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为公共话语空间的《甲寅》月刊与《新青年》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章士钊和陈独秀主办的《甲寅》月刊与《新青年》,是两个有着极深渊源关系的刊物,《新青年》是在承继《甲寅》月刊风格基础之上创办。二者之间不仅是同人刊物,而且都在民初社会极其复杂的情况下诞生,以其不断的探索精神与对西方政治文化思想的引介和传播,成为民初先进知识分子表达自由思想的公共话语空间,具有精英倾向的文化品味和风格,引领着时代发展的潮流。如果说《甲寅》月刊是新旧思想文化转型的过渡者,那么《新青年》则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和中国新文学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  相似文献   

2.
《新青年》与《甲寅》月刊的渊源关系极深,《新青年》广告有着对《甲寅》月刊广告注重科学和学理精英风格的承继与超越。并在拥有学科的广泛性和内容的广博性、开放性的基础上,彰显了对刊物自身宗旨和文学改革的宣传,重视文学翻译和新文学性的启蒙特质,与时代思潮紧密关联,承载着与新文学同步发展的多元意义,发挥了广告所特有的传播媒介作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新青年》作为公共话语空间的辐射影响强度。本文通过对《新青年》前期刊载的广告进行全面梳理,来探究"五四"新文学的诞生与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3.
民初知识分子延续戊戌以来的参政热潮,通过报刊政论议评政治和改造社会。至袁世凯帝制运动兴起,知识分子方觉悟政论无用,其标志是《甲寅》杂志于1915年底停刊。此后《新青年》转向思想文化启蒙,发起了新文学运动和伦理革命;《甲寅》中英法派成员另组成《太平洋》杂志,传承《甲寅》的政论传统和法政话语,继续议评时政。但二者相互促进,政论激发人们对新文学和新道德的吁求,新文学促进政论文体的改良,使政论更适应时代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甲寅》与《青年杂志》(《新青年》)虽有渊源,但两者的关系既不是传承关系,也不是沿袭关系,而是一种“扬弃”.两份杂志在话语空间的开放性上存在承继关系,但在宗旨、内容、读者定位方面则根本不同,《爱国心与自觉心》也预示着《青年杂志》创办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人们都把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定在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之时,而对章士钊创办的《甲寅杂志》与《青年杂志》的渊源关系及其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所起的重要作用,一直予以忽视,实际上。《甲寅杂志》与《青年杂志》在人员和思想上有相当的渊源关系,它对于新文化运动核心人物群体的形成及其政治和文化取向的发展,起了关键作用,并且为新文化运动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6.
1914年成立于日本东京的“欧事研究会”及其机关刊物《甲寅杂志》聚拢了一批因革命失败而受挫的知识精英,他们极力省思民初共和政治失败的根本原因,探讨对抗袁氏独裁及国家重建的新途径.《甲寅杂志》解散后,这些不同背景的知识精英逐渐衍化成思想旨趣和行动意向相似的几个群体,即《新青年》派、留英学人群体、研究系知识群体以及文化保守派.综合考察各种知识群体的思想和实践,才能更加多元而全面地认识五四新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甲寅》月刊登载的广告进行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甲寅》月刊中广告宣传具有学科的广泛性和内容的广博性、科学性、学理性、开放性,因此,《甲寅》月刊具有当时其它刊物难以拥有的为知识分子所青睐的精英倾向,并为《青年杂志》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文学的发生有着一个较为复杂的酝酿期,在各种新文学史的著述中,在酝酿期为新文学的发生起到一定推渡助澜作用的吏实往往被忽略,《甲寅》月刊就是这样一个被忽略的存在。赵亚宏博士的论著《〈甲寅〉月刊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的出版有着还原稚萌真相的祛蔽与正名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之前,曾在《新青年》和《甲寅》上发表过短篇小说译作。胡适早年的文学翻译活动体现了借助翻译来改进中国文学的设想。民国初年黄远庸、陈独秀等人也有类似的思路,但文学翻译在当时并未取得预想中的效果。当胡适的文学革命主张在《新青年》上引发了白话文学运动之后,外国文学的翻译才真正地被转化为创造新文学的资源。  相似文献   

10.
原婧 《华章》2013,(24)
《新青年》是中国近代史上颇具影响的刊物之一,对推动社会思想观念与文化风气变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17年,《新青年》自第二卷第六号起,特辟“女子问题”专栏,成为关注女子问题、倡导妇女解放的舆论宣传阵地。专栏也反映出五四运动爆发前,知识界对女子问题认识的聚焦点。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新青年》第二、三卷“女子问题”专栏这一基本史料出发,重点关注五四运动前《新青年》所倡导的女子教育思想。从专栏概况、女子教育的时代需求、思想准备、女子教育的目的与构想角度,结合文本综合分析,深入探讨,以窥《新青年》在新旧文化交融的时代主题下,对女子问题的思考与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