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肖申克监狱里有两把锁,一把锁在牢门,一把锁在心门. 牢门之锁无法剥夺一个人的自由,因此,安迪·杜弗雷终能与圣华塔尼欧的碧海蓝天幸福相拥. 心门之锁却能将囚徒的心牢牢锁在一个冰封的暗室,使之渐渐麻木、冻结、畏光,渐渐失去对自由与光明的向往,失去人之为人的精神追求.因此,暴力与野蛮充斥狱中,知识与文明落荒而逃.当狱警为年迈的布鲁斯打开牢门之锁时,他的生命也走向了终结.置他于死地的不是梁上的那根绳索,而是牢门外铺天盖地的光明. 黑暗中他也许是一颗会发光的星,光明中他却成了最黯淡的石.那光明使他恐惧.布鲁斯如此,瑞德又何尝不是如此?  相似文献   

2.
自由飞翔     
写在前面2003年10月15日“神州五号”成功发射,杨利伟成为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中国人。我们刚刚从兴奋之中沉静下来,新年的钟声就又要敲响了。让我们再次回味那段中国人共同走过的日子;并且把关注的目光再延伸一点,共同回味全人类为了实现遨游太空的理想而一起走过的那些日子。让我们在回顾历史中再次自由飞翔!(丹枫)与上帝不同的轨道银河以西有一把由4颗星构成的“织梭”,边上一颗青白色的是“织女星”;银河以东白中透黄的那颗是“牵牛星”,两旁的小星星是“牛郎”一根扁担挑着的一双儿女。纵然相隔150万亿千米,牛郎和织女却能在农历七月七的…  相似文献   

3.
董淑慧 《留学生》2009,(1):52-53
在学生们眼中,他是一位有责任心、热情而又有点严厉的英文教师;在同事们眼中,他是一位容易相处又乐于助人的合作者;在朋友们眼中,他是一位热心且交际能力很强的人;在音乐同行眼中,他是一位颇有天赋又善于观察和体会周围世界的音乐人;在歌迷们眼中,他是一位出色的、激情投入的吉他歌手;在认识他的所有中国人眼中,他是一位不会说汉语却热爱中国、与众不同的美国人。他就是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的犹太裔美国人马克·力文。  相似文献   

4.
自由找朋友     
自由一天天长大了,却没有一个朋友,他感到很孤独、寂寞。有一天,他突发奇想在网上发布了寻友启事。第一个与自由搭讪的人是贪玩,贪玩一来就对自由说:"亲爱的,我太需要你了,没有你,我简直不能生存,和我做朋友吧,我会送你一套全新的游戏卡。"就这样,自由成了贪玩的朋友。有了自由的庇护,贪玩再也不害怕家长和老师的责怪。他带着自由走遍所有的娱乐场,仍觉得不过瘾,还要不断寻找新的刺激。一日走到火山口,贪玩竟想进去玩,恰巧火山爆  相似文献   

5.
让一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是法国存在主义大师。在他看来,哲学就是探讨存在,但他关注的不是传统形而上学的“存在”概念,而是人的存在即自为。自为的特征就是“不是其所是,是其所不是”,一句话,就是自由。  相似文献   

6.
为自由算计     
一次,我去另外一个城市,拜访一位比我年长几岁的朋友。在朋友圈中,他可以称得上是德高望重了,大家都很喜欢他,很愿意跟他交往。几位朋友曾经在一起议论过,都觉得他最大的特点是精神上的超然淡定,有着一般人没有的自由的心灵,跟他在一起,再神经质的人都会被感染上一些静气。  相似文献   

7.
民主和自由这两个概念的基本内容,本来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上和实践中早已解决了的问题。可是,近几年来却被一些人弄乱,并用作美化资产阶级民主,反对无产阶级专政,煽动闹事的舆论工具。方励之等人就是这样。他鼓吹以“我”为中心的纯粹民主和绝对自由。他多次在讲话中说:“对于民主的理解关键是要承认每个人自己的权利。”在大学里“不应受某种思想的约束”他认为民主、自由就是“谁也不怕谁”,歪曲“民主、自由”的真正含  相似文献   

8.
二十年前,在台大文学院印度近代史的课堂上,一位风度翩翩的年轻老师,要学生缴出笔记,给他看看。全班都缴了笔记,可是一个学生却缴不出来。老师问他:“你怎么没有笔记?”这个学生说:“笔记是中学生抄的,大学生不抄笔记。”  相似文献   

9.
<正>"你以后想去哪儿?""我没想好。""你以后想做什么?""我没想好。""你以后想做什么样的人?""我没想好。大概就像现在一样吧!"我的往昔很空,没留住什么记忆。我的房间很小,放不下太多的梦想。我的今天很淡,品不出青春的味道。我是个没有梦想的人。或者说是个太"实际"的人。我想飞得很高,却从不认为自己能飞。两周前我在外公家中和他打扑克牌。不知有意无意,他说了句:"哟,几个月不见你技术变好  相似文献   

