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文章主要分析了英国、澳大利亚和德国这三个国家的职业教育和训练体系的共同原则和不同实践。首先探讨企业在这三个国家参与职业教育和训练中的作用。英澳德三国致力于改进相关工作技能并为青年人提供企业相关训练,注重加强训练中企业的参与。澳、德特别强调学徒制途径的重要性,英国的现代学徒制也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其次。英、澳两国引入职业资格认定的评估体系,探索职业协会在资格认定中的重要作用。英澳德三国保证职业教育质量的方法是相似的。最后探讨了欧洲一体化政策对于学生与职业资格在不同国家转移的作用。比较英澳德三国时,发现相似多过区别,职教方法的一致性更明显地体现在职教政策的概念基石上,而不是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然而,欧洲教育和训练一致化的动议也意味着职教实践上的逐渐趋同。  相似文献   

2.
李德贵 《成人教育》2013,(12):125-128
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是世界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在法律和制度支撑下的职业教育已成为国家经济和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关、英、澳通过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将不同层次和规格的职业教育融为一体,其学分转换制度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借鉴美、英、澳在构建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对比三个国家在中高职衔接方面的理念及做法,从体制和机制创新方面探讨我国中高职合理衔接的路径、模式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3.
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中,英美“特殊关系”破裂。作为英联邦成员和美国的盟友,澳大利亚面临两难困境,由于错误地估计了对英法入侵埃及的国际影响和美国的反应,澳大利亚支持英法的行动,使澳大利亚在联合国同英法以三个“侵略国”一样陷于孤立。苏伊士运河危机事件使澳美关系受到冲击,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影响澳美同盟关系。  相似文献   

4.
韩燕 《文教资料》2007,(4):86-87
在澳大利亚,节日庆典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每年几乎有数百个节日在全国各地举行。从墨尔本杯到澳式足球赛,从加里波里日到澳新军团日,这些节日庆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澳大利亚所特有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折射其历史渊源和人文风俗。这里选取澳大利亚文化中的一个特殊层面——澳大利亚的节庆文化,希望通过探讨澳大利亚节庆文化得以发展及兴起的原因,向人们展示澳大利亚是如何在全球化盛行的今天用现代社会的理念对传统节日的内涵和价值进行发掘,继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这对于正努力宏扬传统文化的中国是具有一定的现实和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在澳洲进修的优点:在以英文为母语的国家中,继美、英之后,澳大利亚已成为第三大国际留学生目的地,每年大约有超过150.0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来澳大利亚学习对亚太地区的学生来讲,澳大利亚是许多人留学的首选目前.越来越多的北美和欧洲学生也愿意选择澳大利亚作为其留学的国家2002年,在申请赴澳的留学生中,中国学生的数量已跃居第一。  相似文献   

6.
浅论澳大利亚英语的变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澳大利亚语言中的最大差异是个体之间的差异。移民者的母语是产生澳大利亚英语变体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他因素包括移民者移民时的年龄、受教育背景、在澳大利亚的社会关系等等。以澳英语为母语的人们与讲澳英语的移民群体具有各自固有的交流模式。在话语分析和描述交流模式中,讲者-听者之间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澳中关系经 70年代启动后 ,80年代便平稳地向前推进。发展澳中关系得到了澳大利亚两大政党———工党和自由党的支持。两国经贸合作也富有成效。只是在 80年代末 ,由于受中国“六·四”事件的影响 ,澳中关系一度跌入低谷 ,但不久便峰回路转 ,柳暗花明。 90年代 ,澳中关系呈全方位发展。  相似文献   

