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洪剑锋 《青年记者》2010,(18):73-74
温州鼓词,是温州民间喜闻乐见的说唱文艺,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温州区域文化的审美特征和独特个性,也反映了温州人的文化创造性和文化多样性,因此有着比较广泛的听众群体。2005年12月,温州都市生活频道创办了《温州曲艺场》栏目并开始试播,其播放的节目形式主要是温州鼓词连播,兼顾其他地方曲艺形式。  相似文献   

2.
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高校图书馆的基本职能,也是其存在和可持续发展的依据.温州鼓词在温州瑞安发展并最终定型,呈现出典型的温州地方文化特色.温州地方高校图书馆理应成为温州鼓词的传承者与保护者.笔者分析了温州大学图书馆在传承保护温州鼓词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并针对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
林亦修  李亮 《文化遗产》2010,(3):116-121
东南女神陈靖姑的颂唱传统在浙南地区以鼓词形式的《灵经大传》演唱,在田野调查基础上探讨该地区颂唱传统与鼓词形态的关系,发现该口头传统的仪式颂唱衍生出曲艺表演,祭祀地位高于娱乐功能,因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灵经大传》及其颂唱传统的保护价值高于曲艺形态的温州鼓词。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中期以来,温州鼓词经历了广播、音像和电视的传播过程。不同时期的媒介技术、权力话语在建构了广播鼓词、音像鼓词和电视鼓词等差异化文类特征的同时,亦形成了以文本为中心的"本子词"的演唱形式。凭借强大的传播能力,媒介形态中"本子词"的演唱形式逐渐为民众认可,并成为原生场域中鼓词演唱的主要形式。从充满新生性的"汤词"到依赖文本的"本子词",温州鼓词的现场演唱正退化为一种机械复制的艺术。  相似文献   

5.
温州鼓词是至今仍流传在温州地区的属大鼓类的民间说唱艺术,是浙南地区最大的曲种,且素有“浙北评弹,浙南鼓词”的美誉,是温州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艺术。作为中国曲艺艺术中的一朵小浪花,它不仅是中国曲艺艺术兴衰成败的一个缩影,而且它独特的艺术特点更是我国传统音乐剧种“百花齐放”的一个见证。本文从它产生的背景、渊源、发展概况及其艺术特点进行分析和论述,以期对“南戏故里”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温州鼓词作尽可能详实周全的介绍。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温州鼓词的特点来试论其数字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探讨了鼓词音像资料数字化的原则及数字化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鼓词文学发展史》是国内外首部研究中国鼓词文学发展历史的"通史"类专著,这部专著不仅从先秦至当今鼓词发展历史的全过程进行了详尽的论述,而且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采用了一些新的方法,利用了众多的新发现的第一手资料。这部专著的出版,为中国曲艺、中国文学的融合与交叉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思想,也为目前开展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鼓词类曲种名录的继承保护和走向未来规划了美好的蓝图。  相似文献   

8.
综艺节目包括广播中所有的文艺节目形式,从大的分类如音乐、文学、戏曲、曲艺,到更为细化的分类,如音乐中的歌曲、乐曲、西洋乐、民乐,文学中的小说、故事、诗歌、戏剧小品,戏曲中的京、评、豫、越、黄梅戏,曲艺中的鼓词类、相声类、说唱类等等。综艺节目中  相似文献   