10.
在风云激荡的中国近代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这样的人物:他既没有冲锋陷阵,英勇斗争,血战沙场,又没有振臂呐喊,奔走四方,高呼革命,他虽没有显赫的业绩,却给当时的中国知识界奉献了一笔无法估量的宝贵财富,影响了几代先进的中国人。既赢得了与他同时代的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的称道:康有为佩服他是“中国西学第一”“眼中未见此等人”;梁启超称赞他是“中学西学为我国第一流”;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过程中,是以西方的自由思想为旗帜的。他的自由观的实质,是与封建专制主义根本对立的;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他创立的中华民国的立法中,充分体现了这种革命民主主义的自由观。但是,由于中国民主革命的极端曲折性,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使孙中山的自由观带有了复杂的历史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他对近代民主政治中的自由的本质,缺乏准确的理解。比如说,孙中山总是把社会团体的自由与个体的自由对立起来,甚至把个人自由看成是有害的东西,因此,在解决团体自由与个人自由的矛盾时,常常陷入困境;再比如说,他认为,参加革命党的人,必须以牺牲个人的自由为代价,每个党员要以绝对服从党的领袖为条件,这样,就形成了国民党内的"党魁独裁"体制。孙中山在自由观上的这些误区产生了消极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正>“隐身人”的故事他是一个神秘的人,曾经“隐身”三十多年。朋友们可以看到他,却不知道他在干什么,连家里人也不知道他的秘密。后来,他的事终于可以公开了,于是大家叫他“爸爸”,而且是属于中国的爸爸:“中国氢弹之父”、“中国中子弹之父”。  相似文献   

13.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9,(5):106-116
晚清中国在西方坚船利炮的入侵下更加落伍于时代,而美国人却在中国受到了比其他西方人更好的政治礼遇,这就为美国传教士丁韪良来华生活60余年提供了难得的政治安全环境。他在文字传教、外交活动和汉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就,获得了十分满意的精神生活,因而在情感上倾向于对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肯定褒扬。这种褒扬中国的文化心理倾向,是丁韪良自始至终的一种文化多元原则,又显示了他的中国文化造诣和高尚的精神修养,堪称才、情、德俱佳的"中国通"和世界文明融通的远见卓识者。  相似文献   

14.
<正>自由是五四启蒙运动价值转型的中心课题。以人的现代化为其旨的新文化运动,是以追求人的解放的人本主义为其思想底蕴,而以自由为其终极价值目标的。在五四启蒙学者中,李大钊的自由观是深刻而独具特色的。他不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启蒙思想家而大力呼唤过自由,而且作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轫者而对社会主义自由问题进行了独到的理论探索,为我们留下了社会主义自由论的宝贵理论遗产。  相似文献   

15.
深蓝 《教育》2011,(12)
吴宓是钱钟书的老师。据说钱钟书曾骂他笨,他一笑了之;他一生苦恋毛彦文,不惜与发妻仳离,却最终孤苦一人;他自号怡红公子,认为一牛肉馆名起名潇湘馆亵渎林妹妹,而前去砸馆;他认为愧对朋友吴吉芳,在吴去世后,他照顾朋友遗属,几十年如一日;他是中国比较文学的鼻祖,被人评价为博、雅、惠、通;他与陈寅恪的一世情谊为世人所称颂。  相似文献   

16.
萨特看到了人在任何处境中都是自由的,但他没有看到人在不同的处境下有不同程度的自由。他看到了人在任何处境下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但他没有看到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处境下有不同的责任。他认为人是他自己所造就的,他没有看到社会环境对人的本质的形成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7.
自由意志在消极层面是非依赖性状态,从积极层面讲是自主选择的状态,与人在道义上的责任性联系在一起,是一种"二阶愿望"能力.康德在设定"自由意志"之存在的同时,却无力使人们将这种抽象的主体的自由的"规定"真正在人身付诸实现,关键在于他还没有将这种道德意志真正内在化,与生命自身的良知性的动力统一起来.在王阳明那里,道德理性与人的内在的道德情感本体是同一的,良知本体的自我裁断和自我意志冲动,使人的身心之间、知行之间的冲突协调并成为一个统一体,使道德理性在人身现实化,是为自由意志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8.
明静 《初中生之友》2011,(29):10-14
<正>在我们生活中,有这样一个人,有人问他从事什么工作,他自嘲道:我的职业是生病,我只是在业余时间写点东西。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几乎是以生病为生的人,却写出了许多名扬中外的文学作品。他用文字,照亮了世人的心灵,给人一种绵绵不绝的温暖和力量。他的作品被称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中国当代文坛的珠穆朗玛峰"。他就是被誉为"中国的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史铁生。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等《新民丛报》学人关于国家自由、团体自由、个人自由的关系,是受到极力责难的地方,也就是在这方面争论他们是不是自由主义者最激烈的地方。《新民丛报》学人虽然介绍了西方许多重视个人自由的思想,并力图将其改造以适合于中国,但是他们却不能把个人自由放于高于一切的地位。当中国不能实现自由之时,许多人更加相信梁启超等人不能真正理解自由主义。虽然这些人说的话有一定道理,但这是他们赋予了梁启超等人太多的责难。  相似文献   

20.
他举手投足温文尔雅,待人彬彬有礼;他亲和风趣、丝毫不给人距离感,面对这样一位帅气精神、学识渊博的高校校长,记者一下子觉得亲近许多. 宋乃庆,在高校云集、校长众多的中国教育界或许是很寻常的名字,他的人却给许多接触过他的人,留下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