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把消息写短,建议实行“四删”: 一删不必要的背景。有的消息背景太多,喧宾夺主。如某村多少户、多少人、多少亩地,某厂哪年哪月建厂、哪年哪月生产什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如何如何等,一写就是几百字。二删不必要的“认识到”。有的消息在提出问题之后、列举措施之前,总爱来上一段“这个单位的领导认识到“如何如何”。其实,这些“认识到”往往是人所共知的政治术语,或空泛的理论概念,无助于提高消息的思想性。三删重复事例。消息中的事例贵精而不贵繁,应该是以一当十而不能以十当一。举一个事例  相似文献   

2.
有关计划生育的批评报道,许多年来在各种媒体上经常出现,以致于不少人都觉得这是一个没有多少新意的老话题。能不能在这老话题中寻求突破,做出新文章,拍出有影响力的电视新闻,我们在采访报道武功县计划生育弄虚作假事件时,做了一些新的尝试。老话题要出新,“国策”报道要有力度我们是在平时采访过程中偶然得到武功县计划生育混乱的线索的。这条线索值不值得下功夫去做文章,一开始也是拿不定主意,仅仅根据最初的消息来源分析,这不过只是一则简单的动态消息,很可能是武功县计划生育工作出了什么问题,有关领导要求调查处理。而就在…  相似文献   

3.
7月17日,针对近日网络盛传的城镇居民申请享受计划生育奖励扶助金的消息,河北日报记者专门向河北省卫计委求证的结果是,“这些信息纯属谣言!”网络盛传的该消息称,如果你身边有60岁以上的退休人员、属于独生子女家庭,从7月1日至30日,在居住地居委会报名,可申请享受城镇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每人每年960元。消息还称,过了报名期限,就只能等到下一年了,过期不补。  相似文献   

4.
两年前,当《健康报·计划生育版》(以下简称《计划生育版》)刚创办时,有人讥讽地说:“计划生育版,不就是‘只生一个好’吗?有多少文章可做?”今天,该版的宣传报道在社会上已引起一定反响,并荣获了第五年度全球人口新闻报道优胜奖的“最佳专版奖”。他们的经验概括起来是:计划生育的宣传报道要立体化,要围绕人口问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宣传进行。从《计划生育版》创办之日起,编辑部首先注重  相似文献   

5.
认识转型期的消息吴伏海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讨论消息的主角地位时,不仅要深入到操作的具体方式和细节(比如一个版面该发多少篇消息,评奖的消息应占多少比例等等),还应该对被“挽救”的主体──消息进行较为全面的理性检查和解剖。(一)首先,我们应该对消息目前生...  相似文献   

6.
新闻有多少种形态 新闻报道究竟有多少种形态?一般大家都认为是“老三篇”——消息、通讯和评论。进入读图时代,最多加上一种照片。  相似文献   

7.
“报上会议消息多而枯燥,我们不爱看。”许多报纸读者的这一意见,反映到了正在哈尔滨召开的全国省报总编辑座谈会上。总编辑们确实为“会议消息”问题发愁:有些会议读者很关心,会议精神对面上工作也有普遍指导意义,报纸应该发消息。可是,有相当多的部门召开的会议,是纯业务性的,发了消息也没有多少人看。但主管部门总是说:“发个消息吧,登报了,说  相似文献   

8.
《新疆日报》1986年4月8日一版刊登一条简讯,全文如下: 新疆钢铁公司炼钢厂首季生产告捷生产合格钢四万一千多吨新疆钢铁公司炼钢厂截至3月21日凌晨,生产合格钢4.1万多吨,提前10天超额完成首季生产任务这条消息的副题和内文都使用了“合格钢”这个词组。其实,“合格”二字实属多余。因为说“生产钢4.1万多吨”,意思已足以表达清楚了。读者总不致于误会,以为那4.1万多吨的钢中,既包括合格的钢,也包括不合格的钢。通常,报道某手表厂的年产量,为什么只说年产手表多少,而不是说年产“合格手表”多少呢?同样,报道某自行车厂的年产量,为什么也没有必  相似文献   

9.
两年前,当《健康报·计划生育版》(以下简称《计划生育版》)刚创办时,有人讥讽地说:“计划生育版,不就是‘只生一个好’吗?有多少文章可做?”今天,该版的宣传报道在社会上已引起一定反响,并荣获了第五年度全球人口新闻报道优胜奖的“最佳专版奖”。他们的经验概括起来是:计划生育的宣传报道要立体化,要围绕人口问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宣传进行。从《计划生育版》创办之日起,编辑部首先注重全面宣传党的计划生育政策,在报道中不搞一刀切、绝对化,而是反复强调,党的政策是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农村中确有实际困难而又符合政策、自愿再生育孩子的可以生两个,少数民族可以更宽一些。  相似文献   

10.
一“独家消息”落手记“独家消息”(SCOOP)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记者所梦寐以求的罕物。正因为这种消息不那么容易得到,所以它往往是通过不正常——甚至不正当的手段弄到手的。为了角逐这一罕物,当记者的确实什么卑鄙的手段都使得出:从重金贿赂机要打字员到偷盗行窃。一个记者弄到一条重要的“独家消息”,他本人可能立即获得提升,然而同时也可能有一些同行由于“失职”而失业。所以“独家消息”总多少带  相似文献   

