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仕途已失的他,便在家供养祖母刘氏。而公元265年,晋武帝司马炎先任命李密为“郎中”,后又任命他为“太子洗马”。晋武帝之所以邀请李密任官的主  相似文献   

2.
话说公元263年,司马昭灭了蜀汉。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李密成为亡国之臣。公元265年,晋武帝下诏再命李密出仕,先拜其为郎中(尚书省的属官),后除为洗马(即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占人常云“一仆不事二主,一臣不事二君”,作为蜀汉忠臣,李密自然不愿变节于新朝;但如不就职,无疑会招致晋武帝的猜忌而招致杀身之祸。李密进退两难,他的一番巧妙言辞,一腔至真之情,不仅替自己解了围,而且赢得了晋武帝的称赞——“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允其不仕,还“嘉其诚,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再一次拜读完李密的《陈情表》,为他的巧妙说辞而折服,为他的拳拳孝情而感动。  相似文献   

3.
公元263年,魏国司马昭灭掉蜀汉,曾经官至蜀国尚书郎的李密则成了亡国之臣。失去仕途之后,李密就在家里侍奉祖母刘氏,以尽孝心。公元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晋武帝用禅让方式灭魏,建立晋朝。同年,晋武帝屡次征召李密入朝为官,先封郎中,后为太子洗马。晋  相似文献   

4.
传统名篇《陈情表》(见高中语文第三册),为李密所作。李密曾任蜀汉郎中和尚书郎,以孝名闻天下。《华阳国志》载:“李密,字令伯,父早亡,母何氏更适人。密见养于祖母,事祖母以孝闻,侍疾,日夜未尝解带。”公元263年,晋武帝司马炎建立了西晋王朝,不久,晋灭蜀  相似文献   

5.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为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为不孝。”以守为攻、以抑为扬的《陈情表》将“孝”为核心的人性发挥到极致。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仕途已失,便在家供养祖母刘氏。公元265年,晋武帝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郎中,后又拜为洗马(即太子侍从官),即文中说的“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其一,祖母的确需要李密赡养,如文中所言,“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但这决非主要原因,因为他在蜀汉时曾离家做过官,当时其祖母亦处九十多的高龄。其二,…  相似文献   

6.
魏攻灭蜀汉两年后,魏帝被逼把皇位让给晋王司马炎,是为晋武帝。新朝刚建立,为了笼络人心,晋武帝下诏征召天下名人入朝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字令伯,曾在蜀汉任官。他心里不愿应召,但抗召是有罪的,于是他呈上一篇《陈情表》,强调因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侍奉,要求暂不应召,留在祖母身边  相似文献   

7.
晋武帝泰始三年(267),朝廷征召蛰居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东)的蜀汉旧臣李密出仕。先授郎中之衔,旋除洗马之职,“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晋武帝司马炎何以急召一介布衣李密人京委以重任?李密以孝闻于世。“祖母刘氏,躬自扶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晋书》本传)司马炎“以孝治天下”,李密是一个行“孝”的典型。此其一。李密是蜀汉名臣光禄大夫谯周门人,魏灭蜀(263),谯周力主刘禅投降,而李密为谯周得意门生,朝廷视之,不属“异类”。此其二。其时,蜀灭四年。  相似文献   

8.
《陈情表》乃千古名篇,文章极大的说服力令人赞叹。作者李密,字令伯,一名虔,曾仕蜀汉任尚书郎,并多次出使东吴,颇有辩才。后来蜀汉被司马昭所灭,李密遂成了亡国之臣。晋武帝司马炎为笼络人心,承袭汉代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此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安定。李密当时因“孝”而闻名天下,所以武帝屡次请他出来做官。先是州郡举荐,后又诏书特下。官职也步步加高,直至太子洗马,远远超过李密在蜀汉时的职务。可是李密总以奉养祖母为由,“累召不应”,“辞不就职”。对此,晋武帝十分恼火,认为李密说供养祖母是假,不愿出仕新朝是真。于是,朝…  相似文献   

9.
《陈情表》乃千古名篇,文章委婉诚挚,情真实感,受到历代文人学者的高度赞赏。作者李密,字令伯。因父亲早丧,母亲何氏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博览五经,文才出众,为人刚正,颇有辩能。他曾在蜀为官,做到尚书郎。后蜀汉灭亡,司马炎废魏称帝,建立了晋王朝,为晋武帝。为了巩固晋政权,武帝一方面对反对者采取残酷的高压政策,另一方面又以高官厚禄千方百计笼络前朝旧臣,李密也是他笼络的对象之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晋武帝曾四次征召,叫李密去做官,这使他感到很为难。去吧,不行:李密自幼丧父,母更适人,见养于祖母,“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时下祖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一向以孝闻名的李密理应报之以“乌鸟私情”,“区区不能废远”。不去吧,也不能:在封建社会里,违抗君命该当何罪。何况李密原是蜀汉旧臣,这样一个“至微至陋”的降臣,倘若屡屡抗旨,会很容易引起晋武帝的疑忌,以为他仍然怀念旧朝,对新朝存有二心。面临如此尴尬的局面,李密进退两难。但权衡再三,他还是呈上一表,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因奉养祖母…  相似文献   

