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借助概念分析方法,讨论了王阳明对孟子的继承与发展;孟子的"性本善"思想是对孔子的"仁"的一种阐释,而王阳明对"良知"的解说又是对孟子的这一观念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作为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仁义”为道德情感的核心,以“礼”为道德规范,以“智”为培养道德判断力的手段,以坚韧的意志为道德修养的保证,具有完整的体系,影响深远。吸收传统道德教育的优秀成分,是现代道德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方式。新加坡和韩国对传统道德教育继承与发展的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3.
作为先秦时期儒家重要代表人物的孟子,以良心本心论、赤子之心论和天爵人爵论为理论基础,深入阐发了包含仁、义、礼、智“四端”为题中要义的“性善论”道德教育思想的完整体系.这不仅有助于挖掘人的善性,肯定人的自身价值,丰富中国教育思想资源,而且有助于提升人们的道德认识水平,形成人们的“大丈夫”人格和促成人们善言善行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孟子》包含了丰富的自学思想。通过梳理分析孟子的言论,可初步勾勒出孟子的自学思想:万物皆备于我——自学的逻辑起点。反求诸己是修身、立道之法,自立自强的为学精神,不惟师不惟书的学习主体性,坚强的意志乃成功的后盾。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三字经》流传到德国,有学者对其内容进行了研究。《三字经》首句“人之初,性本善”,已得到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证实。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心理学研究员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每天进入实验室里,在24名刚刚会  相似文献   

6.
孟子的"信"伦理思想是在战国语境下的产物,包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内涵。孟子首次把"诚"与"信"结合,赋予先天的道德意义和政治意图。它主要特点有以性善论为基础,以"义"为导向,通过修养到达"大丈夫"道德人格。在现代社会,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诚信建设迫在眉睫,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孟子的"信"伦理思想有助于突破局限,使诚信成为人们内化的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7.
"志气观"是孟子精神境界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也是"大丈夫"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理解何为"志",何为"气",以及二者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志气"的内涵。性善论、后天教化论为孟子"志气"的培养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志气"培养过程中,明确目标、挫折锻炼和道德实践作为"志气"培养的重要方法与途径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8.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和孟子对“仁”都做了深入的论述,比较他们对“仁”的不同主张和见解,对深入理解和发扬“仁”的精神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天”历来被认为是古代唯心主义思想中的重要范畴,人们据此认为孟子的哲学思想也是唯心主义,然而,仔细推敲《孟子》中有关“天”的论述文字可以看出,孟子思想中的“天”不仅不能证明它是唯心义义,而且正好反映出孟子思想的唯物主义本质。  相似文献   

10.
孟子作为我国古代继孔子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他在道德教育方面的思想,对我国的道德生活实践和民主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有不可磨灭的时代价值.孟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精神包括以下内容:以"人性本善"为基础的道德本原说,以"善教得民"为目的的道德作用论,以"居仁由义"为核心的道德价值观,以"仁义礼智"为主体的道德范畴论,以"反省内求"为特征的道德修养论.  相似文献   

11.
“天”历来被认为是古代唯心主义思想中的重要范畴,人们据此认为孟子的哲学思想也是唯心主义。然而,仔细推敲《孟子》中有关“天”的论述文字可以看出,孟子思想中的“天”不仅不能证明它是唯心主义,而且正好反映出孟子思想的唯物主义本质。  相似文献   

12.
性善说是孟子心性理论的基础或理论前提,从这一前提出发,孟子不仅提出了理想人格的具体范式,而且进一步探讨了实现这一理想人格的现实途径,孟子的心性理论特别是人格范式思想虽有极大的理论偏颇和消极作用,但对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也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孟子心性理论对于道德之于人的尊严之意义的强调,对于当代人走出化困境并重新确立心性与德性方面的理想,有重要而深远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家庭共同体在德育方面具有社会共同体和学校共同体所不可媲美的更强的实践性和情境性优势,但也具有德育目标模糊性、德育知识碎片性、德育权威匮乏性以及由于更强的主体交互性、作用对等特性而带来的对教育者的“反夷”压力和共同体感情疏离风险。父母作为家庭德育共同体责任人,要善于挖掘、筛选、整合、利用一切学校、社交网络、同辈群体、书籍影视等各种社会德育资源或公共德育产品,让家庭成为“超家庭德育共同体”的中心,成为更广泛家庭德育共同体网络的一个自治、能动的关键节点。  相似文献   

14.
孟子德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为圣贤是孟子提出的德育目标.孟子的性善论为其学为圣贤的德育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作为一种理想主义的人性论,它有助于激发人的尊严感和责任感.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孟子提出并阐述了一整套自己的道德修养理论:突出对学习者的理想志向和价值教育;注重道德实践者的主体作用,强调自我教育;强调道德教育者的榜样力量和示范作用.这些孟子德育思想的精华,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宁霞 《文教资料》2012,(2):92-94
孟子作为儒家的一位极其重要的代表人物,其思想尤其是仁政说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本文先从性善论进行阐发,说明了性善论是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论基础。然后分别从经济、政治、教育方面来解析孟子的仁政思想,从而透视出其思想对于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何顺 《考试周刊》2012,(52):38-39
"仁政"思想是孟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仁政思想是对孔子"德治""重民"思想的发展,其以"性善论"为前提,主张"人性本善""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而教育是实行"仁政"的重要手段,"仁政"的目的是为民。  相似文献   

17.
自有"四书"之名以来,《孟子》在"四书"中的学习次序经历了数次变化。从朱子之学规定的"第三",到科举考试制度下的"第四",再到近代教育转型过程中的变化起伏,每一次变化既受到教育制度与政策的影响,同时也基于人们对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本书难易程度理解上的不同以及学习需求上的考量。《孟子》一书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在"四书"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关注,其次序的变化也成为影响整个"四书"学习次序变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并要求统治者给予“民”以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有限权利,这种以“民为贵”思想是否意味着孟子将“民”的地位置于君主之上呢?通过分析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措施及其终极目的发现,“民”只是在国家中具有基础性地位,而并非在国家政治权利结构中居于主体性地位.  相似文献   

19.
李强 《中文自修》2011,(1):45-46
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性是善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他举例说,人突然看到小孩要掉到井里,都会有惊惧和同情的心理,这完全是从人天生的本性中发出来的,这就是人的"不忍之心"。孟子的性善论对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大,宋代以后蒙学课本《三字经》的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而在人性的问题上,荀子反对孟子的性善轮,主张性恶论。"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性恶》)这些说法,都是强调生来就如此的叫做性,大致指人的耳、目、口、鼻等感官的生理功能,或自然的本能。如果顺着这种自然本性而行动,不加约束和限制,社会就会产生争斗、残害、淫乱等行为,所以人性是恶的。荀子说:"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这里的"伪",即人为的意思。荀子认为,善的道德意识是后天人为修养的结果,这种后天人为的修养就叫"伪"。人性善恶的论辩,是一个世界性开放的命题,这个人类莫衷一是的难题,可以永远有兴趣地讨论下去。——编者  相似文献   

20.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并称其为“亚圣”。《史记》记载:“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