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湘南学院学报》2018,(3):17-22
"神明"是中国古代思想中的重要概念范畴,"神明"是由"神"和"明"两个单纯词组合而来。"神"本字为"申",本义为闪电,后因原始崇拜观念的影响而成为天神的代名词;"明"原为日月之光或月照入牅,由于日月被先民奉为神祗,"明"字也逐渐具有了"明神"之义;"神明"作为二者之合称,其本义自然与鬼神相关,是自然崇拜的神祗观念的显现,但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演变出"玄道妙理""湛凝精神"等意义,对中国的传统观念的演变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太极推手"用意"与"懂劲"是技击的基本道法,是推手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形式.由用意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只有游刃协调掌握"用意"、"懂劲",才能有信心去追求,精益求精,达到神明、神化之境.  相似文献   

3.
明清之际,闽粤人大量移入台湾。与此同时,他们将闽粤文化、信仰植入台湾并使之传播。"三山国王"就是随着移民迁台而被带入台湾的众多乡梓神明之一。这一神明在台的兴盛与台湾移垦之初的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4.
张宁 《衡水学院学报》2012,(6):82-85,100
围绕"东皇太一"的身份学界历来争论不休,通过梳理"太一"一词含义在先秦两汉时代的变化以及"东皇"在古代典籍中的所指,论证"太一"一词在先秦时代很可能并没有"具体形象的神明"这一含义,而仅仅是一个哲学层面的概念;"东皇太一"的真正身份很可能是伏羲氏。  相似文献   

5.
《荀子·劝学》云:“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神明”何解?较有权威的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云:“神明,指人的智慧。”北大选注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和郭锡良等编的《古代汉语》(中册)均因袭前说:“神明,指智慧”。统编高中二册语文课本也据此注解为“精神和智慧”。诸家所以持相同的说法,原是有所本的,大约是依据梁启雄《荀子简释》的注解。他说:“《内经》:‘心者君之官,神明出焉。’《内经》所说的‘神明’是指心的精神,《荀子》所谓‘神明’是指心的睿智。”粗略一看,这样理解似可自圓其说;仔细分析,  相似文献   

6.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善"虽为人之根性,但是也要天天坚持反省、坚持行善,日久才能将本心之"善"擦拭明净,举止人前,变成品牌,形成习惯,是为"日行一善"。"日行一善"开展一学年,感触颇深,受益匪浅,现作一小结。  相似文献   

7.
19世纪中国人眼里的全新世界图像,以及逐渐改变的文化观念,如何使其另眼看待"中国"之外的世界?从往昔之"蛮夷"到近代之"外国人",这一语言用法的现代转型,足以见出深层的观念转变。"夷"、"洋"、"西"、"外"之新旧递嬗,对那个时代具有典型意义。它不只是词语和概念的演变问题,更是彼时中国人变化了的精神状态和价值判断之体现。它也不只是四个词的运用问题,整个发展首先涉及它们在特定概念体系中的位置,从而折射出概念体系本身的演进。没有这一转换,"外交"、"世界"、"国际"等一系列现代汉语新概念的生成是不可想象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的气论思想博大精深,其内容见之于物理、哲学、生理、心理和伦理等五个层面。"气"概念含义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加大了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翻译难度,且现有的对"气"概念的翻译存在"西为中用"和"以偏概全"之欠妥。通过对"气"概念的内容及其现有翻译进行分析,认为采取音译加注法对"气"概念进行翻译最为妥当,这不仅有利于在跨文化交际中使西方读者从整体上把握"气"概念丰富的文化含义,且更有利于中华文化以更加独立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相似文献   

9.
道家代表人物庄子曾提出"心斋"一词,成为道家"虚静论"的核心概念。"虚者,心斋也"。此一"虚"字是理解"心斋"概念之内涵的核心要点。"心斋"之"虚"从工夫论上说具有消解、否定的意味,是对"听之以耳"和"听之以心"的否定,也就是要使人不执于外物,亦不执于心念;从境界论上来看,"虚"又具备某种肯定的内涵,即"虚室生白"所蕴含的生命力和对心之光明本性的能动发现。而这两方面又统一于人心之上,"心斋"的过程也就是在人心受扰后发明本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儿童在生活与学习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各种语言的"转译",使儿童的这些"自发概念"为同伴所感知、所理解,并使之逐渐科学化。教学是一个独特的、系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从语言的"转译"入手,让儿童的"自发概念"被激发,生成系统化概念;"自发概念"被唤醒,进入抽象化理解;"自发概念"被进化,开启可视化模式,从而助力儿童"自发概念"科学化。  相似文献   