8.
19世纪后期被称为是帝国的时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进行扩张。作为英帝国自治殖民地的澳大利亚,出于其自身利益与安全的考虑,在南太平洋地区也采取帝国主义的态度并付诸实际行动,逐步建立了在英帝国体系之下的“澳大利亚次帝国”。但在澳大利亚建立“次帝国”的过程中,由于英澳利益分歧的出现,各殖民区联系的加强,从而推动了澳大利亚民族主义的高涨,促进了澳大利亚联邦运动的发展,加快了其政治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国家形成背景及文化传统渊源有很多相似之处。加澳两国都曾是英国殖民地,秉承着相同的源自英国的人文思想和社会风尚,其英语文学均源于英国文学传统。由于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状况不同,伴随着从殖民拓荒到建立国家的历史进程,加拿大英语文学和澳大利亚英语文学体现出了鲜明的差异,形成了独立的国别文学,成为世界英语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国内在外国文学研究领域中的两个新的板块。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们对教师质量关注度的不断提升,"培养卓越教师"日渐成为英、美、德、澳等发达国家的普遍共识。英国的"卓越教师计划"、《培养下一代卓越教师》文件,美国的卓越教师专业标准,德国的"卓越教师教育计划"以及澳大利亚的"政府优秀教师计划"皆反映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卓越取向。文章介绍了英、美、德、澳四国的教师培养计划,以期为我国卓越教师的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高文芳 《海外英语》2012,(9):210-211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澳大利亚英语以其独特的风格在全球化英语体系中形成了有别于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的一种语言变体。即便是来自英语国家的人们初到澳大利亚都需要对澳式英语有一个熟悉的过程。澳大利亚虽然在地理位置上邻近亚太地区,但却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西方国家,澳大利亚曾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历史意义也使得其英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2.
二战中英国老牌殖民思维依然如故,其政府内部借中国对西藏的军事施压之机,不适时却又不失时地展开了西藏政治地位的讨论,结论是:英国必须有条件地承认中国对西藏所拥有的英方语境中的“宗主权”。英国对西藏地位的重新审视,彰显了英国藏务的顾虑与投机,但也体现了英国殖民外交的娴熟与老道。  相似文献   

13.
大洋洲是在地理大发现的白银时代才呈现在欧洲人面前的,1788年和1840年分别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被英国残民的开始时间,与此同时也逐渐开始了近代化,由于地处南半球,移民的奋斗等原因,殖民化与近代化同步发展,另外,新西兰的毛利人进行过维护土地权的战争,而澳大利亚的土几乎未作过积极的反抗,19世纪后期,这两个国家都有过社会改革的实验,加之移民劳动的努力,为20世纪初自治领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此后两国实际走上了独立的道路并在亚太地区发挥着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英属北美殖民地自建立起便与宗主国长期保持了并存互利的关系。英国在从殖民地获取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促进了其全面开拓与发展。18世纪60年代初开始,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政策由温和转向强硬,导致双方关系由共处演变为决裂,最终引发了独立战争。因此,英国殖民政策的转变是导致其与殖民地关系变化的直接因素,它在推动殖民地发展和独立的过程中发挥了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5.
媒体作为社会公器 ,真实、公正、准确是不二的法则。在伊拉克战争中 ,由于交战双方为了战争目的充分利用媒体 ,对媒体新闻报道实行诸多管制 ,加上新闻与战争本身的不可调和性 ,媒体在夹缝里求生存。美英联军在战争中依靠信息传播优势 ,通过杜撰与封锁消息操控新闻媒体 ,在某种程度上 ,美英一些媒体及记者在“国家利益”这面大旗下已沦为五角大楼的传声筒。  相似文献   

16.
当英语离开英国本土来到社会文化、生态环境迥然不同的澳洲之后,它吸纳了诸多的土著语汇和他族词汇,形成类型有别、独具特色的澳大利亚英语,而今已成为现代英语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地域变体。本文拟从澳大利亚英语形成背景的角度论析其类型特征。  相似文献   

17.
通过与我国英语学习者所熟悉的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的对比,本文较为详细地论述了澳洲英语在语音、句法、词汇等方面的特色,旨在帮助将去澳大利亚、新西兰留学、经商或旅游的朋友们了解澳洲英语之不同。以便更好地与澳洲人士交流。  相似文献   

18.
澳大利亚是一个移民国家,移民政策一直是其重要的基本国策之一。由于历史、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原因,在100多年来澳大利亚对华移民政策史上,以种族歧视为核心的“白澳政策”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澳洲政府逐步调整对华移民政策,其间经历了一个从逐步调整、渐进改革到彻底废除“白澳政策”;从以引进非技术移民为主到鼓励商业移民和独立技术移民赴澳的历史演变进程。澳洲政府最终废止白澳政策的基本原因主要是:二战促使澳洲人对种族歧视问题进行了认真反思;战后反种族歧视的世界进步潮流的推动;华人素质的改变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及改变对亚洲关系和开发澳洲、发展经济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Following its late nineteenth-century emergence as an important element within federalist thinking across the British Empire, the idea of Greater Britain lost much of its political force in the years following the Boer War. The concept however continued to retain considerable residual currency in other fields of Imperial debate, including those concerning policies and practices of education across the Empire. This paper explores aspects of such debate by examining the intellectual contexts, theoretical assertions and conceptual formulations deployed in relation to questions about education, leadership, Imperial unity and racial identity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These issues are illuminated by an analysis of proposals by the Imperial theorist E.B. Sargant for the educational “colonisation” of the Empire of white settlement by “daughter” schools transposed from the traditional public schools of the metropole and staffed by teachers conceived as “the regulars of the St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