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的爷爷周福清,从小读书,走的是一条科举路。经过寒窗苦读,他考中秀才,后又在30岁那年考中进士,并被点了翰林。他在京城等了几年,终于被放外任,到江西金溪县做知县。周福清生性耿直,办事认真,处理案件细致,百姓来打官司,随到随审,一身清廉。衙门里的师爷小吏跟着他受清风,怨言四起。有人奏了一本,他被革职,回京城等待后补,和姨太太及小儿子一起生活。  相似文献   

2.
《父亲的病》(鲁迅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第七篇)集中追述了鲁迅十四至十六岁为救治父病延医求药的事,这恰是发生在鲁迅的祖父周福清(介孚)因科场贿赂案(光绪癸已——1893年,鲁迅时年十三)被清政府下狱之后,这两件事使周家在经济上“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并使鲁迅从充满童年生活情趣的百草园跨上了艰辛的世途。  相似文献   

3.
<正>今年,又在河南、湖北发现了高考舞弊现象。从古到今,考试舞弊屡禁不止,历朝历代都有人冒着丢乌纱帽,甚至掉脑袋的危险去以身试法。这在清朝更为明显,并创下几个之最。光绪年间,鲁迅的爷爷周福清的浙江乡试舞弊案众所周知。虽然周福清因为"关节未成,赃未与人"以及"投案自首"而幸免于难,只落个  相似文献   

4.
霍无非 《小读者》2013,(2):38-38
鲁迅自幼最喜欢的日子是除夕,因为拜年就能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可以买些小鼓、刀枪、泥人和糖菩萨等喜爱之物。十二三岁时,因祖父周福清科场作弊下狱,周氏兄弟寄宿在大舅家,压岁钱攒到一定数额,心智初开、兴趣渐广的鲁迅就不再借书抄抄画画,买了石印本的《毛诗晶物图考》(日本冈元凤著),这部书以画注解《诗经》所述草木、乌兽、虫鱼等物,是鲁迅心仪已久的读物,鲁迅成年后多才多艺,对绘画、收藏、篆刻等均有浓厚兴趣,就是受这一类读物的影响较深。  相似文献   

5.
从翰林制度层面探讨翰林文人心态可以看出,翰林文人在鸣国家之盛同时亦有"鸣己之盛"心态展现,这也是台阁体兴盛的内在动力;翰林院学习考核、应制诗文高下评定乃至翰林雅集酬唱形成的"竞技逞才"心态,同样促进了台阁体的繁荣兴盛。  相似文献   

6.
平生敬重鲁迅的文品与人品,余以为称鲁迅为"民族魂"、"中华魂"当之无愧。鲁迅堪称为中国新文学的开山鼻祖,是一位以进行文化批判与社会批评饮誉中外的伟大作家,也是一位准确洞悉文艺特点、规律、价值的优秀文艺理论家。正如毛泽东所言:"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诚然,鲁迅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  相似文献   

7.
正清光绪十九年,恰逢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朝廷开设恩科乡试,以示普天同庆。浙江绍兴有个秀才叫周用吉,连考了几次都未中举,屡试不第,这可愁坏了父亲周福清。周福清是同治十年的进士,这年因为母亲去世,他已辞官在家,为母守孝。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二十年中步鲁迅诗"惯于长夜"原韵抒怀三首,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他对鲁迅的悼唁、纪念是真诚的,他继承并发扬了鲁迅爱国主义精神和硬骨头品质,他当之无愧地是继鲁迅之后,我国思想文化战线上的又一面旗帜!郭沫若步鲁迅"惯于长夜"诗原韵抒怀三首,也以典型实例说明,鲁迅和郭沫若这两位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化伟人,他们的旧体诗虽然具体内容不同,风格迥异,但各有特点,各呈异彩,能相互衬托,相映生辉。  相似文献   

9.
周福清(1837—1904),本名致福,改名福清,字震生,又字介孚,系鲁迅的祖父。他的一生基本上是在考场、官场上度过的,但就其“斩监候”的结局而言,他的一生是无所作为的一生,也是悲剧的一生。作为一个旧时代的具有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进步的封建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不仅有可供我们学习、借鉴之处,更有对他后代子孙产生影响的东西。本文不想谈别的,只想就他对他的长孙鲁迅产生的诸多影响,谈谈我的一些粗浅意见:  相似文献   

10.
清光绪十九年,恰逢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朝廷开设恩科乡试,以示普天同庆。浙江绍兴有个秀才叫周用吉,连考了几次都未中举,屡试不第,也愁坏了父亲周福清。周福清是同治十年进土,这年因为母亲去世,正辞官在家,为母守孝。  相似文献   