9.
鼓词是一种大众化的中国文艺形式,抗日战争时期人们通过通俗的鼓词创作来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见证了抗战对中国的影响。梳理抗战时期的鼓词文献85种,从鼓词作品内容着手对抗战鼓词进行分类,总结其特色及价值,利用SWOT分析法探讨抗战时期颇具特色的鼓词文献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0.
2003年底,温州报业借助<温州日报><温州晚报><温州都市报><温州商报>和<温州新闻网><温州嘹望>整合为"四报一网一刊"的温州日报报业集团之际,成立报业发行专业公司--温州都市物品配送有限公司,并将原来"分灶"吃饭的自办发行网络合并,给党报发行工作带来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1.
冉红艳 《出版广角》2021,(20):90-92
数字媒体时代,民间曲艺行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打破了传媒差序格局,唤醒了区域文化认同,重塑了曲艺消费形态,同时也出现了媒介表现、内容呈现和商业变现等方面的新问题.文章从观念维度、组织维度和价值维度三方面提出数字媒体时代民间曲艺短视频直播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以助推非遗曲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许多人对于曲艺的具体品种比如相声、评书等,应当说是比较喜爱又比较熟悉的。但对由这些艺术形式统属的艺术门类——“曲艺”,则充满了误解与偏见。读完吴文科的新著《中国曲艺艺术论》,我深悟“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吴著可以说为我们全面深入地了解曲艺提供了一个比较完备的学术平台。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6,(6):65-72
在日本近代文化史研究领域,传统曲艺部分往往被忽略,其研究价值长期被低估。然而在现代媒体和娱乐产业发生前,曲艺作为普通百姓最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生动、真切地反映着时代潮流中人们的兴趣志向与思想动态。讲谈是类似于中国评书的日本传统曲艺的经典代表,它起源于江户中后期,流行于明治大正年间,并随着报刊、电影等新媒体的出现而衰落。在日本近代转型的历史背景下,讲谈兼具了娱乐及大众文化普及、启蒙教化、战争宣传等社会功能。明治维新以降,讲谈能主动选择顺应时代趋势,因此迎来了最佳发展期,但更因其复杂的社会功能使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具有正面和负面两种社会效果,成为客观认知日本近代历史和文化的又一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4.
常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温州——这座从近代至当代引领中国市场理念的开放城市,多年来打造了与之相匹配的开放、包容的文化生态。温州广播的"大铭现象",反映了温州市领导、温州广电集团重视发展广播、  相似文献   

15.
温州电视台现有《百晓讲新闻》、《闲事婆和事佬》、《温州曲艺场》和《天天讲闲谈》等四档方言节目。其中《百晓讲新闻》、《闲事婆和事佬》为方言新闻节目,《温州曲艺场》为地方戏曲节目,《天天讲闲谈》为方言新闻脱口秀节目,本文引用2005年3月1日-2008年12月31日CSM测量仪数据,从收视率、市场份额、观众构成、忠实度、到达率等多个指标分析温州电视台方言节目的收视现状,探讨方言节目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从音乐史的角度,杨荫浏、夏野在著作中分别对宋元时期的陶真作了较为完整的概括。在其基础上,对照分析"浙东"丘陵地区的道情、花鼓莲花、鼓词,发现这些曲艺和宋元时期的陶真有相像之处:农村文艺,听者为"村人",说唱者为"路歧人";吟唱风格,伴奏乐器为鼓,歌词多为七字句,结构为上下句反复。这些相像之处及音乐特点,或许是宋元时期陶真在"浙东"的遗存。  相似文献   

17.
所有形式的信息传播都可以当作叙事来理解."曲艺式新闻"是对传统新闻叙事方式的一种颠覆.本文探讨的是当前"曲艺式新闻"在叙事上的建构及其错位.  相似文献   

18.
曲艺是一种群众性的文化娱乐形式 ,曲艺形式的繁多为我们办好广播曲艺节目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也决定着广播曲艺的多样性。早在广播事业的初创时期 ,曲艺节目便在电台播音中占有相当比重。据当时的资料显示 ,在每天的播出节目中 ,曲艺节目的占有率约为70 %。几乎一打开广播就能听到 ,而且形式也多种多样 ,像相声、大鼓、弹词、评书、单弦等都有播出。广播为曲艺的发展不仅提供了除“撂地、茶社、剧场”之外新的演出阵地 ,也造就出一批批著名演员 ,曲艺也呈现全盛时期。如马增芬的《玲珑塔绕口令》 ,骆玉笙的《剑阁闻玲》 ,徐丽仙的《年轻的…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5,(23):10-17
少数民族曲艺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新媒体时代下的曲艺文化传播与传承逐渐受到以网络文化、娱乐文化为代表的多元文化的消解;以广西少数民族曲艺文化为个案,传播效果"环境认知——价值形成和维护——社会行为示范"三层次为分析模型,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数据分析等实证研究,探索我国西部少数民族曲艺文化传播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少数民族曲艺文化的有效传播是一个必须经过大众传媒长期"涵化"的过程,受众的民族成分、学历、年龄三个要素与其传播效果呈显著相关;要推动曲艺文化的传播,需要大众传媒聚合新闻资源、主动设置议程,致力于开发娱乐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的传媒产业,充分开发影像资源,政府文化部门、曲艺协会则要利用新媒体开展多平台的宣传、塑造文化产业的典型。  相似文献   

20.
广播综合文艺节目是用文字、音乐、戏曲、曲艺、戏剧等艺术形式来呈现的广播文艺形态,主要通过声音符号和电子技术,对社会生活进行艺术性的审美反映,以满足听众审美需求,体现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