11.
李密,三国时人,曾仕蜀汉,多次出使东吴,极有辩才。他小时候依赖祖母刘氏的抚养,成人后对祖母十分孝顺。《晋书·孝友传》将他列在首位,誉之“以孝谨闻”。泰始三年(公元267年),晋武帝召他为太子洗马,他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奉养为由,辞不赴命。因曾仕蜀汉,深恐晋武帝疑己怀念旧朝以矜名节,招致大逆不道的罪名,遂  相似文献   

12.
李密本是蜀国的尚书郎,蜀亡后,退居乡里。公元267年,晋武帝司马炎征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想出来做官,但又担心晋武帝怀疑自己心念旧朝而招来杀身之祸,于是写下了这篇《陈情表》,向武帝表明自己不愿为官的心意。史载司马炎读后感叹"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不仅同意他暂不赴诏,还"嘉其诚,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李密是怎样表明自己的心意并让晋武帝心中满意的呢?靠的是他那高超的"陈情"艺术。  相似文献   

13.
李密的《陈情表》能打动晋武帝,让晋武帝恩准他"辞不赴命"请求,除了时代需要,与作品的艺术成就分不开。  相似文献   

14.
马志伦 《文教资料》2013,(33):84-85
文章由晋武帝为何要征召李密这一问题入手。选拔文人做官已有制度保障,且晋武帝征用文人的标准还是以能为自己带来正面作用为衡量的,但李密看得很清楚,不想再做任人摆布的棋子。  相似文献   

15.
《陈情表》(新编高三册 )是李密向皇帝陈述情事的一道奏表。时值西晋初年 ,蜀汉已灭 ,东吴尚存。晋武帝司马炎为了笼络人心 ,以示“怀柔” ,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入朝为官 ,李密就是其中之一。然而多次征召 ,他均以祖母病老、奉养无人而辞不赴命。联系当时险恶的政治气候及李密作为蜀汉旧臣、“亡国贱俘”的特殊身份 ,这种“不识抬举”的不合作态度不能不令人为之捏把汗。果然 ,随之而来的是“诏书切峻 ,责臣逋慢。郡县逼迫 ,催臣上道 ;州司临门 ,急于星火” ,晋武帝的恼怒之状可想而知。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 ,李密不得已 ,第三次上表历述情事 ,…  相似文献   

16.
有人说,中国的文学史就是骚人墨客“不平则”的表现史,虽然这话未必包含全部真情,但对常在夹缝中求生存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而言,又不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为这些满腹经纶的人往具有政治和文学的双重身份,晋代文学家、亡国之李密的《陈情表》道出的即是其中的几分奥妙。公元264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称帝,建立西晋朝,为安抚蜀汉旧臣,劝诱东吴诸士,晋武帝司马对昔朝老臣采取怀柔策略,以示恩宠。时以文学著、又多次以郎署之职代蜀使吴的李密自然成为重关注对象,可是李密并非见异思迁、热心新朝的时“俊杰”,他常念蜀汉,曾言刘禅“可次齐桓”,况…  相似文献   

17.
《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提出暂缓应诏、奉养祖母请求的一份表章。史载:“晋武帝嘉其诚款,赐奴裨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文选》李善注引《华阳国志》)其文居然使晋武帝受到触动,从而收回成命。是因为此文通篇于简洁练达的笔墨中传达出人间至情.字里行间充溢着人情味。  相似文献   

18.
杜春香  吴峰 《语文知识》2005,(10):24-24
《陈情表》是亡蜀降臣李密写给晋武帝司马炎的一封“请辞”奏章,全文紧扣“孝”字叙事抒情,一宇一句皆发自肺腑。《古文观止》评论说:“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但令人不解的是,奏章中通篇没有表忠心的字样,而晋武帝不仅答应了李密的“请辞”,并且“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华阳国志》)。  相似文献   

19.
公元263年,司马昭派邓艾、钟会等伐蜀。后主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公元265年,司马炎废魏帝曹奂,自立为帝,国号晋。新成立的司马氏政权为笼络民心,征蜀汉旧臣入朝做官。李密在蜀汉以至孝闻名于世,且为人刚正,颇有文名。所谓“求忠臣必于孝子之家”,像李密这种孝子贤孙,当然是首选。  相似文献   

20.
西晋泰始(265-274年)年间,晋武帝诏举贤良对策,以便探索并实施能够巩固新王朝的治道.贤良方正郤诜、阮种、挚虞等从治道理念、实施治道的制度创设、治道路径等方面回答了晋武帝的策问.晋武帝的策问和贤良们的对策体现出晋初治道的政治价值取向.“太康之治”是晋初治道的成果,它体现了晋武帝不凡的政治家品质,也内含了对策诸贤良的政治智慧和贡献.然而晋初的治道中也隐伏着诸多政治危机.加之晋武帝在平吴以后“怠于政术”,治道危机在武帝以后剧烈爆发,最终断送了西晋政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