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教学内容:本文选自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六册。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和多音字;理解“惊弓之鸟、孤单失群”等词语的意思。2.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知道更羸怎样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推理并作出正确判断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一、教学难点及分析要使学生理解“惊弓之鸟”的意思,完成本单元“把一段活写清楚”的重点训练项目,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相似文献   

3.
特级教师贾志敏《惊弓之鸟》一课教学的收尾,别具匠心,让人心头一亮,同味再三。 师:我们读完了,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和大家讨论讨论——究竞是谁害死了这只惊弓之鸟?讨论一下。  相似文献   

4.
1.在期待中“倾听”本。 师:今天我们来学《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同时要向更赢学一招推理的本领,来破这个“惊弓之鸟”案。破案先要干什么呢? 生:找线索。 师:对。我们先找等一条线索:更赢为什么只拉弓不用箭就能射下大雁?这条线索怎么理清?我们先去倾听作是怎么告诉我们的,自读后讨论。  相似文献   

5.
七、针对性训练 它是针对知识的难点或学习中带普遍性的某一谬误而专门设计的训练。这类训练的目的性和指向性十分明确,有很好的训练功效。如特级教师于永正教《惊弓之鸟》时,对怎样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组织了一次针对性训练。于老师说:“理解词语主要的办法是联系上下文(板书:联系上下文)。有些词语的意思课文中就有,只要认真去读就会知道。”接着出示小黑板“惊弓之鸟”、“大吃一惊”、“信不过”、“孤单失群”等词语,要学生从上下  相似文献   

6.
陆焕新 《广东教育》2002,(10):47-47
教师充分发掘教材中有利于思维的因素,恰当选择思维训练方法,并为学生创造积极思考的条件,激励他们思考,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很大作用。1.抓住难点,迁移思维。教会学生在课文难于理解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用迁移思维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有助于提高思维的准确性和深刻性。如《惊弓之鸟》这课中,成语故事讲的是鸟,比喻的是人,深刻的比喻意思对于八九岁的孩子来说,很难从惊弓之鸟的形象联系到类似现象的人。用思维的迁移可以突破这一难点。在学生读懂成语故事后,让学生思考:学习这个成语干吗?既然学习成语是为了受到教育…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从更赢善于观察和分析事物中受到启发。2.通过理解更赢说的一段话,继续进行分析自然段的训练。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3.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意思,懂得“惊弓之鸟”这一成语的意思。4.练习复述课文。教学直点:理解更赢的话,并联系全文体会他的分析为什么是正确的。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整体把握1.轻声读课文。要求:遇到不会读的字查字典,能通顺地读课文。2默读课文。要求: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能手”、“本事’”、“孤单失群”、“大吃一惊”等词语。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谁用箭射大雁?(更…  相似文献   

8.
[教学片断回放]   1.在期待中“倾听“文本.   师:今天我们来学&;lt;惊弓之鸟&;gt;这个成语故事,同时要向更羸学一招推理的本领,来破这个“惊弓之鸟“案.破案先要干什么呢?……  相似文献   

9.
正《惊弓之鸟》是一则成语故事,叙述了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手更羸不用射箭,只需拉弓弦,便使天上飞过的一只大雁掉下来的事。在教材多版本的当下,这篇文章被编入不同版本的教材,表明了其固有的文本价值与教学价值。一、《惊弓之鸟》的文本解读与教学解读1.《惊弓之鸟》的文本解读(1)文本思想内容的二元。《惊弓之鸟》是根据《战国策·楚策四》中的寓言改编的。文本本身存在二元价值:一是更羸的善于观察与推理能给人以启迪。更  相似文献   

10.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板书课题。讲明这是一个成语故事。 (二)指导学生看图。 1.先看图上的人物的穿戴,向学生说明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我国古代的战国时期。地点在魏国。魏国是两千多年前我国战国时候的一个国家。 2.再看图上的人在干什么、结果怎样,鸟的身上有没有箭。(教师大体解释“惊弓之鸟”的字面意思,进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1.
教法一借助媒体激趣引思一、借助媒体 ,激发创新乐趣1.板书课题 :(电脑播放一段相关内容的动画)看了这段动画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什么奇怪的地方?(箭没射出 ,大雁就自己掉下来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惊弓之鸟》。(板书)2.释题。生齐读课题 ,思考 :①课题的“鸟”指什么?“惊”是什么意思?《惊弓之鸟》讲的是什么故事?②为什么只“拉弓”没射箭 ,大雁就会掉下来呢?二、借助媒体 ,鼓励自主发现1.(投影片出示课文插图 :没有中箭的大雁往下掉)生边观察投影片 ,边自由朗读全文 ,找出不懂的地方 ,用笔画出来。2…  相似文献   

