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化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成果.校园文化是广大校园人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它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四个方面.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无论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还是精神文化、行为文化,都应体现高职特色,按自身规律进行建设.  相似文献   

2.
程文晋 《红领巾》2005,(5):59-60,66
经济活动是人的物质生产与交流的活动,其根本目的就是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获利和计算是经济活动的本质所在,对人的关注和道德的考量必须以其精神的力量贯穿于经济活动之中.除此之外,任何单纯技术上的道德处理,只能是乏力的、苍白的.  相似文献   

3.
学校文化是学校在教书育人的实践活动中沉积和创造出来的,被一代又一代人认同并遵循的,影响师生精神行为的一种价值观念。学校物质文化就是以物质形态呈现出来的文化。笔者结合实践经验,探讨了对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陈镜 《学周刊C版》2014,(12):88-88
学校文化是学校在教书育人的实践活动中沉积和创造出来的,被一代又一代人认同并遵循的,影响师生精神行为的一种价值观念.学校物质文化就是以物质形态呈现出来的文化.笔者结合实践经验,探讨了对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正> 所谓能动性,就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特点。人不象动物那样消极地适应环境,而是积极地改造自然,向自然索取,以满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伴随着改造自然的实践,还有改造社会的实践。人类为了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就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而要遵循客观规律,就得认识客观规律。一个是改造世界,一个是认识世界,这是人类独具的本领。  相似文献   

6.
劳动教育是人改造外部世界,满足人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文化实践。"劳动崇拜论""劳动决定论""劳动终结论"和"劳动起源论"批判和中外教育史上有关劳动教育的论争揭示了,文化是劳动和劳动教育的本质,劳动教育研究需要文化研究。"劳动""文化"和"教育"在词源上有共通之处。劳动教育,作为文化实践,是通过物质、能量转换改造自然的"化育"和通过信息、符号改造社会的"教化"的统一,蕴含价值-规范、行为-作用、语言-符号、知识-技术等不同的文化层级和实践综合。劳动教育有文化唯物性,也就是具有物质生产性和面向社会现实的大众文化性。劳动教育有文化启蒙价值,它是解放所有人的文化启蒙,是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文化的知识文化启蒙。总之,劳动教育的文化本质和实践充分呈现了人与自然、社会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转换,以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创造的过程,是劳动的"教育性"与教育的"劳动性"、体力劳动教育与脑力劳动教育、化育与教化、精英与大众、理论与实践之间历史的、现实的、社会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7.
文化乃社会历史范畴,是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认识、掌握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是人类创造和保存的一切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社会制度的发展水平、程度和质量的总合整体。文化转型是指文化中精神文化的发展变化。所谓精神文化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的直接产物,如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的组织机构,都是精神文化的内容。文化的最深层结构是价值观念系统,它广泛地渗透于文化诸要素中,是文化的核心。不同的文化类型间的差异从根本上说就是不同  相似文献   

8.
一、企业文化的内容(一)物质文化它主要包括企业产品文化价值的创益和企业物质的优化。(二)行为文化它是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为形成统一的企业现象,为了便于统一管理,而对企业行为、员工操作行为等进行系统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制度建设。它包括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教育和社会活动,并体现在员工的生产经营及人际关系活动中。(三)制度文化各种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就是代表企业上级领导和决大多  相似文献   

9.
关于文化概念的基本问题,国内外的研究很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文化是指人的有目的的活动方式、过程及结果,集中地体现为人们在其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中、在以价值取向为核心的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的作用下、按照客观规律能动地适应并改造环境所创造的一切,既包括物质成果也包括精神成果以及社会的风土人情、习俗、风尚等等一切"人化"的显形或隐形的积淀.  相似文献   

10.
文化乃社会历史范畴,是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认识、掌握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是人类创造和保存的一切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社会制度的发展水平、程度和质量的总合整体。文化转型是指文化中精神文化的发展变化。所谓精神文化是人类物质生  相似文献   