11.
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概念以来,学界对新时代之"新"的解读众说纷纭,但却难以让人秉要执本。新时代之"新"应是一种质变之新,主要从国家内政外交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外交战略等方面体现出来,即我国主要矛盾的变迁及由之带来主要任务的变化、全面依法治国带来治国方略的变迁和我国对国际体系从参与到引领战略地位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气"在朗诵艺术当中的整体作用,将朗诵当中的"气"分为"气力之气"、"气氛之气"、"气韵之气"、"气势之气",并从概念、特征、运用等角度进行了系统探讨。  相似文献   

13.
"概念"是小学数学的"细胞",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石。概念具有多种特质,如过程性、结构性和抽象性。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要激活学生建构之需、呈现学生建构之态、彰显学生建构之美。  相似文献   

14.
在思想观念的历史演变之中,“神明”一词逐渐具备了丰富的含义,《庄子》作为战国中后期的道家文献,对之前的“神明”观念有所继承和发展,而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神明”观念。《庄子》中“神明”观念基本剥落了原始宗教的神秘色彩,而旨在表述道体的神妙功用与心灵的超凡境界,亦可表示人的心神。《庄子》中“神明”观念所蕴含的思想意义极为深致,关涉到庄子思想中道体论、心性论、工夫论、道术论等多个层面,而强调心灵与“神明”的内在关联则是《庄子》“神明”观念的重点和特色所在。  相似文献   

15.
通过考察、比较"基体说"的核心概念"基体"与如来藏思想、唯识思想的核心概念dhātu,可以说明dhātu类概念绝非是基体之含义,如来藏与唯识思想也就绝非"基体说".讨论是围绕"基体"的三种最基本含义--即现象法所依存之一元性本体、常一自在之我、现象法之一元发生因展开的.  相似文献   

16.
学界通常认为意象是思想感情与形象的结合;王元化认为"比"附理、"兴"起情,"比兴"作为一个整体概念,近于"艺术形象"。詹锳释"意象"为"意想中之形象""心意中的形象",表明形象可能但不一定与思想、概念、情感、意志结合;并指出比、兴相当于心理学上的类比联想和接近联想。本文以詹锳的心理学解释分析比、兴概念及二者与意象的关系,认为:比喻是人的某个表象记忆联系着某种情意或感觉,一个相同或类似的表象能够唤起这种情意或感觉;兴是变形、综合的表象唤起复合的情意或感觉,此即象征、暗喻。前者可谓单一意象,后者可谓复合意象。二者只有寄意显隐之别,没有附理还是起情之分。  相似文献   

17.
<正>我们谈到作文,常常强调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真正达到精粹的境界,并非易事。这里有两个几乎相对立的概念:"苟简"和"超旷"。《庄子·天运》以"苟简,易养也"称道"采真之游",视苟且简略、草率简陋之游为神采真实的遨游。这种理念,构筑了庄周的哲学圣殿,却极难适于写作之"精粹"。文字虽则俭省,内蕴却无拓展,固然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下的概念隐喻,对比分析英汉语言中金属"铁"相关的隐喻认知构建模式,以及金属概念向非金属概念映射过程。研究发现:不同概念域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使得人们会用金属概念描述非金属概念事物。"Iron"和"铁"的概念隐喻以共性为主,其投射的共同领域主要为功能、状态、行为等方面。而"Iron"和"铁"的概念隐喻个性占少数,英语中特有的概念隐喻有"铁表示不纯之物""铁表示方式和任务""铁表示束缚",汉语中特有的概念隐喻有"铁表示牢固的关系""铁表示没有价值的事物"。"Iron"和"铁"的概念隐喻共性归因于英汉民族对"铁"基本性能的感知大致相同,而文化色彩、价值观念和历史背景导致"铁"的隐喻在认知过程中产生差异。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教学心理及文化审美角度,提出好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需要"一咏三叹",教师的教学创新就体现在跌宕起伏的教学节奏安排中.在三个方面提出做到数学教学起伏有致的教学处理技巧:在新课教学中"咏概念之创新,叹概念之内涵和外延";习题教学中"咏基本方法,叹方法之变通与共性";单元练习评讲中"咏命题之立意,叹问题之联系".  相似文献   

20.
静电学是电磁学中最古老的、也是发展最早的学科,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天上到人间,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一、天上雷电人类很早就注意到了天上的雷电现象,但是,由于古代人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不够,总是将令人吃惊的"雷电"和天上的神明联系在一起.公元前3500年,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也就是今天的伊拉克一带,古代的苏美尔人就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