11.
记者要多写消息工人日报总编辑张宏遵效观念,更要站在读者角度,考虑读者究竟在这件事上想知道什么,自己能够尽最大努力给读者奉献多少。往往容易忽视的,是“背景资料”的运用。消息是要有新闻的,新闻包括了现场刚刚发生的事实和现场之外但又与此相关的必要的“背景资...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个体育迷,不论是报纸,广播还是电视,凡是有关体育的消息,我都极为关注。时间长了,我发现有些新闻报道经常“刁难”受众。如报道某球队几位著名国手出国参赛,按理说是金牌在握,可几天后消息传来,只获得季军,至于负于谁,如何输的,比分多少,谁获得冠亚  相似文献   

13.
让消息在报纸上唱主角颜维华消息是报纸上的主要体裁。可是,当前在一些报社的编辑部里,消息常常成为“缺门货”。编辑手头没有多少“本报讯”可编用,只好用空洞的言论、单调的人物专访、枯燥的长篇通讯、炒冷饭式地综述等充塞版面,或者靠文摘度日子。有一家省级性的报...  相似文献   

14.
在红军长征期间,战斗频繁,大大小小的仗不知打了多少,有胜仗,也有失利,但国民党中央社发的大量战讯,许多报纸的专电、通讯、社论,给读者一个印象:在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下,红军要么“溃败”,要么“被歼”,要么“遭到痛击”,要么“损失惨重”,要么“狼狈流窜”,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有时候,他们也透露一点消息,如某某城池被红军攻陷之类,但往往淹没在所谓“国军”胜利的消息中,只有有心人才能发现其中的蛛丝马迹。至于国民党军队失败的消息,它们常常是隐而不报的。  相似文献   

15.
如果说标题是新闻的“眼睛”,那么导语便是这“眼睛”里送出的第一层“秋波”,导语有无神采,决定着读者能否对你的新闻“一见钟情”。常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新闻,又何尝不是呢!干记者的人,谁心中没有几多遗憾!回头望望,我们写出的那一条条消息、通讯、特写的导语,有多少是经过苦心锤炼而独出心裁的,有多少是凑凑合合、得过且过而草草出场  相似文献   

16.
“知情要素”不该少2000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体育”版刊有题为《张健开始备战横渡英吉利海峡》的一则消息。笔者读后,总有种缺了点什么的感觉。原因在于,该文对英吉利海峡只介绍了“水温偏低”这一点,而其长度为多少,以前是否有人横渡过,一般需要花费多少时间等等都未交待。况且,作为中国成功横渡渤海海峡第一人,张健的壮举迄今  相似文献   

17.
一、非新闻周刊特性对广播电视报消息写作的制约消息是报纸的主角。作为非新闻性的周报——广播电视报新闻消息的写作与发表是相当难的。论抢时效,它干不过日报、电台、广播电视报周刊特性,使其失去了“抢新闻”的先机,另外广播电视报的专业性使其报道的题材范围大受限制。广播电视战线究竟能有多少新闻?可报道的范围被大大地缩小了。虽然扩版以后,增强了新闻性,如辽宁广播电视报还开辟了固定的带评论性质的侃谈栏目《“老”字号茶座》,使报纸的新闻个性更为鲜明。  相似文献   

18.
在刚刚揭晓的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我们采写的《七年上诉冤屈未伸张大令公庄村民问:解决俺村的问题还要再花多少钱》的报道被评为消息类一等奖。这篇本属经济报道的消息首次引入了政治视角,揭示了这个村村民冤案7年未得到解决的要害———在于当地的有关部门用“认真”的形式主义来对付中央领导的批示和群众的冤屈。“解决这个村的问题还要花多少钱?”表面看是算经济成本账,实际则暗含当地群众对有关部门所表现出的形式主义、文牍主义、官僚主义等付出的“无形成本”的担忧。回顾河北省“大令公庄事件”的报道,前后追踪历时近…  相似文献   

19.
开展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救助工作,对建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减小计划生育工作难度,平抑人口出生高峰,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刻的意义。如何妥善解决计划生育户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使他们在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得实惠、生产生活上有保障,是各级党委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为做好这项工作须建立救助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档案。  相似文献   

20.
李鹏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计划生育工作时指出,“必须严格执行现行政策”。他说由于多种原因“使计划生育工作难度增大,决不可掉以轻心”,要求“认真做好宣传教育”。考虑到目前我国农村生产水平还比较低,家庭还是生产单位,如果一个农户只有一个独生女孩,在生产和生活上都有实际困难。因此,中央在1984年决定,对农村独女户要求生二胎的可以“开小口”,即在间隔几年的条件下允许再生一个。前些时候有人写文章说,“既然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已经做为一项基本国策定下来,就应该不受任何人事更换的影响,遗憾的是并非如此”;“1985年,这项对国计民生影响深远的政策,竟被莫名其妙地从上边开了口子”。这种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现行政策是中央的决策,并非个人决策,更不是人事更换政策就变了;还应该指出,现行政策是正确的,是对原计划生育政策的完善,在各地执行中,受到了多数农民群众的拥护。政策较为合情合理了,干部工作好做了,因而控制人口的能力进一步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