11.
自古以来,学校就是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阵地与场所。学校活动是整个社会在文化活动中最有效力的一种文化活动,学校的文化功能是其他任何社会组织所不可比拟的。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全体师生员工的努力所形成的,被学校所有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及其规章制度、行为方式、物质设施等的整合与表现形式,就是学校文化。  相似文献   

12.
文化,是指一主区域的人们从事其活动时所创造物质、精神的成果。一种文化的产生,必须具备文化的主体、创造文化的手段和一定的文化赖以生存环境三个基本条件。所谓的学生宿舍文化,就是在学生宿舍特定的环境中,宿舍成员在学习、生活、活动的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产物,是成员们共同承认的价值观和意识体系。它包括宿舍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校园  相似文献   

13.
学校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产业文化。但是,学校文化的鲜明特质,是一种整体性的软实力,是长期的、渗透性的、非显性的影响力。学校文化既影响人的认知、专业的发展,更长期影响、潜移默化其非认知系统,比如对学生意志力、兴趣、思维及行为模式,价值观的影响力等,千万不可忽视。教育活动,学校文化,就是通过理性、技术、情感、审美等等因素,促进人  相似文献   

14.
第五讲社会思维的基本特征社会思维的实质和表现,说明社会思维具有真价二重性、时代性、全面性、开放性、民族性和可控性等几个基本特征。一、社会思维的真价二重性人类一切有目的、有意识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要坚持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这两条基本原则。人只有同时坚持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满足自身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的思维活动作为认识活动,其任务就在于客观地把握客  相似文献   

15.
家庭影响     
朱李平 《家庭教育》2014,(3):M0002-M0002
所谓家庭影响,主要是家庭文化和家庭环境。 家庭文化主要表现在意识、行为和物质等方面。家庭意识文化,反映家庭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心理,包括道德观念、理想、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也就是家风。家庭行为文化,反映家庭活动和规范。除了社会规范外,人们还必须遵守家庭自己规定的行为原则(家法家规)。家庭物质文化,  相似文献   

16.
交往就是合作,就是实践本身;交往不只是物质层面上的变换,也不只是精神层面上的变换,还包括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相互间的变换;交往的成因不是中介客体的一致性,而是认识活动与改造活动相同一的实践过程本身,在根本上说是人的自我生成、自我塑造、自我确证也就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本性。应该以“主体-主体”结构代替“主体-客体-主体”的三极框架结构。  相似文献   

17.
矿冶文化和人类其他文化一样,也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世界过程中的制度、物质和精神层面产物。研究这些产物的共性、功能和发展变迁,也就是真正的弄清了矿冶文化的内涵。而研究这些产物的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就是研究矿冶文化的重要意义之所在。文章立足矿冶活动,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出发,来探究构成矿冶文化的制度、精神和物质层面的内容,以及这些内容的特征和功能,以此来揭开矿冶文化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18.
曲艺 《现代企业教育》2011,(21):170-171
人类的发展经过千万年的历史镌刻,一直追寻着实现永恒的轨迹。为了永续的发展,人们寻找和探求着各种可能的发展途径和模式。在原始的生产过程中,人们通过劳动从铍铜的自然状态中分离出来,用呵护目的的物质活动解释着人的类本质。用一段段历史证明着人类的存在,在这久远的时间长河中最能体现出人类本质的就是其物质生产实践。实践是人们为了满足一定的需要所进行的,能动的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活动,他是人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所警醒的客观的社会历史性活动。本文系从交往联系的角度来探索和分析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一、生活方式可分为物质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什么是生活方式?理论界意见并不一致。我们认为,生活方式指在一定社会形态中,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活动方式和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可分为物质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这样划分的根据是什么呢?第一,人有多种需要。归纳起来,不外乎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要满足这两大类需要,人们要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首先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  相似文献   

20.
交往就是合作,就是实践本身;交往不只是物质层面上的变换,也不只是精神层面上的变换,还包括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相互间的变换;交往的成因不是中介客体的一致性,而是认识活动与改造活动相同一的实践过程本身,在根本上说是人的自我生成、自我塑造、自我确证,也就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本性.应该以"主体-主体"结构代替"主体-客体-主体"的三极框架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