12.
《成语教学》课例一 1.看图猜成语:惊弓之鸟、兔死狐悲、鹬蚌相争、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并让学生把“自相矛盾和滥竿充数”写到黑板上。  相似文献   

13.
《惊弓之鸟》的故事逻辑性很强,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好教材。在教学中,我重点围绕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 更赢为什么能够不用箭把大雁射下来?2. 课文按怎样的思路安排内容的?3. “惊弓之鸟”这一成语怎样应用?我的做法是:一、通读课文,让学生熟悉故事内容。学生初渎课文以后,我就要求学生复述故事内容,  相似文献   

14.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深明此道,教学中他总是让学生掌握学法。以字词教学为例,他绝不满足于使学生懂得一字一词的意思,而是让学生从读中“悟”出理解词义的方法。现撷取于老师《惊弓之鸟》教学片断,略作评析。师:读书还要边读边想,要想想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的内容。怎样理解词语呢?主要的办法是联系上下文。(板书:联系上下文)评:说之不足,补之以写,向学生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是下面学习的重点,需要务必注意。师:有些词语的意思课文中就有,只要认真去读,…  相似文献   

15.
袁珞老师教学《惊弓之鸟》是在1980年,刘颖老师教学《惊弓之鸟》是在1993年,王燕骅老师设计的《惊弓之鸟》是2006年,前后相隔20多年;由于年代不同,教学理念、教师的水平以及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都在发展变化。从教师来看,袁老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老前辈,她教学《惊弓之鸟》时,已是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已经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刘颖老师当时是教学一线的青年优秀教师;王燕骅老师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具有新的教学理念,是一位善于教学创新的语文教师,三位教师的教学经验、文化素养、教学风格各不相同。因此,三个《惊弓之鸟》的教例各具特色。但是我们也会发现其共同之处,可以说,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让我们从这三个《惊弓之鸟》教学的同、异之中,欣赏和学习她们的语文教学思想、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  相似文献   

16.
《惊弓之鸟》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更羸说的话,它是全文的教学重点.这一段的教学,应该着重进行语言文字和正确思维方法的训练.为此,笔者作以下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7.
成语故事《惊弓之鸟》入选小语教材,已有数十年的历史,各种各样的教学设计版本也许不会少于数十种。我执教的《惊弓之鸟》公开课,算来大约就有十次之多,记得80年代教《惊弓之鸟》,着重研究的课题是怎么凭借课文发展学生的思维,于是教学的重点就相应落在了理解更赢根据看到的和听到的,  相似文献   

18.
《惊弓之鸟》(第五册)是篇启发学生动脑筋的好课文,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初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惊弓之鸟》文字简短,故事性强,学生爱读,但有的学生会把它的内容误为“更  相似文献   

19.
袁露 《小学语文》2007,(3):28-32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块儿学习第44课《惊弓之鸟》,(出示课题)打开课本翻到142页,这一课你们已经预习过了,在预习中大家有什么问题吗?  相似文献   

20.
片断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深入地理解了成语故事,请大家说说题目“惊弓之鸟”的意思。生1:因为大雁受过箭伤,所以听到弦响,就非常害怕。生2:受过箭伤的大雁因为害怕弦声,从天空中掉了下来。生3:更羸知道受了箭伤的大雁惧怕弦响,就拉响弦,大雁果然害怕得掉了下来。生4:受过箭伤的大雁听到弦响,误以为又有箭要射向它,就害怕得拼命往高处飞。因为一使劲,伤口裂开了,大雁就掉了下来。……师:你的手举得那么高,是不是有话要说?生5:我觉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有毛病(众笑),应该改为“惊弦之鸟”,因为那只大雁是被弦响吓坏的。(众诧)生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