11.
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恰逢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朝廷开设恩科乡试,以示普天同庆。浙江绍兴有个秀才叫周用吉,连考了几次都未中举,愁坏了父亲周福清(1838—1904)。周福清是同治十年进士,这年因为母亲去世,正辞官在家,为母守孝。  相似文献   

12.
在我们常人的心目中,我们总以为鲁迅擅写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认为他应是一脸正气,为人严肃,缺少人情味的。其实,鲁迅既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一面,也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一面。他在家庭中,便是一位宽厚的丈夫,慈爱的父亲。因为有鲁迅充满父爱的艺术教育方法,海婴最终成才。鲁迅虽晚年得子,但他爱子不溺子,教子有方,这一点就连现代著名诗人、社会活动家柳亚子也对鲁迅赞不绝口,说:"近世对于儿童教育最伟大的人物,我第一个推崇鲁迅先生。"那么鲁迅教子有什么高明之处呢?下面我们选  相似文献   

13.
《父亲的病》这篇散文主要讲述的是鲁迅对父亲的病的回忆和他与两位"名医"周旋的故事。本文希望以《父亲的病》这篇散文和与之相关的鲁迅青少年时期的资料为背景,结合弗洛伊德等人心理学方面的一些学术观点,重新解读鲁迅和他的作品,从而能更深层的"接触"鲁迅的潜意识内容,理清鲁迅早年生活经历与他后来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鲁迅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是一位难于逾越的伟大作家。其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语文教科书中所占的比例也是古今中外作家作品难以比拟。本文试从鲁迅作品中"说"与"不说"、"忘却"还是"纪念"这两组二元对立的言说困境的角度出发,细读文本,结合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来阐释鲁迅先生的"立人"思想及其现代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5.
鲁迅与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相距二千多年的两位文化巨擘。司马迁及《史记》对鲁迅的思想、文学创作等方面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鲁迅对司马迁和《史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司马迁是"文豪"和"雄于文"的"高手",《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谓真知灼见。但鲁迅的论述也存在一些偏谬与误读,如指认司马迁是"道家",因记忆错误而张冠李戴等。总而言之,鲁迅对司马迁和《史记》的评说,可谓洞见与误读并存。  相似文献   

16.
重塑鲁迅     
鄢烈山 《语文新圃》2007,(10):11-12
2007年8月,"鲁迅与许广平"雕塑合像在广州图书馆门里揭幕.这是全国第一尊以鲁迅与许广平为题材的户外塑像.鲁迅着长袍,坐在藤椅上,身子微微左倾,右手放在一本书上;许广平则站在鲁迅身后,着五四学生装,身体稍微前倾.与以往横眉冷对的鲁迅形象不同,这回的塑像着力凸现了他和蔼、宽厚、坚韧、睿智的文化气质.这不仅是为了"缅怀两位先生在广州的情缘",也表达了时人对鲁迅的新认识或者说新塑造.用鲁迅之孙周令飞的话来表达其立意,就是"作为战士的鲁迅已经不合时了".……  相似文献   

17.
正鲁迅这位世纪文豪格外提携和爱护青年人,其中有一位被称为"翼城才女"的"女子"与鲁迅保持了长达七年的友谊,直到1930年这位"翼城才女"在上海患病,又随夫入川才与鲁迅交往逐渐减少,那么这位翼城才女是谁?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关于这位"翼城才女"只有这么一点资料:吴曙天,原名吴冕藻,1903年出生于山西翼城县,祖父曾任甘肃道尹。有一说是他的祖父随口将她与人婚配,丈夫是在宁波一带非常富有的大户人家的子弟,吴曙天不愿意这门婚事,就逃婚到南京求  相似文献   

18.
《故乡》中的"闰土"为鲁迅笔下众多文学形象中农民形象的一个典型代表。在他的身上倾注了鲁迅先生对中国农民这一社会群体太多的情感。说到鲁迅先生对农民的情感,早在鲁迅幼年时期就开始了。照顾鲁迅幼年生活的保姆——长妈妈就是一位从乡下到城里来打工的  相似文献   

19.
《阿长与<山海经>》中的主人公长妈妈,是鲁迅儿童时代的保姆,也是鲁迅最早接触到的一位农村劳动妇女,鲁迅上学以前的整个幼儿时期都和她一起度过。《狗·猫·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病后杂谈之余--关于"舒愤懑"》等散文中曾多次提到长妈妈给鲁迅讲"美女蛇""长毛""花绿头"等故事。鲁迅没有专门写过自己的母亲,却写了这篇怀念保姆的文章,可见长妈妈对鲁迅幼小的心灵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人教版高一语文课本中,收录了鲁迅的《呐喊·自序》,关于这篇文章中的几个问题教参上所涉及要么值得商榷的,要么故意回避,但这两个问题对于认识鲁迅这位文化巨人是有益的。现试论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