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按照康德的逻辑轨道,形而上学是以理念总和为研究对象的。而当时的形而上学玩弄的是虚假的辩证,用只能使用在经验对象的理智来论证用纯粹理性才能论证清楚的问题,结果出现了普遍的“二律背反”。康德认为要使形而上学成为可能,只能通过理性的批判使形而上学成为先天综合判断。康德的错误在于忘记了思维的自我是不能脱离于经验的,不知道形而上学是不能用科学来要求的。  相似文献   

2.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提出了先验幻相理论,通过分析知性范畴在超验领域中的错误使用而产生的三种先验幻相,说明了人的理性具有有限性,因此,传统形而上学的超验对象是不能为人类所认识的,从而为建立科学的形而上学扫除了障碍.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形而上学(Metaphysik)~度,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1版序言进行了细致的解读.本文从康德所使用的几个关键的德文词入手,探讨了康德对传统形而上学的理解,以及他对纯粹理性批判在建构未来科学形而上学中的奠基作用的理解,最后还有他对纯粹理性批判与未来科学形而上学"事业"相互关系的理解.本文还就这几个关键的德文词的翻译问题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先验幻相理论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先验辩证论部分的主体内容.先验幻相是由于知性范畴的超验使用与理性的僭越本性而产生的错误观念.康德根据对莱布尼茨-沃尔夫哲学体系的研究与范畴演绎的分析,将先验幻相的样式分为心理学理念--灵魂的幻相、宇宙学理念--世界的幻相和神学理念--上帝的幻相三种.康德通过对三种先验幻相的阐释表明传统形而上学之不可能,从而为建立科学的形而上学扫清地基.  相似文献   

5.
甘雅娟 《文教资料》2011,(35):95-96
本文旨在寻求康德在他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一书中追求道德纯粹性的原因。康德认为伦理学的发展要求把经验的实践人学和理性的道德形而上学谨慎的分开;经验因其无法准确无误地判别行为是否出于责任,不具备普遍性等原因而无法充当道德规律的基础;而这又是由人的理性所规定的,人的理性在于追求更高的理想,深层原因是现象必须服从自在之物的本性要求,即脱离了一切经验的理性。  相似文献   

6.
胡塞尔试图以“生活世界”为“科学世界”奠基,但他的“生活世界”却是奠立在康德的先验哲学基础之上的.在胡塞尔那里,由各种“意识体验”构成的纯粹主观的生活世界能够为客观的科学世界“奠基”,而且也唯有以康德的先验哲学为出发点才不会滑向唯我论.康德把人类生存的世界奠定在理性的基础之上,通过理性的“自律”区分出感性世界和理知世界,又通过理性的“再自律”区分出一个目的论世界.这些世界都不是自在之物的世界,而是由理性的诸要素构建出来的世界.胡塞尔生活世界中的各种认识体验、价值体验和情感体验与康德区分出的三个世界之间具有某种对应性.康德通过理性的自律与再自律,为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作了双重的奠基.  相似文献   

7.
近代形而上学因其内在的矛盾 ,陷入背离科学精神的独断论、否弃人文精神的片面理性 ,导致向现代形而上学的转型。在研究对象上 ,由抽象思辨的理性王国转向具体现实的生活世界 ;研究方式上 ,由主客分立的科学型思维方式转向主客统一的人文型思维方式 ;研究目标上 ,由追寻终极不变的绝对真理转向确立多元开放的相对的哲学观。本文通过转型的原因与意义的分析 ,揭示现代形而上学与近代乃至传统形而上学的差异 ,阐明形而上学在现当代哲学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唯理论和经验论从各自的理路出发,却都殊途同归地将形而上学引入困境。康德承担起挽救形而上学命运的时代任务,追问科学的形而上学何以可能,主张只有理性的批判,才能成为形而上学科学性的前提。这一论断为形而上学重建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西方形而上学思想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在古代和中世纪,形而上学是以宣扬宇宙不变、否认事物的运动变化为其根本特征,具有反科学的性质;文艺复兴后,与近代科学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紧密相联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坚持用自然界本身的因果联系说明自然现象,但却把必然性与因果性等同起来,具有机械决定论的特点;从十八世纪下半世开始的产业革命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根本变化,敲响了旧形而上学的丧钟,康德、黑格尔是这种有局限性的批判的代表;马克思恩格斯从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出发,对形而上学进行了全面、科学和彻底的批判,赋予了形而上学以“反辩证法的”新的涵义;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中,形而上学仍是各种哲学流派利用的工具。  相似文献   

10.
对于文化哲学内涵的界定关系到文化哲学何以可能的问题。目前学界对文化哲学的理解有三个层面:偏重文化学层面的理解;偏重哲学层面的理解;偏重文化与哲学结合层面的理解。文化哲学应该是把哲学从纯粹的形而上学理性困境中解脱出来,承担解释与揭露人类整体的文化的使命,引导人类未来的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人类自身全面发展的自觉追求。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康德形而上学奠基的前提和路径,指出基于知识的相对性,形而上学自然也是相对的,"相对"意味着不断被超越,不同时期的哲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形而上学做了种种阐释,由此形成了形而上学不同的奠基方式。认为康德的批判哲学构成了西方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用人类学的方式为形而上学奠基,从形而上学的角度去探讨人生存在的终极性问题。  相似文献   

