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课之本旨并非教师讲一篇课文与学生听,而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文,自观其类似文章。”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学法指导。在阅读教学中,我注意教给学生以下几种理解课文的方法,强化了自能阅读。1.解题法题,为文之目。要使学生理解课文,首先得帮助他们理解题目,领悟题意与文意的联系。小学高年级语文课中,大多篇目是以人名、地名、物名为题,或是以事件、中心命题的。这些题目如何理解,它们和文章内容有什么联系都必须要求学生掌握。如:《詹天佑》、《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文题,一看便知文章…  相似文献   

2.
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旗帜、眼睛,它与文章的内容关系十分密切,有的直接点明主题,有的揭示内容的范围,有的表现主题的线索。因此,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课文题目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探索课文中心思想。(一)利用题眼,一点突破《精彩的马戏》是九义教材小学第三册的课文。在教学中,我利用题目中的“精彩”这个题眼,设计了几个问题,调动学生认真读课文的积极性必从题目看,主要写什么?②马戏表演得怎样P③什么叫“精彩”?划出描写“精彩”的词语、句子。④这些节目为什么会这样精彩?让学生根据这几个问…  相似文献   

3.
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题”与“文”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好的文章都是“文题统一”的典范。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解题,巧妙解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创造性。下面,是笔者关于解题的一些浅见。 一、解题应避免形式主义 不问青红皂白,对每篇课文题目都煞费苦心地去求解,必将走向形式主义的寞日。要不要解题,应从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出发,像《松鼠》《蚊子和狮子》等比较浅显易懂的题目,则不必劳神费力,多花功夫。 二、解题要抓住“题眼” 文章有“文眼”,题目也有“题眼”,抓题…  相似文献   

4.
[作业分析] 《在炮兵阵地上》课后作业,要求教学生学会“一边读一边想”这个基本的读书方法。第1题要求联系课文查字典理解词语含意;第2题要求一边读课文一边想,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重点是了解彭总是怎样的人;第3题要求边读边想课文的叙述顺序,给课文分段;第4题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相似文献   

5.
<正>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诗经》中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形容眼睛之于人美的非凡意义。在教学中,我们也要善于抓住文章题目这明眸善睐第一瞥,将"文眼"转为"教眼",窥视文章的思路、中心和内容,让阅读教学更加眉目传情,顾盼生姿。一、抓重点词语,直奔文章关键,理解课文题目中的重点词语往往暗示着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从课题的重点词语入手,抓住文章关键,直奔中心,以主带次,进行阅读教学。例如,讲授《可爱的草塘》一课,我先问学生:题目中哪个词语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六年制教材第二册第32课《吃水不忘挖井人》是一篇讲读课文.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一、抓审题训练,弄清题目与文章内容的联系.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课文以石碑上乡亲们的话作为文章的题目,其内容都是围绕这个题目来展开的.教学时,我从抓审题入手,引导学生弄清题目与文章内容之间的联系.板书课题“吃水不忘挖井人”后,启发学生思考: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课题中的挖井人指谁?吃水的人指哪些人?)在此基础上,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看边读课文,在看、听课文的同时,要求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上审题中的两个问题.以上审题、思考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对课文内容整体感知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根据本组教材的特点和所安排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时要从学生阅读理解过程的规律出发,逐步教会学生读懂课文,综合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一、认读感知。学生通过朗读或默读,充分感知课文的语言文字材料,对课文获得一种初步的印象:课文写的是什么,课文的体裁是什么,课文叙述的顺序怎样,在自读课文中遇到哪些问题等。这一步的操作过程大致如下: ①给学生提供关于理解课文必要的背景材料及其它资料。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教师要向学生介绍鲁迅先生的一些生平事迹,并调动学生原来学习过的有关鲁迅先生的课文的知识参与到本课的学习中来。  相似文献   

8.
刘杜鹃 《湖南教育》2003,(23):33-33
阅读教学中的审题训练,是实现读写结合的重要手段。通过审题引读,可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减小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写好命题作文奠定基础。一、审题引读,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有些课文的题目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启发性,学生看了课题很感兴趣,急于想知道文章的内容。如《纸奶奶的生日》《院子里的悄悄话》《雨中》等。对这类文题,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课文时,可以从审题入手,引导学生看题目,说说自己想知道些什么,想想课文可能会写些什么。如预习《院子里的悄悄话》这课时,教师可设计这样一组问题,让学生思考:看了这个课题后,…  相似文献   

9.
题目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篇文章的立意和选材都要根据题目进行。教师巧妙地揭示课题,不仅能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而且能在训练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究竟怎样揭示课题呢?我认为:一、根据题目的构成方式,分析解题重点,找出思维线索理解题目可以分两步进行。首先要弄清题目的构成方式。题目的构成方式概括起来有四种:(一)用单词作题目。例如《詹天佑》、《赵州桥》;(二)用偏正词组作题目。例如:《沙漠里的船》、《我的战友邱少云》;(三)用联合词组作题目。例如:《东郭先生和狼》、《蛇与庄稼》;(四)用短语作题  相似文献   

