢,告诉他这个世界是怎么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你不争你不抢你就没饭吃!我曾经在北京动物园里亲眼看见,一个父亲抱着三四岁的儿子,看着一群老虎正在扑食  相似文献   

8.
从前,有一对贫穷而善良的兄弟,他们每天都上山砍柴,过着艰辛的日子。一天,兄弟二人在山上砍柴时正好遇到一只老虎要吃一位老人。兄弟两人奋不顾身地与老虎搏斗,终于救出了这位须发苍白的老人。  相似文献   

9.
思想 《高中生》2011,(13):46
银幕上的"好人"形象来自哪里?当然来自现实生活中。他们是13亿中国人中的一部分,他们的身世、经历、长相都是平凡的。但正是这些和黄土地一样平常的人,在祖国的某些角落,默默地做着一些看似微小却足以打动人心的事。好人在哪里?好人就在你我的身边。  相似文献   

10.
正悦读之前:喜欢看白话小说的朋友,一定会发现老虎常被称为"大虫"。比起小小的虫子,老虎真是庞大啊——二者可是八竿子打不着啊,怎么会出现这样的说法呢?  相似文献   

11.
曾玲 《南昌教育》2007,(7):30-30
在教学《狐假虎威》时,有以下片段: 师: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了百兽。在现实生活中,你见过与之类似的现象吗? 生1:我经历过。有一次,我遇到了坏蛋。他们要欺负我,我就对他们说:“我爸爸是警察。”结果,这些坏蛋就不敢再欺负我了。(得意地)我觉得我很会“狐假虎威。”  相似文献   

12.
经济学有一个著名的故事,有两个人到森林中打猎,其中一个人穿着跑鞋,一副运动员的打扮,另一个人看了很不解,就问他:你为什么穿成这样,如果真是遇到老虎,你能跑得比它快吗?"此人回答:我能跑得比你快就行了."无论你如何理解这个故事,其实质都是一个"相对数"的问题,人与老虎的相对速度、两个人之间的相  相似文献   

13.
自从“老虎”第一次给我们上课就用猪肉包子讲自由落体,用筷子夹蒸肉讲二力杠杆后,我就想给他立个传了。但鲁迅先生说了传也有区别的。“老虎”毕竟不是神仙,谈“内传”“外传”自是不当的了,一来鲁迅他老人家不会同意的,搞不好还告我侵权。二来拿“老虎”同阿Q作比,也降低了社会主义知识分子的身份,思来想去,用“歪传”倒也七分合意。“老虎”本不叫“老虎”的,喊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老虎。最初的叫法源于老虎发威时,据传与《少林方世玉》中的雷老虎形神俱像,恰老虎也姓雷,此号由此而定。老虎发怒的样子只是听说而已,我并未亲见,但电视中的雷老虎的凶相大抵记得两分,我却始终不能将眼前这个像偷吃两块蒸肉而来被发现的整天笑眯眯、乐呵呵的人与凶相联系起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老虎是越传越广了。算了,就把他当成是只吃包子而不会吃人的老虎吧!  相似文献   

14.
《家教世界》2012,(3):18
巴瑶族人在学会走路之前就先学会了游泳。他们在婴儿时期就将耳膜戳破,以适应海水压力。他们是一个没有国籍的海上游牧民族,数百年来生活在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尼之间的海域。"巴瑶"在东南亚语系中是"海上之民"的意思,他们几乎每日和水打交道,可以潜到30米甚至更深的海域。  相似文献   

15.
袁汉勋 《文教资料》2009,(21):155-157
中小学生的学习压力非常大,以致于有部分学生产生"习得性无助"现象.消除不良心理,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窍门.教师必须学会将学生的"压力"控制在可接受的程度,尽量舒解他们的"压力",使他们身心均衡地度过危险阶段.  相似文献   

16.
角色:老虎、小兔、小猴、小猫、小狗等。地点:大森林里。[幕前曲起,幕启。小猴和小兔在一起踢毽子, 老虎上。老虎(唱曲-①。唱完,向正在踢毽子的小兔、小猴走去)小猴子,快走开,让我来踢毽子!小猴你应该挨着次序玩。老虎什么?叫我挨着次序玩?你看看我的额头上写着“大王”两字,你们都得听我的!(抢着毽子就踢)小猴我们可不喜欢和你玩啦!老虎那么你喜欢跟谁玩?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刚开始接触社会,极易感受到周围环境的"同伴压力"。由于受心理素质和社会阅历的限制,青少年不能对这种"压力"产生正确的反应,"嫉妒"就产生了。 青少年如果有了嫉妒心又不知道怎样善待"嫉妒",那就很危险了。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会意志消沉,心灰意冷,不求上进,在精神上打倒自己;另一种人则恰恰相反,他们痛恨那些比自己强的人,每天想的不是如何赶超上去,而是如何将对手搞垮,用打击别人的办法来抬高自己,陷自己于泥沼之中不能自拔。 只有善待"嫉妒",才能不使自己消沉,化"嫉妒"为力量,使自己更加强大起来。其实,周围环境中如…  相似文献   

18.
两个人正在穿越丛林。忽然,一只老虎从丛林里出来向他们冲去。一个人从包里拿出一双运动鞋开始往脚上穿。另一个人惊讶地说:"你以为穿上它们就能比老虎跑得快了吗?"他的朋友说:"我不必比老虎跑得快。我只要比你跑得快就行了。"  相似文献   

19.
"老虎笙"是楚雄彝族珍存的文化遗产,应深入发掘研究,向申报中国和世界文化遗产努力;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审视"老虎笙",应从五个方面入手,解决好五个方面的问题:文化本体与生态环境保护、"老虎笙"所蕴涵的文化价值观构建与传承、坚持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保护一体和互动原则、"老虎笙"所在的社区与文化主体组织与利益协调以及借助旅游业适度进行产业化运作。  相似文献   

20.
"一只箭向老虎飞来"——情节曲折——用"主动牺牲自己,挽救对方生命"诠释"朋友"。此文还需要升格:将阿朋"发箭射向老虎"展开写;用省略号取代文末的"把阿朋咬死了"——表达"悲痛得说不出话"的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