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责任感指个体对社会责任的态度、动机和策略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研究采用《大学生社会责任心理量表》对817名大学生施测,探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发展特点以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大学生总的社会责任感属于中等偏上的水平。(2)对性别和年级差异的分析发现,女生的社会责任感水平显著高于男生,年级差异不显著。(3)对家庭背景变量的分析发现,是否是独生子女在社会责任感各维度上差异不显著,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影响显著。(4)对受同伴欢迎程度的分析发现,自我评价为很受欢迎的或较受欢迎的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水平高于自我评价为不受欢迎和较不受欢迎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2.
构建理论模型,运用MANOVA与ANOVA分析方法对民族地区大学生个人特征因素对其企业社会责任态度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不同性别、专业、年级大学生对企业社会责任态度具有显著差异,而民族文化、家庭背景、个人宗教信仰因素的影响则并不显著。据此,在大学生企业社会责任教育建设中,应加强政府引导与社会支持;制定针对性的大学生企业社会责任培养机制;激发大学生自觉性,提高其社会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道德责任感培养可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提升其综合素养,从而促进社会进步。社会、高校、家庭是影响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重要因素,因此,以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现状为基础,构建三位一体道德责任感培育机制,加强大学生道德责任认知,并通过拓宽社会实践活动减少社会环境对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当前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存在国家认同感较高,但责任意志较弱;社会公德认知较高,但责任行为较弱;网络社会责任感发展水平偏低等问题。进一步分析发现,家庭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缺失、学校社会责任感教育的不足、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都在阻碍着小学高年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发展,因此提出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途径出发,通过优化家庭环境、创新学校责任感教育、共创良好社会环境等方式开展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育工作。  相似文献   

5.
社会责任就个体而言,它以满足社会准则、规范和价值观、回报社会的责任为主要表达方式。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较关注国家大事;对参与社会公益等多持积极态度,但以不影响自己为前提;在为家庭分担上缺乏积极性。家庭、社会、个人及学校是影响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选择的主要因素。培养90后社会责任感的教育策略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融社会责任感培养于理想信念教育之中;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与方式,拓宽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途径;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协作,努力提升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6.
孔钧  徐学华 《文教资料》2014,(10):139-140
为了解大学生干部的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作者采用问卷法,对158名大学生干部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干部的社会责任感总体状况良好,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家庭责任心最强;性别因素的影响不显著;生源地和是否独生子女因素均对同伴责任心维度有显著影响,且存在交互效应,即城镇独生子女的得分最低;年级因素对社会发展责任心维度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是社会责任意识与社会责任行为的统一。中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有必要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意识,鼓励实施力所能及的社会责任行为。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主体分别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构成有机整体。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升需要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配合,提升路径包括学校积极创造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家庭以契约形式组织日常生活,社会支持培养活动并开展家校与社区合作建设。  相似文献   

8.
通过调查与分析发现,高职教师职业责任感认知由四个因子构成,大小依次为:对学生的职业责任认知、对社会的职业责任认知、对学校的职业责任认知、对自身的职业责任认知。根据分析结果,可提出建立职业责任标准、社会重视、学校重视、高职教师自身重视四个方面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应遵循青少年学生心理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责任动力机制、责任心理机制和责任能力机制等方面的协同作用构成了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在生成机制。明确的社会责任教育内容体系、主体性的教育方法、务实有效的社会实践、科学的社会责任培养制度、良好的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协同作用构成了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外在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大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有健全的人格,其中责任感是一项重要的品质。面对部分大学生责任感趋于淡化,责任意识不强的现状,如何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责任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全新挑战。大学生的责任感教育应是一项由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共同参与的,从责任认知、责任情感和责任行为等方面齐抓共管的育人系统工程,特别是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增强学生对社会、对家庭、对他人、对环境的责任感。新时期大学生责任感教育应从四个方面入手:自我责任感教育、家庭责任感教育、职业责任感教育以及社会责任感教育,从本质上提升大学生的责任品质,使之成为高素质的新世纪人才。  相似文献   

11.
采用问卷法对广东省中山市1312名城镇初中生的心理安全感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城镇初中生心理安全感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家庭安全感最强,社会安全感最弱;在年级变量上,初二学生的安全感较好,初一最低;女生的校园和家庭安全感显著高于男生,男生的社会安全感强于女生;独生子女的总体和家庭安全感好于非独生子女;本地生的家庭安全感好于积分入学生。在家庭因素方面,完整家庭学生的安全感最高,其次是单亲或离异家庭;母亲的文化程度对城镇初中生安全感的影响较父亲的影响更大;自评家庭经济状况越好、父母关系越好,学生的安全感也就越高。  相似文献   

12.
采取问卷调查法对宁夏某中职学校学生的职业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中职生职业认同的整体水平较高,不同年级、专业和家庭经济状况的中职生职业认同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国家政策支持、社会评价、工作前景等因素会影响职业认同;最后就提高中职生的职业认同水平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当前职业学院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缺失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社会责任感现状,剖析了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强化了职业学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校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也应该扩展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途径,通过课堂教学,家庭生活,社会活动等途径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渗透到学生教育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青浦区结合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实践和身心年龄特点,在全面实施“两纲”敦育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责任教育”,努力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广泛调研,形成分层教育内容。青浦区组织网上调研,根据调查结果,形成了五方面中小学责任教育的内容,分别是“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和“对社会负责”。并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了分层递进、螺旋式上升的责任教育目标和内容体系。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除了要求企业履行其经济责任之外,更加关注其法律、伦理和慈善方面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财经类大学生作为企业未来的管理者与领导人,其个人社会责任取向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与方式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财经类大学生的性别、专业背景、年龄、政治面貌与地区因素对个人企业社会责任取向具有显著性影响,而家庭背景和信仰因素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观点     
正《人民论坛》志愿者活动在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中的作用青年志愿者活动具有实践性的特征,是培养大学生责任行为的有效载体。大学生开展的志愿者活动是把社会和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任务、要求、规范等通过道德实践转化为个体道德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美国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影响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因素有两种:一是自我意识障碍;二是与家庭、学校、社区疏远,因此他们积极倡导学生通过一系列的"亲社会"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综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事关国家和民族振兴。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家庭影响和个人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制约因素。这些因素对不同的学校专业、年级、性别和性格的学生影响具有差异性,应采用多种途径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是否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状况令人担忧。究其原因,既有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的不足,也有家庭教育的缺失、自身因素的制约。现阶段要切实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必须营造健康和谐的社会氛围和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发挥高校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中的主力军作用;通过家庭责任感的培养带动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构建;加强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提高他们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9.
探析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失落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表现出明显的利己主义思想,对他人和社会的冷漠心理,都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所强调的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探究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的因素,如学校教育的虚化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失落的直接原因,家庭教育的偏失是重要原因等,并对其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使他们承担起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自然的责任,是高等教育工作者需要完成的教育任务.  相似文献   

20.
责任是与一定角色相联系的,角色是责任感形成的逻辑起点。对角色的认知和认同、角色扮演的内在需要、角色实现的能力等是责任感形成的内在因素,外在环境和条件、角色被期待的程度等是影响责任感形成和发展的外在因素。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应分配每位学生以适当的角色担当,并及时给予其责任行为正反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