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慕容氏政权前期 ,汉士族发挥着特殊、重大的作用 ,成为重要的权力阶层 ,分掌政务 ,使慕容氏政权呈现出强烈的汉化倾向 ,被认为是五胡十六国时少数部族汉化的代表。但是 ,纵观慕容氏政权始末 ,就会发现其根深蒂固的民族性 ,使前后期的政权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2.
慕容鲜卑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重要少数民族,其在中原及辽东地区先后建立5个政权,史称五燕。在政权的各时期,慕容氏统治者都保持着龙城归葬习俗,这与其民族意识及汉化进程密切相连,是慕容氏在入主中原后努力维系政权的民族性、保持民族发祥地之统治政策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十六国时期的鲜卑慕容氏诸燕——前燕、后燕、南燕政权的两个突出的汉化表现,并指出其汉化特点典型地表现在尚未分裂为诸燕的前燕政权中,大量的汉族士人出仕前燕是十六国时期一个特殊的历史现象,有力地加速了它的封建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东晋咸康四年,慕容氏的辽东政权仿周制建立了一套特殊的王国官制,与其接受东晋册封的职官体系甚不相符。这是慕容氏的南进政策与其统治下的汉人的拥晋情感矛盾调和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十六国时期北方各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在辽河流域最为突出的少数民族政权是鲜卑慕容政权。随着慕容氏政权的不断强大,其所控制的辽西地区便逐渐成为辽河流域的政治中心。慕容氏统治辽西时期,不但政治稳定,其封建统治方式和发展经济的各种措施,也极大地推动了辽西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以前辽河流域最为发达的辽东地区,从公孙氏政权灭亡后,便失去了政治和经济上的优势。其地位逐渐被辽西所取代,从而形成了辽西经济中心。  相似文献   

6.
十六国胡族政权的正统意识与正统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国时期,在西周宗法制、先秦夷夏观、两汉名教思想和魏晋门阀制度的潜在影响下,汉民族正统意识不仅因藉民族矛盾的激化浸透南北汉民族人心,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北方各胡族人民的政治观念。十六国胡族政权出于维护统治的名份需要,从汉化传统中寻找理论依据,出现了奉有德政权为正统,视无道政权为僭伪;奉中原政权为正统,视周边政权为僭伪;奉大一统政权为正统,视偏安政权为僭伪等正统之争。但是,传统的汉民族正统观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亦非口头上的正统之争和浅层汉化措施所能化解,故直至北魏统一北方后,随着孝帝等胡族统治推行深层汉化政策,北朝诸胡族政权才通过政治、经济、化习俗的彻底汉化实现民族融合,并最终确立自己的正统地位,成为与南朝诸汉族政权分庭抗礼的中原胡族王朝。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北朝的鲜卑人教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中国北方,活跃着众多的游牧民族,鲜卑人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支。在向南发展的过程中,他们在中原建立了封建政权,广泛吸纳汉化及儒家教育思想,巩固了自己的政权,他们在融入汉化的过程中同时又丰富了汉化。  相似文献   

8.
汉化是北魏政权发展的主流,且往往伴随着专制皇权的发展而发展。北魏反对汉化的人主要是鲜卑贵族,他们的利益大都和旧式的游牧经济有关,因而反对汉化和专制皇权。孝文帝时期,北魏的汉化达到了一个顶峰。但孝文帝的汉化在选官上只重门阀不重才能,重文轻武,最终导致北镇下层士兵起义,政权被北镇豪强酋帅集团所推翻。  相似文献   

9.
元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其统治的汉化是历史的趋势,但却不类似于北魏、清等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汉化速度快、程度深.  相似文献   

