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对21世纪高新科学技术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要,今后的中学数学将更加重视数学应用的教育。张玺恩教授指出:“数学教育给予学生的不只是知识,更重要在于使学生受到数学思维与数学思想方法训练,会数学地提出问题,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和解决。”可以说数学应用意识是体现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
新的世纪——21世纪即将来临,家长们忧虑地思考着: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自己的孩子,到底该把孩子教成啥模样? 家长们的思考,也正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如何面对21世纪?家庭教育怎样才能与未来21世纪对人才所提出的要求正真衔接?怎样才能把今天的孩子培养成为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  相似文献   

3.
对21世纪的人才共识是“发展个性,启迪智力,培养能力,鼓励创新。”这也是对数学教师提出的要求。教育学院和师范学院的数学系是培养中学数学教师的场所,所以我们应努力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能力型的中学数学教师,也就是使他们成为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牢固的数学思想方法,熟练的从教技能和高尚的师德”的数学教育工作者,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在未来的中学数学教学中为培养更多的具有多种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世纪所需要的人才而发挥作用,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们现行的中学数学教材教法课程、教材还不能完全满足要求,迫切地需要我们…  相似文献   

4.
我国中小学数学教育的状况如何?面对新世纪的到来。数学课究竞要让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这是我国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为实施“面向21世纪振兴行动计划”.不久前邀请部分专家对此进行研讨。  相似文献   

5.
二、我国数学教育改革的动向 1.数学教育改革的目标——大众数学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正向缺乏活力的数学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21世纪的中国公民应该具有怎样的数学素质?如何建立起有时代特色的中国数学教育体系?未来中国数学教育如何与国际数学教育接轨?这与我国数学教育改革的目标密切相关的。当今世界数学教育正从过去培养“英才”——升学  相似文献   

6.
现代数学在高师数学教学中的定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现代数学在21世纪会变得更加重要,应该将现代数学基础定位为高师数学教育中的主干课题,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提高中学数学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需要。面对“新三基”(实分析与泛函分析,抽象代数,拓扑学)难教难学等困难,根本出路仍在不断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7.
世纪之交,21世纪即将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党的15次全国代表大会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思考思考:21世纪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教育应如何适应未来信息时代,宇宙空间时代、高科技时代的需求?怎样面对国际经济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面向21世纪,致力于教师素质的提高,以解决当前和未来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教育改革中突出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8.
面对新教材,如何提高学困生的数学水平,已经成为中学数学教师的一个带有挑战性的问题.数学教育的真正难点在于提高学困生的数学水平,使其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文将以本人参加课改五年来的教学经验,和对所教班级中数学学困生的细心观察和教改实验为依据,着重探讨新课改下,普通高中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和转化对策.  相似文献   

9.
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和突飞猛进的市场经济,面对未来21世纪高科技信息社会的崭新世界,今天,数学已成为人们在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语言、一种工具和一种素质。所以,职高数学教育改革必须从21世纪发展需要和对数学科学新认识这两个基本点出发。本文着重谈谈职高课程与教材的改革。 课程设置与教材内容是职高数学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职高数学要适应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事业。现在是20世纪九十年代,再过几年将步入21世纪。新世纪我国数学教育有哪些主要特征呢?本文拟从数学科学自身特点出发,对新世纪我国中学数学教育的若干特征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升学教育”完全转变为“素质教育” 在旧的数学教育思想观念中,数学只能恩赐给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英才”。数学教育思想起着“筛子”的作用——“选优汰劣”,而中学数学教学,则瞄准着升学、高考在  相似文献   

11.
在中学数学课堂中开展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既是当前中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学科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以数学学科独特的育人资源哺育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求。表现在教学实践上,就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日益趋于多样与灵活。但同时,当前的中学数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离不开分数,初中生要面对中考,高中生要面对高考,数学学科都是必考科目。面对考试,很大程度上,分数仍然是学生的“命根”。虽然考试分数不可否认地是素质教育的支撑项之一,统一于数学教育之中,但其占比之大,仍使二者之间形成一对严重的矛盾,使数学教师在开展素质教育与追求分数之间,苦苦纠结。所以,如何在既要素质又要成绩之间保持平衡,成为每一位数学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国际数学教育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1世纪的我国公民应该具有怎样的“数学素质”?这是我国数学教育研究的主要课题,六十万中国数学教师为未来的数学素质教育努力奋斗,逐步形成中国的数学教育学派,使中国数学教育走向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占有应有的地位。本文就国际数学教育发展与交流进行探讨,提出数学教育是交叉学科的新观念。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将是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向纵深发展的时代,是高度“科学化、专业化、技术化、信息化”的时代.“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众多资料表明:未来社会将需要大批创造型人才,而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依赖于教育. 数学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教育一样,同样面临着挑战.各学科都将会围绕着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质量人才进行教育改革,而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创造型人才将是数学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基于这样的情况,笔者暂且将这一课题进行研究的数学教育叫做数学创造教育.本文就中学数学创造教育体系的构思,进行了肤浅的探讨,旨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4.
“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和内容”的中西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试教育必须向素质教育转轨”,这正逐渐成为教育界人士的共识。社会主义中国的教育培养的学生应具备怎样的数学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对数学教育有什么要求?这是全体数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正确回答将直接影响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和内容的确定与  相似文献   

15.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正向缺乏活力的数学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公民应该具有怎样的数学素质?如何建立起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国数学教育体系?未来的中国数学教育如何与国际数学教育接轨?这是与我国数学教育改革的目标密切相关的。当今世界数学教育正从过去培养“英才”——升学为主的教育转向为“大众”——提高素质为主的教育,“为一切人的数学”的口号在欧美日等国已被广泛接受,而且成为国际世界数学教育的主流,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吸取,并加以发展,“为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是高科技、高速度、高竞争的时代,作为时代未来的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已成了摆在当前教育界面前的一大问题,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涌现,高职学生又因其具有的特殊性而引起人们的关注,面对这新生的高职院校“准健康”一族的挑战,如何引导他们成为真正的健康一代,使他们适应未来的竞争环境,实行终极关怀性教育有其必然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未来教师的素质与师范教育的改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世纪之交,一个崭新的世纪即将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许多人在思考:我们要把什么样的教育带到21世纪,我们的教育如何适应未来信息进代、高科技时代、宇宙空间的时代,怎样面对国际经济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面向21世纪,致力于教师素质的提高,以解决当前和未来社会所面临的问题,一时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8.
【题记】课改中的思考和认识。作为21世纪的青年教师,在新课改的历练中经历了“算法多样化”——“算法最优化”、“创设情境的盲目性”——“创设情境要为数学学习服务”、“一味强调生活味”——“生活味中突出数学味”等的改革过程,从中也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数学课堂必须要在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同时还数学课的本来面貌,任何一种教学形式的组织都要为“如何让数学的本质烙印在学生的脑海中”服务。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这一“目标”呢?下面的教学案例就是我的一次实践与探索。【课例】国标本苏教版教材第九册“生活中的负数”教学片段。…  相似文献   

19.
数学证明,作为认识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种重要工具,是中学数学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怎样认识数学证明的重要性?如何通过数学证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使之逐步养成严谨的思考问题的习惯?面对各种具体命题,又如何着手求解,寻求正确的解题思路?最近,苏州地区师范学校赵振威老师编著的《解题思路-如何求证》一书,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  相似文献   

20.
如何使数学走入平民的生活 ,使孩子从小不“怕”数学 ,“用数学”的课改 ,解决了这一多年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