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认知心理学研究发现:正常情况下,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当学习者发现原有的认知结构一时不能同化、接纳新知时,或新的信息与其原认知结构不相符合时,或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新问题时,原来的平衡状态被打破,他们便在心理上生成一种强烈的矛盾冲突,称之为"认知冲突"。强烈的认知冲突会生成一种强烈的乐于学习、主动参与探索、渴望获取问题解决办法的心理倾向。于是,对新知的探求成为一种强烈的内在需要。如果教师能及时巧妙地挖掘利用这些认知过程中的  相似文献   

2.
化学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设置认知冲突可以形成悬念,使学生产生企盼、渴知、欲答不能、欲罢不忍的心理状态,由此强化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帮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确定学习方向,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1认知冲突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结构是可以变化和重新组合的,变化过程可表述为:"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  相似文献   

3.
李彩霞 《考试周刊》2013,(84):155-155
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认知冲突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其有利于实现知识目标,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综合能力.增添实验魅力。  相似文献   

4.
化学教学中设置认知冲突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可利用实验现象、旧知和新知的联系、猜想与事实的矛盾、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的差异、学生生活经验、化学史等预设认知冲突。  相似文献   

5.
徐梦珊 《化学教与学》2015,(3):12-13,25
文章分析了认知冲突在概念教学的特点,尝试在"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中引入认知冲突策略,突破"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难点,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实现该概念的认识转变。  相似文献   

6.
李继文 《广西教育》2014,(24):44-45
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效设问及引领行为,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动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知识生长,而且有利于教学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问题设置及引领行为是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行为有效性较为薄弱的部分。笔者经研究发现,就中学化学教学而言,有效的问题设置及引领行为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相似文献   

7.
李浩 《教师》2011,(25):28-29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认知与情感是紧密联系的,作为非认知因素的情感在学习活动中主要起动力作用。承担着学习的定向、维持和调节等任务。《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多领域的发展.包括知识、情感、人生观。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不单纯是一个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在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出现厌学数学的现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爱学、乐学的心理状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相似文献   

9.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生产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内驱力,当学生具有学习的兴趣时,就能够以高度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体育是一门活动课程,按理来说学生是很感兴趣的,但是,目前由于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过于注重对学生体育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导致学生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体育课程标准》也指出:在体育教育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作为一名初中体育教师要在教学中实践新课程的这一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育内容,以此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