10.
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和蒙古人建立的元朝,都是少数民族统治的政权,其政权的建立都面临着少数族群统治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统治者都制订了相应的政治、文化政策来巩固政权,经过这些制度的实行,加之各民族迁入内地,民族大融合的大背景,女真族和蒙古族都有不同程度的汉化,但是女真族相比蒙古族,汉化程度要高很多.本文拟从政治一体化、科举制度和语言政策三个方面来阐释女真族相比蒙古族,汉化程度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北魏拓跋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后一个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为了在中原长久立足,北魏的统治者推行了汉化政策。在汉化的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汉族士人,太原士人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山西地区是北魏统治的重要区域,并州平定后,太原士人陆续参与到了北魏政权中。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发现这些士人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世居太原的,另一类是从其他政权投靠北魏的。他们通过学术、家世背景等方式进入到北魏政权中,在中央、地方担任要职并声绩显著。他们凭借渊博的学术功底和政治才能受到统治者的器重,他们为北魏的汉化积极努力,贡献了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2.
草原本位主义是我国古代游牧民族所建政权的通病。除了极少数的少数民族政权最后能成功汉化,大多都因这一政策而导致民族矛盾加剧,政权崩溃。元朝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入主中原,取得全国大一统的少数民族政权,其草原本位主义的影响更是深远。其短暂的国祚和元朝所实行的草原本位主义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3.
前秦灭燕后,以慕容暐为首的亡国王公们备受苻坚优待,且依旧与鲜卑部众保持着从属关系,逐渐成为一股可以影响前秦政局的政治势力.另一方面,因宗室内讧、被迫投秦的慕容垂也建立了以自己为领袖的利益集团.前秦政权下这两支慕容氏集团的形成和决裂,最终使得淝水战后的慕客氏复国运动出现了东、西两股势力,从而奠定了西燕、后燕的政权雏形.  相似文献   

14.
北魏孝文帝实施定姓族,首先,它既是北魏汉化政策的继续和发展,也是北魏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其次,姓族制度的实施在消除民族间的隔阂、加强北魏政权的统治以及提高鲜卑人的文化水平等方面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其三,姓族制度的实施与北魏政权的政治有密切的关系,不同时期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应作具体分析,不能说姓族制对北魏政权的灭亡起了最直接、最主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慕容鲜卑是五胡十六国时期重要的少数民族,她在中原建立的后燕为北魏所灭退据龙城后,政治呈现出明显的鲜卑化倾向,表现于政治势力的构成和政治制度两个方面,这种汉化的"反动"与此前慕容鲜卑在中原建立政权时汉化的轨迹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16.
北魏作为一个由拓跋鲜卑民族建立的政权,对中国中古史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北魏政权能够形成这样的影响,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也是根本性的一点,是北魏统治者能够根据统治形势的变化,适时的进行了汉化改革。在北魏具体推行汉化改革的过程中,拓跋鲜卑统治者与汉姓士族的互相选择,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本文即从拓跋统治者和汉姓士族两个方面,分别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章对汉语教学中汉化导入的必要性和有效途径进行分析,提出了汉语教学中的汉化导入是使少数民族学生成功跨越不同化之间的鸿沟,学好汉语的有效途径之一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明清以来,赣闽粤交界区域的畲族迅速汉化,致使这一区域由畲族主要化为新民,安于生业,改过向善,向良民看齐;同时改善畲区的基层统治,通过政权强制与乡村地缘、族缘的互相维系作用相结合,缓和了赣闽粤边的社会矛盾,稳步地促进新民汉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经筵制度是中国古代君主为学、君臣交流的重要手段。蒙元作为少数民族政权,认同并践行汉制,推行中华文化。其中,对经筵制度的重视与推行,是其儒化、汉化的重要体现。此举不但提升了蒙元皇帝的儒学水平,而且加速了蒙元的汉化进程,反过来也直接促使了蒙元对经学、儒学的实践。  相似文献   

20.
以冲突世情为主的戏剧在中国化发展史上为何偏偏出现在元代?元代之前,中国化一直以汉化为主体,以儒家思想为先导。在外族入侵并掠夺政权后,这一切都发生了异化。在这样的政治化背景下,元杂剧因为能够同时满足统治、民众和创作的需要而迅速崛起的成熟,在历史断层中粉墨登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