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姜悦楷 《中国软科学》2004,(10):10-15,29
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模式。本文从分析目前国内国际的环境资源形势出发,论述了发展循环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同时通过对循环经济理论的探讨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信息资源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拥政 《现代情报》2007,27(5):61-63
循环经济的实现离不开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无论是在传统工业经济时代还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都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在信息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重要的今天,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循环经济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传统经济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和一次性的。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企业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改变企业增长方式、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制定促进企业循环经济建设的政策规划,立足企业实际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建设的管理制度,建立发展企业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完善促进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式发展的经济,从而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循环经济与和谐社会--读《循环经济导论》有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的提出,是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反思后的创新,是对于人与自然关系在认识上不断升华的结果。发展循环经济为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行的新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5.
《学会》2004,(11):25-25
<正>"如果继续沿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我国的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必须倡导循环经济,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著名材料学科专家、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左铁镛在中国科协2004年学术年会上,以"循环经济"为主题作特邀报告。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精力,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的确立,将快速地推进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将刺激我国资源需求的增长,包括食物与能源等直接消费的增加,生态环境改善对水、土地和生物等间接需求的增加,以及人力、科技和教育等社会资源的配置。为此,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和《资源科学》编辑部邀请部分从事资源科学研究的专家撰文,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资源基础”展开讨论。本期《资源科学》刊发的“笔谈”,是从一些来稿中选录摘编的。专家们从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与评价指标、食物消费、能源消费、信息需求、资源管理等多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分析和新思想,并列举了一些具体的实例。  相似文献   

7.
“循环经济”是个大战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8.
在线性经济发展模式的制约下,资源型城市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没有找到有效的发展途径。然而循环经济克服了传统经济理论人为割裂经济与环境系统的弊端,要求以同环境和谐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本文界定了循环经济的内涵、技术特征等。论述了循环经济是统筹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阐述了我国资源型城市概况。研究了近年来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情况。最后指出了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9.
循环经济建设的生态误区和整合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循环经济是生态经济的俗称,是基于系统生态原理和市场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具有高效的资源代谢过程,完整的系统耦合结构及整体、协同、循环、自生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复合生态经济。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改革开放、循环经济、和谐社会和生态建设等概念构成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完整框架,完整体现了竞争、再生、共生和自生四位一体的生态和谐原理(图1)。  相似文献   

10.
循环经济理念的最新规范与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末,人类社会呈现出经济迅速发展、高新技术日新月异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繁荣,同时,又面临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严峻现实,这就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类的未来和前途,经济学作为研究如何有效配置社会资源的科学,其指导思想理应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1.
循环经济——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对资源、能源的高消耗上,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相似文献   

12.
崔长国 《科教文汇》2008,(9):152-152
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不具有特别的资源丰度优势是一个基本国情。本文从我国当前环境与资源的现状入手,分析我国工业发展的模式,并指出其存在的不足,旨在提出如何构建我国工业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
<正>从单一的资源型工业经济到两大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崛起,从传统产业长期亏损到十大特色优势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进入本世纪以来,青海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量"和"质"都发生了根本转变。伴随着加快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的步伐,青海以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和完善产业链为核心的工业经济发展路径日益清晰,但受既有产业基础的制约和宏观经济环境影响,结构性矛盾等深层次问题仍然需要破解。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不具有特别的资源丰度优势是一个基本国情。本文从我国当前环境与资源的现状入手,分析我国工业发展的模式,并指出其存在的不足,旨在提出如何构建我国工业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宫昉 《科学中国人》2007,(5):110-112
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存在着增长速度与质量、效益不协调,忽视能源、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破坏等问题,成为制约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在总结国内外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新时期、新阶段我国发展的全  相似文献   

16.
资源的循环特征与循环经济政策   总被引:42,自引:3,他引:42  
沈镭 《资源科学》2005,27(1):32-38
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的"资源危机"或"资源安全"问题,促使人们寻求资源集约型经济和循环经济的新理念.本文旨从对资源循环特征的分析出发,探讨了资源循环利用与资源产品链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资源流动、资源循环利用与循环经济理论的科学内涵,指出了发达国家政府实现循环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和手段.作者认为资源之所以能够循环利用是由资源产品链特性所决定的,资源的循环利用具体表现为循环经济活动过程,并通过闭环的资源流动来实现,任何资源都不会成为废物无限期地积累在环境中,而总是处于特定的和永久的循环中,它们的存在形式却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资源循环利用是实现循环经济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可以通过"3R"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经济理念是基于资源开发技术的创新,是资源利用方式的一种变革.资源循环利用在循环经济活动中具体体现为产业、区域和社会三个重要层面.作者还建议制定和完善有利于资源循环利用的法律体系,优惠的资源再生和回收利用经济政策,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的积极作用,鼓励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并以实际行动加入到资源循环利用活动中来.  相似文献   

17.
蒋晓丽 《内江科技》2007,28(3):75-75,88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的重要话题,已经列入国家发展的重要议题.研究循环经济,研究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关系,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已形成社会的广泛共识.  相似文献   

18.
资源约束下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探讨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张琦 《资源科学》2006,28(2):147-153
中国经济已经从短缺经济阶段、剩余经济阶段进入到了资源约束经济新阶段,当前面临矛盾是:经济增长是以牺牲大量资源为代价;受世界经济波动风险影响增大;越来越多的经济贸易摩擦给中国经济造成了巨大损伤;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给未来经济持续增长构成严重阻碍,经济安全风险增大、也造成国家安全隐患。因此,本文提出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是必然选择,而且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战略性调整:从指导思想上用“以经济持续增长为重心”替代“以经济建设为重心”;建立以绿色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建立科学规范的政府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建立推进循环经济的产业技术标准、市场准入标准和科技创新体制和技术创新体系;改革和完善我国资源产权制度,推进循环经济的利益补偿机制的建立;从思想上彻底实现观念转变,树立循环经济发展的节约型习惯和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9.
文章指出,推动循环经济全面发展要打破传统发展观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科学地评价经济发展状况;要推动科技进步和发展,提升生产工艺和装备水平,不断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建立和完善法律保障体系,大力倡导和促进绿色消费,努力营造保护生态资源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20.
在西部大开发中,云南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了自身的资源优势,作出了发展绿色经济的战略选择。在新的体制与市场形势下,云南应充分发挥云南绿色资源丰富这个最具特色、最有发展潜力的特点,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发展绿色经济是云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就是要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