12.
形而上学的思维逻辑是一种思考的逻辑。形而上学的思考逻辑是使问题纯粹化(简单化、理想化、非现实化),就是要求人们在思考问题时首先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无矛盾的观点看世界,也即是形而上学地看世界。通过形而上学的思考,找出事物内在的联系或规律性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再整合,然后进入到具有全面性、现实性的理性认识,即辩证方法。因此,作为方法论意义上的形而上学与辩证法有机结合,才能比较完整地形成人类的科学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3.
传统形而上学的内在本质在于它是一种现实性哲学。现实性哲学把思维的反思局限于现实性范畴之内,至于现实性范畴本身则是自在自为、无条件,呈现为内在超越性,而把现实性无法解释的现象当作外在、不实、空洞、抽象的东西加以排斥。正因为传统哲学的视域只局限于现实性范畴之内,而思维的内在冲动又促使其试图突破现实性的羁绊,才导致了传统哲学不得已表现出形形色色的形而上学特质。但是,这种现实性哲学到了现当代逐渐暴露出其缺陷,各种试图超越现实性范畴的批判理论也由此应运而生,彰显了传统形而上学的真正危机。现当代哲学的繁荣,正是在置疑、反思、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方面是深化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内在超越,另一方面则是开启了新型的哲学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4.
经验事实告诉我们自然科学以及由其产生的现代技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有人以为科技是当代世界的绝对主宰。由此哲学尤其是哲学中的“形而上学”遂被视为过时或甚至根本无意义。笔者持有与此完全相反的观点。文章在这样的认知前提下,通过对“形而上学”本质的重新考察,进而深入挖掘其深刻的时代意义,从而呼唤新的“形而上学”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5.
生活世界与生存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世界是涉及当代诸多热点问题的一个重要哲学话题,它具有动摇传统形而上学大厦基础的意图但却与形而上学的反观相对应,生活世界毋宁是相对于生存主体而展开的生存视域。胡塞尔晚年提出的“主体间性”与“生活世界”本应是相互相承的,但直到海德格尔、萨特和哈贝马斯,这两才真正结合,而作为现象学最基础性概念的自明性也最终只有在公共生活世界中求得解释。  相似文献   

16.
新课改以来,形而上学在教学实践中表现得比较突出。其盛行的原因主要是非此即彼的绝对化思想和形式主义的泛滥,其本质是思想上的虚无主义和行为上的技术主义。为使新课改健康和谐的发展,需要我们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全面认识并解决教学中的形而上学倾向。  相似文献   

17.
形而上学是西方思想文化的核心内容,它伴随着西方文明的整个发展进程。透过西方文明史的表象,人们不难发现一系列与形而上学相关的思想文化因素,其中有本体论、至善论、自然法论、上帝存在论、日神与酒神精神,等等。它们交织在一起,既促成科学理性的思考和实践,也孕育起国家至上、上帝至上、帝国扩张等情结;既深刻地影响了西方自身的文明进程,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冲击着西方以外各区域的文明进程。文章从历史的角度,有重点地对形而上学思想文化与西方文明发展的相互关系做全方位扫描。  相似文献   

18.
熟知并不等于真知。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对形而上学的片面理解,从形而上学的历史嬗变入手.分析了形而上学是哲学的核心,指出形而上学的发展过程只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不断演进过程。同时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上也是一种形而上学,只是他改变了旧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而创立了实践批判的思维方式,实现了哲学形而上学的一次革命性变革。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对形而上学的误解,既有理论意义也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罗朝慧 《天中学刊》2012,27(4):44-50
关于政治哲学的后现代研究,可以说"有多少个后现代主义者,就可能有多少种后现代形式"。总体来说,后现代主义者一方面试图否定形而上学的同一性、总体性的认知模式,另一方面却又试图在排除形而上学总体性、基础性原则的条件下挽救非理性、偶然性以及他者和异质性,最终同样没有走出形而上学的视野,实际上仍然以单一、静止的眼光将人类自身的全部自由本性及其权利分割开来,从而造成对政治世界真理和意义的认知性分裂与扭曲。  相似文献   

20.
"人是什么"的人的本质问题,无论就认识对象还是认识价值而言都是一个合法问题,必须由也一定可以由形而上学思维来加以解决。传统阶段的形而上学思维是死界形而上学思维,把"人是什么"回答成了"人是什么物",从而人的根本性、独特性、高级性被"遗忘"了,也造成了理论研究的逻辑错误。同样以形而上学思维为工具,从人是生界存在者、人作为"生命实体个别"具有内在性和自身生成性的逻辑出发点出发,可以得出人的存在由低到高具有个体特殊、个体一般、群体一般、人类一般、生命一般、自然一般等六个本质层次。"人是什么"的哲学问题需要由六个不同层次的语句来整体表述:人是难以确定不同环境下不同意识性的特定完整独立的人的意识个体;人是特定完整独立的人的个体;人是由众多特定独立个体人组成的特定独立的人的群体;人是人的类———人类;人是生命中的一种生命;人是自然中的一种自然物。自然由生界与死界两界组成,根据认识对象的不同,理论思维应当以生看生、以死看死,这样的形而上学思维不但可以解决对人的本质的认识问题,而且可以解决对自然本质认识这一世界观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