10.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文的特点、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科学而艺术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体验课文内容,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学《梅花魂》一课,教师要紧扣课文题目,抓住学生的困惑,引导学生推敲词句,并通过微课教学,让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体会文章的表达艺术,落实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1.
阅读一篇课文,要指导学生认真理解文章语言以及篇章结构的意义,这样才能真正领会文章的含义和中心思想。我试就《一夜的工作》谈几点教学体会。分折开头结尾,摸清文章思路。这篇课文文字朴实无华,浅显易懂。学生通读全文,初知内容后,让他们分析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这样可帮助学生摸清文章的思路。本文开头,可抓住“报告”一词联系上下文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周总理作了报告,《人民文学》杂  相似文献   

12.
预习课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预习做得好,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师要认真布置预习的内容,还要有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我在指导学生预习课文时,常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提问解答法。布置预习时,教师先按照课文的脉胳,设计一组思考题,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答案,从而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这种方法,能引导学生较好地预习课文。设计的思考题,一要新颖,能体现课文的重点;二要符合作者的写作思路,有一定的顺序。不要出一些晦涩难理解的题目,免得学生在预习时走入迷途。我在指导学生预习第七册《十里长街送总理》时,设计  相似文献   

13.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再像以前那样详细地讲解课文,而是“授之以法”“、自悟自得”。这样,教师必须重新审视小学的阅读教学,充分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找准小学阅读教学的方位。一、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务必达到“六个读懂”第一,要读懂文章的题目。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如《小路》一看题目就知道是写小路的“小”,《可爱的草塘》从题眼上看,就是写草塘的可爱之处。第二,要读懂文章的内容。文章的内容是文章的身体。如《可爱的草塘》一文中,应注意课文是怎样描写草塘的可爱的,重点写了哪一部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4.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课题,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捕捉作者思路,循路入境,归纳要旨,这种教法称之为以题统文教学法。 以题统文教学法一般分四步进行。例如第八册《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教学步骤安排: 第一步,读题提问,带问读文。引导学生从释题入手,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可以提出这些问题:1.什么叫“壮士”?“壮士”与“战士”、“勇士”、“烈士”的区别?(先查字典理解,再联系课文理解。)2.课文写了哪五位“壮士”?为什么称他们为“壮士”?  相似文献   

15.
《全神贯注》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七组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教学这篇课文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段与段是怎样联系起来的。一、理解课文内容这篇课文的标题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可引导学生围绕“全神贯注”,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理解课文内容。...  相似文献   

16.
《幸福是什么》(第十一册12课)是一篇阅读课文,按照教材的类型和特点,我确定了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幸福的真正含义,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幸福观。教学的难点是课后2题:联系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做到的,谈谈什么是幸福。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时,我除了安排自学生字词,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之外,还要求学生每人收集关于谈幸福的格言警句一至二条。学生纷纷查找资料,摘录了革命导师、英雄模范、中外名人的格言。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谈谈自己  相似文献   

17.
<正>近日听一位教师执教《孔子游春》一课,对"孔子与弟子娱乐及言志"一段,教师大体是按以下程序教学的:(1)理解课文。教师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说说子路、颜回、孔子三个人的志向各是什么?问题并不难,学生依据课文很容易回答。教师还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理解了"温文尔雅"、"从容不迫"、"情不自禁"、"手舞足蹈"等成语的意思,分析了三个人物的形象。  相似文献   

18.
本的训练重点是“理清课文的条理”。文章的条理是不是清楚,反映了作者的思路是不是清楚。了解作者的思路,要从理清文章的条理入手,遵循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既是一种阅读理解能力,又是一种理解方法。因此,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教学本组课文,要紧紧围绕“理清课文的条理”这一重点训练项目,突出以思维训练为核心,引导学生通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理解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发展思维能力的训练融为一体,并  相似文献   

19.
初中阶段的学生要学习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和吴敬梓的《范进中举》两文。这两篇小说的写作背景、文章风格、表现手法都各不相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把《孔乙己》与《范进中举》有机联系起来进行比较阅读教学,对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有很大帮助。在这两篇文章中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人物是小说的中心,因此,教师可以从这两篇课文的人物形象塑造对  相似文献   

20.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思想内容的集中体现,分析题目的过程,就是对文章思想内容进一步审视的过程。所谓“解题”,就是找出标题与文章内容的联系,进而明确文章的思路、主题、写作方法、布局谋篇的特点等。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要在“疑”字上做文章,宋代的张载强调“学则需疑”,解题是教师对课文巧妙切入和设疑的关键。它决定着语文教师的课堂导读训练是否井然有序;能否把握住文章的精髓,一步步引向深入;能否把阅读与写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对标题的理解、分析,直接决定着对文章的导读。解题的方法:一、找“题眼”《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